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莫斯科十月事件:葉爾欽為何用坦克炮轟白宮?

2021-01-12 戰爭藝術001
戈巴契夫:都完了,大家散了吧

1991年12月25日,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了。

根據「帝國後遺症」理論(秦暉),強有力的帝國一旦解體,很難建立正常秩序,但秩序再亂,想走回頭路、恢復舊帝國也是不可能的。「帝國後遺症」會出現以下三種結局:

一是持續的混亂讓人厭倦,社會情緒日益極端化,民意呼喚出一個鐵腕人物,建立新秩序,而新秩序往往比舊帝國更嚴酷。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戰後的德國,霍亨索羅王朝崩潰,魏瑪共和國軟弱無力,社會混亂不堪,於是民意選擇了強人希特勒。

二是失去了強有力的中央之後,諸侯割據,群雄並起,演變成大規模內戰。典型的例子如1911年之後的中國以及解體後的南斯拉夫。清王朝崩潰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泥潭,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原聯邦成員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混戰、仇殺。

南斯拉夫內戰期間的塞爾維亞軍隊

三是接受外部輸入新秩序,跳出帝國循環,走向新生。典型例子是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

一般而言,原帝國越強大、對社會的控制越嚴密,它解體後的社會越混亂。原因是:原帝國過分地壟斷了社會組織資源,社會缺乏代替組織,人人原子化,一盤散沙,構建新秩序的代價無比巨大。

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也存在帝國後遺症問題,混亂、動蕩、人心思定。

今天要講的莫斯科十月事件,就是蘇聯「帝國後遺症」,在俄羅斯的一次集中大爆發——總統葉爾欽與議會,為爭奪俄羅斯最高權力而展開了殊死較量,較量的結果是,葉爾欽違憲動用軍隊攻打議會所在地白宮(非美國白宮),逮捕了所有反對派。

俄軍炮打白宮

事後,葉爾欽建立具有俄羅斯特色的總統制,總統權力之大,接近於半君主制,超過了蘇聯時代的戈巴契夫,以至於有人稱葉爾欽是新沙皇,葉爾欽本人也戲稱自己是「鮑裡斯一世」(本名鮑裡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

01

故事還得從葉爾欽的政治之路說起。

1985年是葉爾欽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位於莫斯科以東2000公裡的烏拉爾山區)當第一書記,幹了將近10年,一直止步不前。

在此之後,他在戈巴契夫的提攜下,一路平步青雲,先後出任建築部長、蘇共中央書記處分管建築的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還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

戈巴契夫之所以提拔葉爾欽,一是二人關係比較好,兩人在地方任職時就認識,二是葉爾欽與蘇聯官僚系統暮氣、守舊的氣質完全不同,他親民、大膽、有魄力、不怕得罪人的工作作風,很符合戈巴契夫改革的需要。

雖然戈巴契夫是葉爾欽仕途上的貴人,不過葉爾欽似乎並不領情,1987年11月,葉爾欽的暴脾氣又犯了,他在會上提出了20幾條意見,猛批戈巴契夫的改革政策。

戈巴契夫很生氣,一步步把葉爾欽的職務都擼了,讓他靠邊站。

不過,急劇變化的蘇聯局勢,為葉爾欽東山再起提供了機會。

1989年,戈巴契夫推行全國人民代表選舉,葉爾欽參加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的選舉,並高票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第二年又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最高蘇維埃,是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類似於我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

就這樣,被戈巴契夫和蘇共拋棄的葉爾欽,攜民意回歸了政壇。1991年6月,葉爾欽又近一步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成了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1991年8月19日,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保守派發動政變,軟禁了戈巴契夫,宣布接管國家政權。

葉爾欽與戈巴契夫

葉爾欽反對政變,他宣布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號召軍隊和民眾回擊叛亂分子。

俄羅斯明確反對,其他加盟共和國態度不明朗,美、英、法、德、意、日、澳等國一致表示,支持戈巴契夫和葉爾欽,譴責政變份子。在強大的內外壓力下,保守勢力發動的政變失敗了。

