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耳帝(知名樂評人)最喜歡的女歌手是誰,她肯定是其一;要問國內爵士soul的代表是誰,她肯定是其一;要問近年風格鮮明的新人是誰,她肯定是其一。
袁婭維,儼然成為華語音樂中獨特的存在。
/ 厚積 /
16歲的袁婭維坐在電影學院裡學表演,而她自己根本沒想到,一次機緣巧合會把她拉入音樂的世界。
轉折是從北京的一間爵士酒吧開始的。
北漂學習的袁婭維被朋友帶到了酒吧。微醺微暗,音樂響起,臺上的黑人歌手拿起麥克風,隨性伴著爵士樂扭動身體。一切都順其自然,這種音樂形式跳脫了框架,也重新定義了袁婭維對音樂的理解。
自由的爵士樂律動著她的每一處感官,「原來歌曲可以這樣唱的」,袁婭維想。
這成為了袁婭維爵士路的開端。
隨後的幾年,袁婭維完全投入了音樂的世界中。她自學樂器,自學編曲,每天都汲取大量的音樂元素。在唱片行裡,琳良滿目的歌碟被她收下,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音樂重塑著袁婭維的認知。
憑藉出色的音樂素養,袁婭維得到了遠赴日本學習的機會。時至今日,袁婭維仍十分感謝這段寶貴的經歷。就像現時許多練習生一樣,在日本學習的這幾年,袁婭維也每天重複著高強度的培訓練習。
除此之外,袁婭維還要克服語言的障礙。留學的日子裡,她不得不捨棄母語的溝通習慣。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英語成為彼此交流的紐帶,這也讓袁婭維不得不直面英語。在陌生的語言環境下,袁婭維從最初的焦慮,到後來的習慣,再到後來的侃侃而談。三年的留學經歷,讓她練就了一腔流利地道的美式英語。
而餘下的休息時間,她則完全放到了看演出這件事上。
日本的演唱氛圍很濃鬱,各種live輪番上演:她能聽到Roy Hargrove精彩的爵士小號表演,也能聽到了Joss Stone的復古優雅……袁婭維恨不得把時間都泡在live上。也正是因為這種多元豐富的音樂環境,造就了袁婭維日漸立體的音樂體系。
/ 新瓶裝新酒 /
袁婭維是地道的湘妹子,豪爽耿直。而她對待音樂的態度也如此。
07年回國後,袁婭維忙碌著自己的音樂夢。彼時的袁婭維先後組建了Soul Side、Tha KnutZ兩支樂隊,在爵士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R&B、Soul、Funk等多種元素。
常言道:是金子總會發光。袁婭維的表演在音樂圈中引起了不少熱議。她的Jazz如魚得水,自然不造作。得益於留學經歷,流利的英語,加上奔放卻不失婉轉的唱腔,讓她把「陽春白雪」的Jazz駕馭得妥妥噹噹。
但這其中也不乏誘惑與抉擇。
袁婭維曾因出色的live表演收到唱片公司的試音邀請。但在袁婭維唱出一首首精心準備的Jazz作品後,唱片方卻說:「我們可以籤你,但你不能唱爵士,這不賣錢。」
爵士在流行樂中始終曲高和寡。連王若琳都已經放棄爵士,轉變歌路了。唱片方顯然想讓袁婭維唱出流行破款的《小幸運》。
但袁婭維卻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必須捨棄鍾愛的爵士樂才能換到出碟的機會,那這又有什麼意思呢?婉拒了唱片公司的要求後,袁婭維有一絲沮喪,但失望很快便煙消雲散。
她相信:做自己喜歡的爵士樂,必定能等到被認可的一天。
這樣的她終於在2012年被大家認識。一檔《中國好聲音》讓她贏得四個導師的轉身,同時也讓她得到了大眾的轉身。
那時候她唱了《彎彎的月亮》,但她卻把一首通俗民樂改成爵士風格,將故鄉的月亮唱成了國際風的月亮。
袁維婭《彎彎的月亮》
一朵大紅花,別出偏分黑髮。「音樂是上天賜予我最美好的禮物!」她說。
中國人能駕馭地道的歐美唱腔,演繹鮮見的靈樂風格,這在主流視野上更是少見。觀眾對「飆高音」審美疲勞,袁婭維就像是全新的光,用爵士音樂在主流平臺上打開了一扇窗。
