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之後,又一部怒刷朋友圈的韓劇,是tvN的《Singal(信號)》。
作為刑偵劇,它勝在架構新巧:2016年的新人警察、行為分析師樸海英,和死在15年前的老刑警李材韓,通過一個神秘的無線對講機,跨越時空,取得了聯繫。
兩人的命運因此被連接起來,產生羈絆,聯手解決了很多長期未結的懸案。
過去刑偵技術無法取證的,現在可以解決了;早已經消失的證據,於是可以重新回到犯罪現場再次調查;隱藏在懸案背後的權謀、交易,終將浮出水面。然而,儘管如此,死亡就可以避免嗎?命運真的可以扭轉嗎?沒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令它高於好看,直奔牛逼的最大賣點是,劇中的案件都是取材韓國真實發生的事件。
於是,戲劇和現實,也打通了共鳴,取得了關注至高點。
也因此,在每一個案件解決的時候,我們仍舊無法如釋重負,依舊隱痛和沉重,因為它們是真的。真的有人無辜死去,有人失去了愛人,有人等待了一生。
可能是打算要拍第二季的關係,《Singal》的結尾相比前頭的嚴密緊湊,略顯倉促。但如果要從代表了韓國刑偵劇最高水準的層面上,我倒是覺得,要真正體會韓刑偵句的牛逼,更應該去看另一部韓劇。它比《Singal》,還要早拍5年。《Singal》選擇的案件很抓人,故事也講的懸念十足,但單以刑偵手段的來說,技術上並沒有太大亮點;至少,不如5年前的這部韓劇顯得更酷炫。《Singal》裡的殺人犯動機和犯罪心理相對簡單、粗暴,容易理解,複雜的反倒是掩蓋真相背後的權謀、交易。而5年前的這部劇,其中兇犯們的心路歷程,常常是細思極恐,不寒而慄。它也是第一次令我真正覺得,國劇和韓劇之間可能還隔著100個TVB。在此之前,雖然韓劇很好看,但好看的功夫大多還是下在愛情上,刑偵、懸疑到底大家都不如歐美,也是弱項。《特殊案件專案組TEN》
出品:韓國OCN
主演:朱相昱、趙安、金相浩、崔宇植
時長:2011年第一季9集*60分鐘
2013年第二季12集*60分鐘
雖然這麼誇它有點怪,不過韓劇《特殊案件專案組TEN》無論是編劇心思、片子的節奏、布局或鏡頭感都特不像是個韓劇,簡直是照著《犯罪心理》、《重案特勤組》的美劇風拍的,故事人物手法都滿突破,更具韓國電影的水準。事實上韓國刑偵題材的電影倒是一向都很拍的很灰暗、果斷而殘酷,尤其是以金基德為代表的那一派作品。相比之下,《TEN》的氣氛又比極端的冰冷多了一些溫度,每一個被解答出來的故事,總是那么正義又那麼哀傷,有種溫軟的冷酷,類似美劇《鐵證懸案》的feel。OCN大概也是從這部劇開始,在開創刑偵、懸疑、硬漢類型劇上,目標明確,逐漸成為業界標竿。從第一季一直延續到第二季的最大主線,即「F殺人事件」,無疑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件。連環殺手每次都選擇Friday(周五)殺死一個女人,手法是用綠色膠帶纏繞密封她的頭臉,直至她缺氧死去,期間並用莊嚴的交響樂為她送葬。死亡與少女是永恆的賣座主題,而編劇心思之陰暗則和東野圭吾有的一拼。人們總喜歡說「惡行惡狀」,習慣把善惡符號化,反而無視惡意本身。「F殺人事件」的最後一個受害者是專案組組長的未婚妻。在破案過程中,它曾一度製造出,「最狡猾的獵物總是偽裝成了追捕者」的氛圍,誤導我們,專注破案的組長本人也許就是最變態的兇手。受害者的家屬為了報復公眾對弱勢群體的冷漠、譴責警察的不作為,以及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持續關注,更大重視以便快速找出真兇——所以,他們用同樣的手法殺死了警察局長的女兒(組長的未婚妻),製造出是同一個連環殺手犯罪的假象。當中最具悲劇性的另一個故事:一個有才華的盲人女歌手,長期被駐唱酒吧裡的所有人輪番侮辱;他們利用她的眼盲,用同一款沐浴乳的香味作偽裝,裝作是她心儀的那個男服務生,以避免被她發覺和反抗。女歌手終於親手殺光了所有欺負她的人,但卻不知道,其中也包括了唯一真心對待她的那個男服務生;因為他恰好當天跟別人換了班,而她卻看不見。這劇想警示的殤痛之一大約就是,一切源於報復的犯罪其實最終都會令自己陷入不可逆的絕望。就像那些在公交車上放火、去幼兒園殺小朋友的人,他們被抓後總是要訴說種種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憤恨。然而這件事最可悲的地方是,他們選擇了用同等的暴力去表達不平,並且傷害的甚至還不是那個傷害自己的始作俑者。大部分時候,我們當然還不至於會面臨要犯罪、殺人那麼嚴重的境地,但世界太亂,誘惑太多,一個不夠堅定,就會很容易變成了那個自己曾經很討厭的人。我們小時候最討厭專制不講理的父母,但有了孩子後就希望他只能什麼都聽自己的。無論你曾經有多鄙視只會拍領導馬屁的人,但看著他們紛紛升職加薪,你便自然地開始思考送主任點什麼東西最貼心。每個人都承認騙人是不好的,抄襲是不對的,做錯了事不認錯那就是道德汙點,可當小四們於媽們還是進了作協,拍了電影,當上成功商人、青年榜樣的時候,你能夠忍得住不效仿、不去走捷徑麼——不過就是能做到不要臉就行了。同樣是少年作家出身的蔣方舟評論道,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會因為成功錯的就會變成對的。但她也不得不補充,這話既是雞血是常識,也是一種自我安慰。有時候,你為了能忍住不以變成自己討厭的人為代價而獲得成功,甚至還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努力。這真不是編故事的人多慮,現實總能比假設更扭曲和無底線。每個被大眾道德審判過的人必都曾在心裡冷笑過:如果有一己之需,且看你們又將如何?無論是受到傷害,或者各種不得志,弱勢或無奈,其實都只是我們允許自己主動放棄節操的藉口,而不是最有力的理由。因為跟改變壞規則、與壞人談真理、堅守信仰相比,變成壞人,以及順從壞規則,顯然,後者要容易得太多。要承認這一點並不讓人舒服,但就像《TEN》中所說:「如果無論如何都要受到傷害,那麼比起謊言,還是真相好一點。」>>更多劇評,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周一周二」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zhouyizhou2」或「周一周二」
歡迎轉發~如轉載請微信留言,合作聯繫郵箱:yin_z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