8.19事變中,葉爾欽登上坦克上演講,呼籲軍隊和民眾反對政變

8·19事件之後,蘇共威望一落千丈,葉爾欽逮捕了全部政變領導人,掌握了俄羅斯大權,他下令解散蘇共,並查封了蘇共總部大樓,還與白俄羅斯、烏克蘭領導人籤署協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成立獨立國家國協取而代之。

此時,蘇聯已然名存實亡,撐到12月25日,名實皆亡。

02

葉爾欽東山再起之時,有兩個得力助手——哈斯布拉託夫和魯茨科伊。

哈斯布拉託夫是經濟學家,長期從事經濟研究工作,魯茨科伊是軍官,曾出任蘇聯駐阿富汗空軍副司令,是阿富汗戰爭中的英雄。

這兩個人在葉爾欽重返政壇的過程中出了大力,事後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哈斯布拉託夫出任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魯茨科伊出任俄聯邦副總統。

哈斯布拉託夫(左)、魯茨科伊

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面對共同敵人時,這三個人配合的很默契,關係很好,享受成果時,問題和矛盾就來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繼續惡化,生產下降、債臺高築、嚴重通貨膨脹、一大堆半死不活的國企不知如何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葉爾欽於1992年1月初啟動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的經濟改革,希望通過放開物價、財政緊縮、推行私有化,以短期的經濟下降為代價,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然而,吃下「休克療法」這副猛藥之後,俄羅斯經濟不僅沒有變好,反而在副作用的加持下,變得更爛了。

放開物價後,民眾哄搶商品

此時,葉爾欽和以哈斯布拉託夫、魯茨科伊為代表的議會(即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產生了嚴重分歧。值得一提的的是,議會中有很多原蘇共、俄共積極分子,他們堅決反對葉爾欽的政策,這也助長了議會與葉爾欽的矛盾。

議會反對葉爾欽的「休克療法」,主張漸進式改革,議會反對建立總統共和制,主張建立議會共和制,議會反對葉爾欽親西方的外交政策,主張面向東西方的全方位外交。

其實,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議會最關心的不是總統實施了什麼政策,而是由誰來主導這些政策,換句話說,在俄羅斯聯邦,議會和總統誰才是老大?

跨欄溜就能當話事人?

在政治轉軌過程中,由於政體不完善,很容易出現「府院相爭」的現象,比如中國北洋時期總統府和國務院的爭鬥。俄羅斯版的「府院之爭」,體現為總統與議會的鬥爭。

蘇聯解體前夕,俄羅斯發布了主權宣言,成了一個主權國家,但它始終沒有明確的政體。能拿來說事的,只有1978年制定的蘇俄憲法(包括1989年之後的修正案)。這個憲法規定:最高蘇維埃是俄羅斯聯邦最高權力機構。

所以,議會想當老大,是有依據的。

然而,這只是理論。

咱倆誰是老大?

實際上,在蘇聯時代最高蘇維埃是橡皮圖章,沒什麼實權。

所以,葉爾欽並沒把議會放在眼裡——葉爾欽以前就是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議會如果是老大,他何苦去競選總統?

03

時間流逝,雙方鬥法日趨激烈。

葉爾欽是總統,掌握了行政權,最高蘇維埃是議會,掌握著立法權。

前期,議會步步緊逼,利用立法權不斷剝奪和削弱總統的權力,葉爾欽被搞得灰頭土臉。1993年3月28日,議會甚至發起了彈劾葉爾欽的議案,差點(還差72票就達到了2/3)把葉爾欽搞下臺。

葉爾欽(我大意了啊,沒有閃)

4月,葉爾欽發起反擊,要求舉行全民公決:選民支不支持葉爾欽本人和他所推行的經濟改革,如果支持他的票數低於半數,他就下臺。結果,大部分選民投票支持葉爾欽,葉爾欽扳回一局。

