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開創一代

2020-11-18 騰訊網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鄒逸麟先生於2020年6月19日凌晨逝世,享年85歲。

鄒逸麟先生1935年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上海史志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辭海》副主編、《歷史地理》主編等職。1992、1997年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是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鄒逸麟先生是我國第二代歷史地理學家中的傑出代表。先生著述等身,在歷史疆域政區、水道及水運交通、經濟地理、古籍整理等研究領域和歷史地理教學等領域均有著大量原創性極高的學術研究。先生不僅學識淵博,還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功勳卓著。他的逝世,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

2016年時,《社會科學報》「滬上學人」欄目曾做過一期鄒先生的專版。現重刊文章,以表深切哀悼。

在拜訪鄒逸麟先生之前,先拜讀了先生的口述史。得知鄒先生出身於老上海的富裕之家,自小生活優裕,十分注重生活品味。後雖經戰爭動亂和家道中落的變故,但小時候的家風與教養,依然使他身上體現出某種「老克勒」(old class)的韻味。

先生今年已八十又一高齡,外表依舊整齊挺括,一絲不苟。架一副細邊眼鏡,一頭白髮整整齊齊梳至耳後,襯衫、馬夾、外套一樣不亂。交談時,他語氣溫和,聲音堅定,態度真誠而又有所保留。不過,絲毫沒有給人「高冷」的感覺,而是有著歷史學家的敦厚與樸實。

真實:待人待事,唯誠而已

鄒逸麟,1935年8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曾祖時舉家遷至寧波從商,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老式商人家庭。叔父一輩雖經歷苦難,四散天涯,卻也都白手起家,掙出了一份家業,且家族成員之間手足情深,這一份親情是鄒先生回憶中無法抹去的溫暖。

得益於幼時殷實的家境與嚴格的傳統家教,鄒先生得到了比較良好的啟蒙教育。回憶起幼時家教,有兩點令鄒先生銘記至今:一是不好撒謊;二是人家的東西不好拿。學業上,他早早進入了教會學校讀書,直到高中畢業,在那個年代屬於非常幸運的一批人。

緣於嚴格的教育,兼之幼時體弱易病,鄒先生將大量的課外時光花在了閱讀上。「我的讀書癖是從弄堂口的書攤開始的。」鄒先生回憶道,並且他在其後的歲月裡,將「讀書」延續成了一生的習慣。鄒先生說,看的書多了,自然就會進入另外一個精神世界,不受塵世之擾。

他家書籍之多,連替他打掃衛生的鐘點工阿姨都抱怨:「鄒老師,儂的書哪能整理啦,床旁邊有,沙發旁邊有,馬桶間有。」

而且鄒先生看書涉獵廣泛,專業書、閒書都愛看。他還曾向外孫女借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看,外孫女不解,而他卻說:「情這個東西,是不講年齡的。」

鄒先生原本無憂無慮的少年生活,到「三反五反」時,戛然而止。家庭一夜之間遭逢大變,家境大不如前。然禍福相倚,也正是由於家庭變故,加上姆媽的愛子之心,才令鄒先生沒有如父輩一般走上經商之路,而是得以繼續學習自小喜愛的文史哲學科。1952年,鄒先生考取了山東大學歷史系。

當時的山大,學術風氣濃厚純粹,名師雲集,有張維華、楊向奎、鄭鶴聲、趙儷生、童書業、黃雲眉、王仲犖、陳同燮,史稱「八馬同槽」。這些名師都是直接給學生授課的,且各有特色,令鄒先生受益匪淺。鄒先生對歷史感興趣,樂於讀書,所以學業很不錯。但他對政治的不關心,卻令他陷入了「肅反運動」的漩渦。1955年上半年,他被批為「反革命分子」,直到1956年大學畢業前夕予以平反。個人經歷的第一次巨大挫折,令他領教了「禍從口出」,從此更加謹言慎行,發奮讀書。

這段晦暗的歲月間,亦有一絲溫暖慰藉,1955年夏,利用暑假回滬探親的時間,鄒先生與夫人戎玖毓結婚,自此恩愛攜手四十年。其後,鄒先生同那個年代所有人一樣,經歷了「反右」、「大躍進」、「文革」一系列歷史事件,經受過精神與肉體上的苦難摧折。

