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duang~「譯經杯」還有一個月截止交稿(9月12日24:00),想參賽的你是否動筆了呢?無論你暫未落筆或已才思泉湧,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都有助於更加順暢的翻譯,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陳嘉庚和他作品背後的故事吧!
陳嘉庚先生的名字永遠與廈門大學聯繫在一起。
在廈園,不論寒來暑往,陳嘉庚塑像永遠矗立。所有來往的師生,無不對校主致以崇高敬意。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華僑領袖、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廈門市集美區)。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後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後,以橡膠和膠製品業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家。
陳嘉庚先生故居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於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後又增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親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築校舍,高薪聘請師資,設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多所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儘管遇世界經濟危機,企業經營未能好轉,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提出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陳嘉庚斷然拒絕。1937年春,企業運營情況堪憂,支持辦學力不從心,陳嘉庚無條件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後,陳嘉庚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特至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0年定居集美後,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其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
陳嘉庚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國葬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於「鰲園」中。
在《南僑回憶錄》弁言中,陳嘉庚言明著書緣由:「餘天資素鈍,九歲入私塾,十七歲夏塾師謝世,輟學出洋。時已有簡舉之日報,餘僅一知半解。在洋就商之後,對學問事不知求益,抱憾不少。而生平志趣,自廿歲時,對鄉黨祠堂私塾及社會義務諸事,頗具熱心,出乎生性之自然,絕非被動勉強者。念無甚成績可紀,故生平未當記載。此回憶錄蓋原為紀念華僑參加抗敵而作。我國此次國難,為有史以來所未有,南洋千萬華僑,對祖國之貢獻如何,不但今時國內外多未詳知,而此後必更消聲滅跡矣。抗戰勝利後,我國史書即有記載,亦不過略提海外貨,嚴懲奸商,犧牲若干,數年如一日,以及祖國戰時所需金錢與華僑有如何密切關係,當然無由得知;而後人或難免以為當國家存亡關頭,千萬華僑不思回國報效,尚在海外逍遙也。餘忝任南僑總會主席,所居新加坡為南洋最重要商埠,且曾回國慰勞,對國內政府及戰區官長多有接觸,對南洋各屬僑胞籌款會,更有往來,所以知之甚稔。自新加坡失陷,避匿爪哇,閒暇無事,乃思寫此『回憶錄』,不但使海內外同胞知南僑對抗戰之努力以及對祖國戰時經濟之關係,亦可免後人對今日僑胞之誤解也。為記述南僑對抗戰之工作,故並餘以前些少服務社會之事及南僑概況約略記之。」
本次「譯經杯」翻譯大賽賽題選自陳嘉庚先生《南僑回憶錄》中《倡辦廈門大學》《演武場校址之經營》兩篇。希望通過本次翻譯大賽,傳承嘉庚精神,書寫百年華章。
期待各位優秀的作品~
上屆優秀獲獎作品回顧請戳閱讀原文
如有疑問,可聯繫大賽諮詢聯繫人
聯繫人:廖同學
聯繫電話:18859270385
聯繫人郵箱:971347941@qq.com
歡迎大家加入大賽諮詢QQ群:1031213025
本期參考資料:
[1]陳嘉庚.南僑回憶錄[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
[2]陳碧笙,楊國楨.陳嘉庚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廈門大學網上展館-陳嘉庚紀念館:
http://wszg.xmu.edu.cn/ExhibitionCJG
[4]廈門大學官方網站-校主生平:
https://www.xmu.edu.cn/about/xiaozhushengping/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宣傳中心
編輯/唐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