如果說《彎彎的月亮》代表了中國風格,那袁婭維這種兼具Neo-Soul與R&B的全新改編便引發了獨特的化學反應——在傳統中加入了前衛,在前衛中保有了傳統。是風格的有機融合,更勝似「新瓶裝新酒」。
劉歡說:「聽袁婭維唱歌,就如同聞一瓶打開蓋只是一會兒的美酒,瞬間能夠沁人心脾。她的聲音非常靈動與性感,節奏準確的把握和拿捏也是獨闢蹊徑。」
/ 如水 /
袁婭維的聲音如水。
水沒有形狀,水沒有束縛。水跟著溪流匯入大川,水也順著時間回到大地。
「這些年來聽過的歌手裡面,TIA是唱得最好的一位歌手。因為她很不費力,所以大家聽不出那首歌(《Love on Top》)有多難。」
這是林憶蓮在《歌手》中對袁婭維的評價,毫不吝惜讚美之情。
少有人敢於選擇外文歌。一來無論語言多流暢,也難以復刻出母語般的情緒。二來駕馭外文歌的氛圍特點,成為莫大的問題。刻意模仿倒成了東施效顰。
好在這一切對袁婭維而言,是信手拈來。
在過往的生活裡,袁婭維始終沉浸在爵士樂的環境中。而她的觀感認知也成為詮釋這種音樂形式的自然反饋,這不是人為的外在教育練習所能媲美的。
當音樂成為身體裡的一部分,音樂就變現得順其自然。
其實在準備《歌手》競賽時,袁婭維準備了多首編排精妙的爵士樂作品,她研究了很久:在哪個地方可以加上solo,在哪個地方可以添一段哼唱……但這都被洪濤回絕了。
「TIA,你總唱英文,觀眾會聽不懂的。」
「我們的節目是面對普羅大眾,要讓觀眾接受。」
「爵士樂很棒,但或許你應該用它來改編中文歌。」
所以當洪濤為了普眾接受度,要求袁婭維二度復刻《蒙娜麗莎的眼淚》,我們可以明顯聽出其中的尷尬。但在後一場她唱著自己喜歡的R&B歌曲《Golden》,結果卻成了觀眾得票數最高。
袁婭維在湖南衛視《歌手》舞臺上的最後一首歌--《Golden》
但這時她已經被淘汰了。
就像袁婭維自己說的,音樂不應該拿來比,比賽它有功利性,卻是一個能快速傳播音樂的平臺。站在競技場上,她必須承受眾口難調的壓力,但她所喜愛的爵士樂也能被人們聽到。
/ 冠冕 /
袁婭維新專輯上線時,不少人在朋友圈分享了她的新歌。有被《孔雀與麻雀》所驚豔的,有被《消失的愛人》所感動的。
「我上這麼多節目,讓更多的人知道我,
就是希望有機會做自己,
做自己理想中最好的音樂,
讓更多人能聽到、了解和喜歡上我熱愛的音樂!」
快餐時代,連老牌歌手都為生計開始接下商業歌曲,我們已經回不去純音樂的唱片年代。但就像袁婭維自己說的:「我上這麼多節目,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就是希望有機會做自己。」當資本累計夠了,才能支持自己的夢想。
《歌手》過後,袁婭維得到了許多寶貴經驗。面對紛繁多樣的流行樂壇,爵士是否也應該進行融合與適應呢?於是便催生了這一次的作品。原來好的爵士絕不只是基於外文的演繹,它應該是一種氛圍、一種感覺。
袁婭維英文名叫TIA RAY,而這次她的新專輯取名《TIARA》,也是源於她自己。
TIARA是「冠冕」之意,也像是TIA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大家都知道現在唱片公司推一個新人有多難,而獲得出碟機會更是彌足珍貴。每一張專輯都像是一次重新介紹自己的機會,而袁婭維則用音樂介紹她自己:還是原來愛爵士的TIA。
在經歷了《說散就散》的現象級熱度後,她依然沒有忘記本心。專輯中,她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唱著自己喜歡的Jazz、Soul、R&B,聲音也是一如既往。
「TIARA」的靈感源自於我的名字「TIA RAY」
「TIARA」和「Y」才構成完整的我
而這個「Y」就是 You
讓我想要與之分享的
也讓我變成更好的我的「你們」
——袁婭維
近期精選:
一個視頻告訴你,為什麼編曲老師就該收你那麼貴!
李宗盛談寫歌:一百個金句,是我從兩萬句裡挑出來的。
竇唯就該去演出,樸樹就該上綜藝
戴佩妮:出道18年,她是一朵永遠叛逆的野薔薇
哎呀音樂長期徵稿
關注公眾號回復投稿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