而當記者問起,他如何看待個人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係時,鄒先生回答得平靜又真誠:「任何人都離不開自己的時代。我們既得益於自己的時代,又受損於自己的時代。做學問,對社會要求不能太高,對自己的業務有興趣,就不會怨天尤人。自得其樂,做點學問,對社會有點貢獻,就好。」

鄒先生對人對世之誠,在今夏上海書店出版的《鄒逸麟口述歷史》一書中展現得更為詳盡。書中文字平實,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洋溢著純粹天真與對生活的情意,無論是苦難還是喜樂,都令人為之動容。

忠實:虔誠追隨,承前啟後

1957年1月23日,鄒逸麟走入位於上海虹口北蘇州路上的河濱大樓報到,他的學術生涯由此起步,他與譚其驤先生三十五年的師生之誼也始於此。

這份機緣,被鄒先生稱作「天賜良機」。他從山大畢業之後,因「肅反運動」留下的心理陰影,決意離開山大,被分配至中科院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1956年年底,借調在京主持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的譚其驤先生要返回復旦大學,需要歷史所派兩名助手協助,鄒先生與同儕王文楚就這般輾轉回到上海,隨譚先生走入了歷史地理學科領域。

譚其驤先生是中國當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其主編的《中國歷史地理圖集》被稱為1950-1980年代史學界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在學界被稱為「譚圖」。1959年,國際形勢陡變,中蘇關係大不如前。

國際上有反華學者寫文章,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疆域就在長城以內,長城以外不是中國的領土。事關政治大局,這促使重編改繪「楊圖」項目轉入了編繪中國歷代疆域政區地圖,即「譚圖」的新階段。「譚圖」的編繪,前前後後綿延三十二年,對中國歷史地理學來說,是裡程碑式的成果。

1989年3月13日,在中科院召開的慶祝《中國歷史地圖集》八集全部出版的大會上,譚先生在總結髮言中說道:「全體編繪人員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學術研究、為了共同的事業,發揚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連續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裡,大多數編繪人員放棄了節假日和業餘時間,放棄了個人研究和興趣愛好,根本沒有想到會有署名和領取稿酬的可能,沒有工資之外的任何津貼,還要受到各種政治活動的折磨和幹擾。

他們為《中國歷史地圖集》奉獻了一生最寶貴的時光,儘管他們所獲得的榮譽和報酬同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很不相稱的,但他們都以能參加這項工作而感到自豪。」而鄒先生,就是這一批人中虔誠的一員。可以說,他就是在日復一日高強度的地圖編繪項目中,在譚先生的言傳身教之下成長起來的。1958年的時候,地圖編繪工作之緊張,曾連續數年沒有寒暑假,只有春節放假三天。

三十五年師生相伴,譚師對鄒先生的影響滲透在為學、為人的方方面面。譚先生對學術的認真、較真,為人的實事求是,不說虛話、不做虛事,都傳承至鄒先生身上。1987年,譚先生還曾贈鄒先生一條幅,上書「治學為求真,別無他求,求得真必有用,違真終無用」。鄒先生沒有聽過譚先生給本科生上的課,也沒有做過他的研究生,而是像舊時學徒跟師父那樣,是一個個項目做過來的。1992年前,鄒先生做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在譚先生的指導下進行的,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請他審閱後再投稿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份忠實的追隨傳承之情,譚先生很放心地將承前啟後的擔子交給了鄒先生。1982年復旦大學成立歷史地理研究所時,譚先生任所長,鄒先生任副所長。1986年譚先生退下來後,鄒先生就繼任第二任所長。

回憶起譚師,鄒先生說:「譚先生為學一甲子,桃李滿天下,我在他的學生中絕不是最具才華的,也不是最有成就的,但在共同經歷那些年的疾風驟雨後,我認為自己是能與他推心置腹、風雨同舟、從不違背他的意願的弟子。」

鄒先生說,做學問是一代代人的貢獻,學術大廈是一代代人添磚加瓦建起來的。他謙虛地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接力棒」,把譚先生的東西接過來,交給下一代,把歷史地理學科發展下去,就算不違譚先生對他的期許。

1996年,鄒先生主動辭去所長職位,推薦了葛劍雄先生,亦是自感難以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對此,鄒先生說道:「把史地所交給葛劍雄主持,我想,這樣做一定遂了譚先生的心願,雖然他生前從未向我提及過。不管譚先生在與不在,但凡重大決策時,我都會自覺地遵從他的心願,這大概就是傳承吧。」