6月,葉爾欽決定趁勝追擊,他拋開人代會和最高蘇維埃,召開了主要由聯邦主體(地方)參加的制憲會議,想藉助地方力量,強行通過憲法草案,建立大權獨攬的總統制。

然而,由於地方要價太高、意見不一,加上議會的強烈抵制,制憲會議最終無果而終。議會又扳回一局。

7月,議會又趁勝追擊,通過了一系列經濟政策法令,還以涉嫌貪腐為名,對總統的主要顧問們展開了調查——從身邊人查起,抱蔓摘瓜,把葉爾欽搞下臺。

8月,葉爾欽爆發了,他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布當年秋天改選議會,其步驟是:8月進行「炮火準備」,9月進行政治決戰,11月前結束戰鬥。

議會以為葉爾欽在虛張聲勢打嘴炮,沒有重視這個重大信號。

9月1日,葉爾欽以貪腐為由,解除了副總統魯茨科伊的職務,政治決戰正式拉開帷幕。

議會隨即反擊,否決了總統解除副總統職務的命令。

9月16日,葉爾欽視察了莫斯科市郊的軍隊,包括在8·19事件中支持過他的捷爾任斯基師和塔曼師。這就好比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老十三每到關鍵時刻都會去豐臺大營一樣,意思不言而喻,要請軍隊動手了。

同一天,葉爾欽宣布啟用蓋達爾為第一副總理,蓋達爾是「休克療法」的主要推動者,1992年12月葉爾欽提名蓋達爾出任總理時,被議會否決,蓋達爾被迫下臺。

葉爾欽讓蓋達爾復出,不啻為向議會攤牌——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

9月18日,葉爾欽召集86個聯邦主體領導人,在克林姆林宮成立了聯邦委員會,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把地方勢力拉到自己這邊,二是想用聯邦委員會取代議會。

與此同時,葉爾欽還對人事進行了大調整,關鍵崗位都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9月20日晚,葉爾欽以協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為名,調動內衛部隊到莫斯科市中心,進行了一場演練。

一切準備就緒後,總攻正式開始!

04

9月21日,葉爾欽籤署了《關於俄羅斯聯邦憲法改革命令》,宣布中止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的全部權力,實際上就是解散議會。

議會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宣布葉爾欽解散議會的命令違反憲法,是政變行為,議會決定停止葉爾欽的總統職務,由副總統魯茨科伊代行總統全權。

總統要解散議會,議會要總統下臺,這種罵街式的文鬥,罵到天荒地老也難鬥出個結果來。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態度顯得尤為重要。22日,國防部長格拉喬夫表示支持總統。

隨後,葉爾欽下令切斷了白宮的電路、電話以及供水,形勢愈發危急。

白宮,即俄羅斯聯邦的議會大廈,是議會勢力的大本營。

防爆軍警

很快,大批支持議會的民眾自發來到了白宮,誓言保衛議會、保衛白宮。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攜帶槍械的準軍事人員。葉爾欽以此為由,命令軍警包圍白宮,並封鎖了通往白宮的道路。

政府、議會、軍隊都卷了進來,宗教也不甘默默無聞。

東正教主教阿列克謝二世,在總統和議會之間不停地奔走斡旋,呼籲雙方談判解決問題。

談判若是能解決問題,問題還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包圍白宮

沒等談判結果出來,對峙雙方就擦槍走火了——10月3日,議會支持者和軍警發生了武裝衝突,緊接著,數萬議會支持者突破警察封鎖,遊行到了白宮。

魯茨科伊在白宮的陽臺上,向支持者們發表了講話,號召他們去佔領莫斯科市長辦公室和國家電視臺。哈斯布拉託夫更猛,要求支持者們佔領克裡姆林宮,活捉葉爾欽。

當天晚上,支持議會的人群開始衝擊國家電視臺和莫斯科市政府大樓,並與保衛電視臺的軍警展開了激烈交火,衝突造成了62人死亡,百餘人受傷。

雙方對峙

葉爾欽早就想讓軍隊出手了,但軍方態度並不明確——口頭支持是一回事,實際支持又是另一回事。值得一提的是,議會也在極力拉攏軍方。

直到流血衝突發生後,軍方才決定出手支持葉爾欽,平息動亂。

10月4日拂曉,軍隊包圍了白宮,幾個小時後,T-80坦克衝破了議會武裝人員設置在白宮周圍的障礙物,並炮轟白宮大樓。700名特種兵在武裝直升機的配合下,開始進攻白宮。

軍隊進攻

呼嘯而至的炮彈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瞬間摧毀了議會方面的抵抗意志,到處都是奔跑聲、呼叫聲,還有不少人被流彈擊中。

哈斯布拉託夫和魯茨科伊也絕望了,他們向葉爾欽喊話:只要政府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他們願意投降,否則他們將同所有留在白宮的人一起,用炸藥同歸於盡。

葉爾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哈斯布拉託夫、魯茨科伊為首的30多名議會骨幹分子,魚貫走出白宮投降,隨即被送到了監獄。

按照官方說法,這次事件造成了187人死亡,437人受傷。非官渠道則稱死亡人數遠不止於此,超過2000人。

炮打白宮

05

十月事件,以葉爾欽大獲全勝而告終。

事後,自然是一系列的報復,該解職的解職,該查封的查封,該解散的解散,總之,反對過葉爾欽的,都沒有好果子吃。

不過,葉爾欽還算比較有底線,他只是廢除了反對勢力的政治能量,而沒有搞肉體毀滅。「罪魁禍首」哈斯布拉託夫、魯茨科伊也只是被判了監禁,第二年就被放出來了。

哈斯布拉託夫回大學繼續教書搞研究,魯茨科伊重新從政,後來還當上了州長。從這一點來看,俄國的政治文明還是有進步的。

維持秩序的士兵

當然,對葉爾欽而言,十月事件的最大成果是總統戰勝了議會,當年12月,葉爾欽如願以償地建立了總統集權制,議會(最高蘇維埃)則被改名為國家杜馬,成了總統的陪襯。此後,議會再難挑戰和撼動總統的地位。

不過,十月事件也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地方力量為葉爾欽站臺反對議會,並不是免費的,他們都想擴大地方自主權,有的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行政級別、自己選領導人、截留稅收、擅自調整物價和工資,還有的直接想獨立,比如車臣和韃靼。此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長期困擾著俄羅斯。

同樣,軍隊支持葉爾欽也不是免費的,事後軍方明確表示希望得到葉爾欽的獎勵。

怎麼獎勵?照顧軍方的利益嘛,軍方領導人搞錢時,總統睜隻眼閉隻眼。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以貪腐聞名,卻直到車臣戰爭失敗才被拿掉,為什麼?這是葉爾欽的獎勵之一呀。

除了這些後遺症之外,十月事件最大的後遺症是總統集權制。短期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俄羅斯的局面,避免了社會爆炸、秩序崩潰以及全面內戰。長期來看,不受制約的權力是很危險的,這一點從葉爾欽晚年的一系列騷操作中就能看出來,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完)

朕的江山,都是你的

【參考資料】

《莫斯科十月事件綜述》

《告別葉爾欽時代:俄羅斯轉軌進程回顧》

《評俄羅斯政治體制轉軌》

《莫斯科十月事件的若干問題》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1978年)