現在的史地所,依然傳承譚先生認真做學問的踏實傳統,且在歷史地理的研究上不斷擴展細分領域,擁有了一批各擅所長的後繼者,同時不斷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與美、日、德等多國高校開展學術交流。時至今日,鄒先生也能對譚師有所交代了吧。

踏實:治史求實,治學求真

說起歷史地理研究,鄒先生評價道:「搞歷史地理,學術面比較窄,有興趣的人也比較少,但它的研究是比較紮實的,走一步是一步。所以說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是傳世的,是永久性的人類科研成果,我們搞歷史地理學的學者,心裡就是踏實。」而鄒先生的治學之路,也正是「踏實」二字的寫照。

鄒先生和譚先生一樣,把大量的時間奉獻給了集體項目,在個人成果上可謂「大器晚成」。《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期間,由於任務緊張,加上當時環境因素,鄒先生很少發表文章。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荒廢學術,反而慶幸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裡依然有機會閱讀歷史書籍,並且思考在地圖編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它們點滴積累起來。「文革」期間,鄒先生一家大小擠在小方桌上,他總是就著一盞八瓦的檯燈看書做筆記。為什麼還要寫?因為只有這一刻,才是他想要的生活。鄒先生做了二十二年助教,1978年升講師,1980年升副教授,1984年升教授,後面一路升遷如此之快,都是前十幾年壓在箱底的積累。1978年學術刊物全面恢復後,他每年都能有兩三篇文章發表,都是源於之前的積累。

鄒先生的學術研究中,比較重要的研究領域有黃河、運河與歷史時期的環境變遷。其中對於黃河、運河的研究,都始自繪製《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工作需要。對於黃河,鄒先生梳理了魏晉之後一千多年間黃河河道變遷過程,並根據這一研究結論畫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上。

這一項工作看似簡單,卻是苦功夫磨出來的細緻活。要從遺存的上千年文獻的字裡行間,找出相關的信息,製作黃河決口、溢出、改道的事實年表,還得搞出一份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黃河流經地點年表,排比、考訂其中的矛盾、錯誤之處。也正是如此,這份工作才有傳世的價值。鄒先生對運河的研究則始於對運河歷史的拾遺補闕。

歷史上的運河開鑿都是國家級的大工程,歷史文獻記載得較多,但已有資料大多只局限於對某一河段或某一時期運河流經的考訂,且有許多錯誤和不足。鄒先生通過下功夫逐條考證,再根據考訂結果寫出研究文章,並據以入圖。

「如果說,自50年代開始的對黃河、運河的研究,是在譚先生指導之下的奉命之作的話,那麼自90年代開始的對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研究,則是個人多年學術積累的自覺行為,是在一個學術領域內蓄積待發的自然結果。」

經過幾十年的對黃河、運河的研究,鄒先生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了整個黃淮海平原地區。由鄒先生領銜的、對黃淮海平原歷史環境變遷的研究,奠定了學術界對於該區域環境史的基本認識和理解。最後形成的《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一書,有著重要學術價值和較強現實意義,於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至今仍是高校歷史地理學科的教科書。

為學一甲子,鄒先生將自己主要的工作總結為兩本地圖集、三種工具書、四本專業教材。兩本地圖集分別為《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三種工具書是《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分冊》《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歷史地理條目;專業教材有《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國歷史自然地理》《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地圖集和工具書是集體性的大項目,專業教材則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工作。

除此之外,鄒先生還出版有兩本個人論文集《椿廬史地論稿》《椿廬史地論稿續編》,集中了他個人數十年的學術研究論文,共150餘篇,合130餘萬字。另有一項古籍整理工作,點校《禹貢錐指》,自1964年起,因「文革」擱置,至1988年完稿,終於在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回首治學歲月,鄒先生最深的體會就是:「學術上的成功沒什麼訣竅,就是認真地去做一樁樁事體。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做學問就是這樣,你不要想每樁事體對我有什麼好處再做,這樁事體對我寫什麼論文有效再做,這是錯誤的,許多收穫都是在你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做每樁事體都要花工夫,這點要相信,只要你工夫花下去,必有成就。」此外,鄒先生還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現在各種資料庫都搞起來了,但資料庫檢索不能代替讀書。做學問還是要踏踏實實一本本地看書,做個有心人。

山東大學畢業照(後排左七為鄒逸麟)

自1993年起,鄒先生還連續擔任了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前後參政議政達十五年。對此,鄒先生說:「出於責任,我的視野不再局限於故紙堆,變得開始關注、思考學術之外的世界。」他提交的「關於三五年內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建成消費不設防城市」的提案、「關於及早制定南水北調沿線各省、各城市調水、分水法規」的提案都受到了重視。鄒先生還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提案,爭取到了重要的出版經費。

如今的鄒先生,雖然退休,卻並沒有終止研究工作。鄒先生說,只要你還熱愛專業,學術生命依然可以延續。八十歲的他,仍有做不完的課題,看不完的書稿,讓他忙於其中、樂在其中。他說,這就是我晚年的福分,一個學者的宿命。

(汪仲啟 王立堯)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36期,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史地所教授鄒逸麟今晨逝世,享年86歲
    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史地所教授鄒逸麟今晨逝世,享年86歲 澎湃訊 2020-06-19 12:4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歷史景觀地理研究回顧與前瞻
    歷史景觀地理的研究具有較為悠久的傳統,近代歷史地理學的奠基者達比((H.C.Darby)、歷史地理學泰鬥卡爾·蘇爾(Carl Ortwin Sauer)等人的論著中就已十分注重相關研究。不過在中國學界,歷史景觀地理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景觀」的概念傳入中國,歷史景觀的研究才隨之開展。
  • 七下生物地理歷史道法複習小記
    但是,考慮到八年級將同時遇上語數英難度的提升及知識點增多、新增物理學科和提前一年的小科學業水平測試,加上無意中發現的這些學科在初中和高中的難度斷層,我還是讓孩子辛苦一點,多擠出點時間好好地認識一下這些小科的學科特性、知識主脈絡和學習&應試的重點。從17日收到通知到昨天晚上的五天裡,我總算緊趕慢趕地陪著孩子梳理了這四大學科的主心骨,往後就需要孩子自己一點點地填充伸出的枝幹葉了。
  • 2020福建中小學新任教師招聘考試中學地理學科考試大綱
    原標題:2020年福建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地理學科考試大綱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落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強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查,選拔新任教師,特制定本大綱。
  • 與地理相關的專業
    地理科學也稱地球科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是六大自然學科之一。所謂六大自然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自然科學是以定量的方式來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其涵蓋的學科主要是農學、醫學、工學、理學。
  • 掌握學好地理學科的要素,注重考試答題技巧,就能考出好成績
    初中的地理可以說是文科中,相對來說比較偏理科的一門學科了。不少同學還因為地理學科,而成為了自己拖後腿的科目。還有一些學生是對地理理解不了,對地理沒有興趣,自然成績也提高不了。總是覺得在課堂上聽地理課講解的時候完全聽不懂那些地理知識,到了複習和考試的時候就更加聽不懂了,自然想考個理想的成績也是挺難的。因為這種不喜歡一門學科,甚至演變成一種害怕,如此的循環只會導致學生對沒興趣的學科就不想學,同時也因為感到付出沒有好的成績回報,讓學生感到比較失望,其實這就是沒有找到學習地理的正確方法的一種表現。
  • 給孩子選中國地理書,這一套是必讀!
    在很多人的常識中,地理是一門沒什麼用,只有考試需要的基礎課程,但其實,地理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有用的多!它是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最緊密的學科之一。而這正是小豬媽媽看完這套《航拍中國 給少年的中國地理》後的感受,這套書裡,不僅用600多張珍貴的航拍高清圖,真實地展示了祖國的大好山河,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有300多張人文景觀圖,從氣候地理、山川河流,到名勝古蹟、歷史典故,從動物植物、風俗民情,到城市布局,城市交通
  • 開團丨《手繪中國歷史、地理地圖》開闊孩子視野,拒絕枯燥說教,讓孩子愛不釋手的歷史、地理啟蒙繪本
    《手繪中國地理地圖——中國》 3.《我們的歷史——地圖上的上下五千年》 4.今天這套《手繪中國歷史、地理地圖》是我非常喜歡,覺得非常有意義的一套書,不僅適合給孩子讀,豐富知識面,就連我們大人讀起來,也會有滋有味,因為這些歷史地理自從高中畢業以後,就基本上完全還給老師了,有的時候孩子問我此類問題的時候我還得去百度。正好這套書內容寫的非常淺顯易懂,我們又重新將中國的歷史地理完完全全重新複習了一遍。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暨多學科視域下的...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王星光教授通過對歷史上黃河沿岸古都空間位置的變化與環境變遷關係的考察,來闡釋黃河流域長期成為中華文明的中心和古都所在地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卜風賢教授通過對中國農業災害史規律的考察,指出農業災害史研究因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而呈現出的獨特學科屬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韓昭慶教授介紹了銅版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數位化工作及其對中國環境史研究的價值。