《莫斯科十月事件以來的俄羅斯政局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相關焦點

  • 1999年,大權在握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為何要交權給普京,他在怕什麼?
    要了解葉爾欽為何那麼害怕被反攻倒算,我們就得先來看看葉爾欽在任時到底都幹了些啥,只有知道他幹那些壞事蠢事噁心事,我們就能更加直觀地了解他在那種情況為何放著好好的總統不當而要和平交權給普京。
  • 汪暉︱潛流——從蔡國強的「十月計劃」說起
    蔡國強:《紅場上空的紅星》褪色的革命世紀1957年7月,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前夕,莫斯科蘇裡柯夫藝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康斯坦丁·梅福季耶維奇·馬克西莫夫(Konstantin Maksimov,1913-1993)離開任教兩年多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回到莫斯科。那一年他四十四歲,不明所以地站在中蘇訣別的起點之上。
  • 維爾紐斯事件三十年
    維爾紐斯發生的事件嚴重破壞了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形象。在西方,他們認為維爾紐斯電視中心的襲擊事件實際上是蘇聯終結的開始。        連接首都塔林,裡加和維爾紐斯的巨大人力鏈條標誌著1939年納粹與蘇聯之間秘密條約的周年紀念,該條約自二戰以來就將其置於莫斯科的佔領之下。
  • 13年前,柯林頓參加葉爾欽葬禮,為何表情不一般?
    卸任後的葉爾欽,除了到全球旅行外,很少過問政治。由於身體原因,2007年4月23日,葉爾欽突發心臟病而病逝。葉爾欽去世後,普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當時全球有身份地位的元首和前元首都來了。其中美國來的是兩位前總統,分別是老布希和柯林頓。這兩人出現,也引起全球矚目。 對於老布希和柯林頓為何而來,我在之前文字中進行過介紹。不過從鏡頭來看,在葉爾欽葬禮上,柯林頓有一個表情至今令人不解,他站在老布希身邊,而且表情不像老布希那般凝重。那柯林頓想什麼了,到底是什麼表情?
  • 1999年,大權在握的葉爾欽為何要把權力交給普京?他怕什麼?
    1999 年的最後一天,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宣布辭職,由普京任代總統。一向嗜權如命的葉爾欽在世紀末的最後一天捉弄了整個世界,使得俄羅斯變幻不定的政壇充滿變數。葉爾欽為何突然撂挑子?後葉爾欽時代,俄羅斯又將向何處去?
  • 普京·1999——20年彈指一揮間
    各位大佬,別激動,請先放下手中的工具,你們聽我解釋,別列佐夫斯基當時所處的特殊環境跟陳村今天的環境不太一樣,他當時先從買主手中收汽車預定金,比如收了1000萬美元,只要拖幾個月再去買車,當時俄羅斯(1993年蘇聯已經掛了)陷入了超級通貨膨脹,貨幣瘋狂貶值,拖幾個月他就能賺50%的利潤,汽車聯盟還能讓他用批發價4800美元一輛搞到拉達汽車,轉手就能用7500元美元賣掉,而且這個汽車聯盟是他搞定了當時的俄羅斯副總理卡丹尼科夫
  • 從眺望克裡姆林宮到迷路的坦克,莫斯科戰役德國人究竟打到了哪裡?
    年莫斯科戰役中達到的最遠點,一般人想到的就是傳說中德國偵察兵在塔樓上眺望克裡姆林宮的情節。然後經過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的一番渲染,德國人在1941年打到距離莫斯科25公裡的克拉斯納亞·波利亞納已經成為了人們腦海中固有的印象。當然,也有人會說當時德國人打到最遠的地方是希姆基,那裡距離莫斯科要更近一些,只有不到23公裡。那麼,在那場決定命運的戰役中,德國人究竟最遠打到哪裡呢?他們距離克裡姆林宮還有多遠?下面就讓我們根據有關的歷史資料來判斷一下。
  • 國會和白宮在電影中頻頻「陷落」
    但對電影迷來說,這種場面簡直不值一提,因為他們已經在電影中見證了包括美國白宮、國會大廈等建築因為恐怖襲擊、外星人入侵而多次「陷落」,場面之宏大遠勝現實。白宮:花式被炸2013年的《奧林匹斯的陷落》被稱為「白宮陷落」,由摩根·弗裡曼、傑拉德·巴特勒和艾倫·艾克哈特聯合主演,片中白宮的特情局秘密代號為「奧林匹斯」。
  • 《莫斯科行動》以正義之磚敲開2018年的大門,用中國力量溫暖觀眾
    作為2018年的開年大劇,《莫斯科行動》一直備受觀眾期待,其中蘊含的「跨越國界的中國力量」的精神內核,或將在2018年點燃每個觀眾的中國心。浙江衛視《莫斯科行動》見證中國溫度浙江衛視《莫斯科行動》改編自真實事件「中俄列車大劫案」,是與《湄公河行動》齊名的公安部允許拍攝的現實主義題材劇目。該劇講述了在1993年,大量「倒爺」前往莫斯科淘金,在通往莫斯科的K3列車上,多個團夥聯合作案,劫匪打砸搶等犯罪行為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 俄叛逃特工飛赴紐西蘭,格魯烏千裡跨境追殺,白宮:給全球上一課
    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剛剛成立的俄羅斯還是在葉爾欽手裡。一向軟弱沒有立場的葉爾欽,在俄羅斯成立之初是想要跟西方討好關係的。各方面的政策也比較寬鬆,所以對於那些叛逃的前蘇聯特工們也沒有進行清算。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多叛逃的特工甚至還回到了俄羅斯境內生活。
  • 戰爭大片《潘菲洛夫28勇士》,蘇軍憑藉哪些武器死磕德軍坦克?
    本片講述二戰中的一個著名故事,蘇軍潘菲洛夫步兵師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誓死抵抗德軍,成功消滅了18輛德軍坦克,阻止了德軍前進的步伐,蘇軍只有6人倖存。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 「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到了當年10月,德軍攜閃電戰的驚人威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眩目的勝利。
  • 維亞濟馬戰役,蘇軍被俘近70萬,為何德國仍舊攻不下莫斯科
    1941年,德軍統帥部計劃向莫斯科實施攻擊計劃,擬定在維亞濟馬地區突破蘇軍防線,再向莫斯科進行攻擊,當時德軍集結了斯摩稜斯克一帶德軍中央集團軍,第4、第9集團軍,坦克第3、第4集團軍準備向維亞濟馬地區進攻。
  • 葉爾欽,為何是蘇聯和俄羅斯的罪人?看治國水平"臭棋"頻出
    然而當時的蘇聯,只差一個推手,即使沒有葉爾欽,也會有其他人做這個惡人。所以,單純的假設,並不能證明沒有葉爾欽,蘇聯就還在。然而葉爾欽其人,沒必要為其"洗地",畢竟他一生所做之事,就連普京都曾意有所指。葉爾欽,為何是蘇聯和俄羅斯的罪人,咱們往下看。
  • 1962年,蘇軍坦克與美軍坦克對峙於查理檢查站,全世界窒息了
    T-54/T-55坦克為有史以來產量最大的坦克,其總數據估計高達86000—100000輛。T-54/55坦克幾乎參加了20世紀後半葉所有的武裝衝突,例如在東柏林和西柏林邊界上的查理檢查站,蘇軍的10輛T-54/55坦克與美軍的10輛M48坦克對峙,當時全世界都窒息了。
  • T-34坦克為何能造就「抗德神劇」?
    T-34坦克是二戰時期蘇軍主力坦克。在坦克誕生的百餘年中,鮮有一款坦克可以與T-34坦克一樣享有盛名。該型坦克陪著蘇聯人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洗禮,從莫斯科到柏林,T-34坦克參與了蘇軍每一場艱難的戰鬥,最終迎來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該型坦克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勇敢衝鋒的場面,已經成為無數俄羅斯人心中的圖騰,猶如參戰的老兵見證著一個國家曾經的生死存亡。
  • 那些親手將葉爾欽送上臺,肢解蘇聯的俄羅斯青年,如今怎麼樣了?
    來自魚子醬字幕組MV 感謝翻譯作為一支1989年出道,見證了蘇聯解體、如今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45歲的樂隊,他們總是柔和的用歌聲敘述著自己曾經偉大祖國發生的一切。但是在近橫跨了半個世紀的今天,他們卻能代表那些曾將葉爾欽推上高臺的蘇聯年輕人們。就像我們今天要講的,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