  • 文科生報考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英語、地理、歷史哪個專業好?
    很多同學報專業時,喜歡報自己在中學期間相對擅長的學科,認為學得較好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這個認識,既正確也不正確。所謂正確,是因為感興趣確實有助於一個人學好一門學科。所謂不正確,是說,學得好未必就一定是因為自己感興趣。但是,高考報志願時,首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無疑是正確而重要的一個考量!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形成了歷史-地理學派,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範式,後勞裡·航柯以「傳統生態學」「民俗過程理論」引導民俗學實現經驗研究與功能主義轉向;俄國民俗學體現出社會主義改造的特點;美國民俗學逐漸突破口頭傳承的研究與歐洲民俗學影響,走向小群體交流實踐的研究,表演理論、民族志詩學理論、口頭程式理論成為主流理論,公共民俗學亦成為美國民俗學的特色方向;在日本,柳田國男開創的鄉土研究、常民研究、歷史研究對日本民俗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 地理歌曲——《地球的歷史》
    本文轉自中學地理課。區域農業發展(3、4課時)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1、2課時)第二節-流域的綜合開發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中國地理課件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自然資源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河湖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氣候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地形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疆域和人口世界地理課件
  •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倪潤安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學科的建設目標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期待,體現了國家對於考古學科的格外關注,認可考古學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對考古學科提了很高的要求。關於考古學科的建設,倪潤安認為目前中國考古學所應用的地層學、類型學、科技考古等方法是比較傳統的方法,得出考古成果後,既要與歷史文獻結合得以闡釋歷史,也要與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等學科合作,是對考古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探索出一條融合多學科的研究闡釋新道路。加強考古學科建設的關鍵在於教師與教材。
  • 開創盛世的漢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由選舉產生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是由大臣們經過投票選舉產生出來的皇帝,繼位後開創了一代盛世,成為了千古明君,他到底是誰呢?別著急,咱們慢慢道來: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皇帝實行的是世襲制。通常來說,皇帝去世後,皇位會傳給他的兒子,當然也有可能傳位給他的兄弟。
  • 中國高校物理學科哪家強?清華北大都不是榜首,這所大學表現亮眼
    物理學科是不少學生都覺得頭疼的科目,在新高考模式下,不少學生都不願意選擇物理科目。但是在3+2+1的模式下,學生必須在物理和歷史科目中選擇一個。這樣一來,物理學科被棄考的情況就大為減少了。中國高考物理專業實力排名情況出爐,我們一起看一下。哪所高校的物理專業實力強?
  • 南京大學化學學科迎來百歲華誕
    百年華誕,既是對輝煌歷史的弘揚,也是對嶄新徵程的展望。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出席大會並致辭。  呂建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南京大學正處於「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新時代的化學學科更要以充分的自信和高度的自覺,努力取得更大進步、鑄就新的輝煌。一是要胸懷家國天下,勇擔時代使命。二是要發揚優良傳統,發揮自身特色。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開創具有中國特色、南大風格的「公認一流」,為「第一個南大」建設做出表率和示範。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的哲學、倫理學和宗教學教學科研重鎮,新中國哲學教育的「工作母機」,是目前國內教授最多、規模最大、學科配備最齊全、人才培養體系最完善、具國際聲譽的哲學院系,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QS世界大學哲學學科排名32位(2020),連續三年大陸高校排名第一
  •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2021-01-07 15:07: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
  • 初中學科難度排名:最難的不是數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掌握九門主要學科,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之外,還需要掌握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學。由於學段學習要求與高中不同,所以後面六門科目都是階段性教學。比如化學,就是初三才會學習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