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 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5736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團結就是力量」,眾所周知。那麼,不團結,意味著什麼?
由此想到元末明初王保保的故事。「王保保」,乍一看,這是一個頗具喜感的名字,但讀了他的故事,喜不起來,只看到一個留在歷史中的沉重背影。
王保保,絕對是那種「哥走了,江湖上留下傳說」的牛人。
記錄明初軼事的《青溪暇筆》,有這麼一段文字,信息量很大:「元滅,其臣擁兵不降者,惟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也。太祖嘗獲其家屬,厚恩以招徠之,終不至。一日,大會諸將,問曰:『今我朝孰為好男子?』或對曰:『常遇春領兵不過十萬,所向克捷,此好男子也。』上曰:『未若王保保,斯所謂好男子也。』聖訓蓋欲倡勇敢,使諸將思自憤耳。其後民間凡遇有微勞自矜者,則誚之曰:『嘗西邊拿得王保保來邪』,至今遂成諺語。」
這段文字講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與開國將領們評點天下英雄,眾將認為常遇春最牛,但朱元璋認為,常遇春不如王保保牛。這段評價,也見於《明史·擴廓帖木兒傳》。王保保得皇帝如此高度評價,因此民間添了一句諺語:有本事,到西邊把王保保捉來啊!
朱元璋崛起於亂世草莽間,贏得群雄逐鹿之戰,大敗陳友諒,活捉張士誠,殲滅方國珍,而後揮師北上,攻佔北京,將元廷趕回草原,收復已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北伐勝利。常遇春,也是勇猛敢戰,為大明開國立下不世功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高超武藝與軍事才能於一身的牛人。但朱元璋仍然認為:王保保比常遇春更牛。
史載,王保保身材魁梧,有英雄氣概。在元軍兵敗如山倒的背景下延續了蒙古將領的傳奇——明朝開國將領,常遇春排第二,排第一的是徐達,但徐達生平唯一慘敗,就是拜王保保所賜:
1372年,朱元璋親自策劃對北元殘餘力量的清掃,徐達率15萬大軍分三路北進,尋殲北元最後的主力。王保保以小敗誘明軍深入,明軍輕敵冒進,騎兵與步兵脫離,落入了王保保精心設計的陷阱。最終在和林(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東南爆發的嶺北決戰中,王保保以埋伏好的重裝騎兵重創明軍騎兵,好在徐達經驗豐富,及時集中一部分步兵,建成堅固的營壘收容潰卒,才避免進一步的潰敗。《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此役明軍總共「死者萬餘人」。
元末明初,猛將勇將悍將如雲,無論是徐達、常遇春還是王保保,他們均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跟徐達、常遇春出身貧苦不同的是,王保保的舅舅是察罕帖木兒,因戰功做到了元朝的副宰相,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女主角趙敏(敏敏特穆爾)的父親「汝陽王」原型即是察罕帖木兒,他沒有兒子,將王保保收為養子。
「汝陽王」與趙敏。《倚天屠龍記》劇照
察罕帖木兒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是色目人,文武雙全,1351年紅巾軍起義後,元軍屢戰屢敗,察罕帖木兒遂在地方招募義兵,他的軍事才能十分突出,短短十年間,他率軍縱橫萬裡,擊敗了數以百萬計的紅巾軍,陝西到山東一線以北的整個中國北部地區,重回元朝手中,被視為元朝力挽狂瀾的救世英雄,連朱元璋都很忌憚他。1362年,察罕帖木兒在山東益都被叛將田豐、王士誠刺殺後,朱元璋聞訊仰天長嘯:「天下無人矣!」
王保保繼承了養父的兵馬,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養父報仇,《明史·擴廓帖木兒傳》寫道:「(王保保)帥兵圍益都,穴地而入,克之。執豐、士誠,剖其心以祭察罕,縛陳猱頭等二十餘人獻闕下。」他跟著養父學會了戰爭,此後當元朝分崩離析時,他以一己之力充當守護神,苦苦支撐到了生命最後時刻,讓朱元璋大感頭疼,又無可奈何。
《倚天屠龍記》中,王保保只露過幾回小臉,但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從他的履歷來看,王保保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陷入內戰的兇悍軍閥,第二階段是捍衛北元的唯一脊梁。他的傳奇,他的悲劇,他留給後人的感嘆,都源於此。
在王保保繼承了他養父龐大而驍勇的軍隊後,他的最主要敵人,不是紅巾軍,而是元軍自己人。
第一個敵人是孛羅帖木兒,蒙古貴族,元末一代權臣,驕橫跋扈。察罕帖木兒在世時,孛羅帖木兒就跟他過不去,頗多摩擦。察罕帖木兒死後,恩怨轉移到王保保身上。當時王保保駐兵於汴京、洛陽一線,可謂承擔了朝廷安危。但孛羅帖木兒不管這些,他只管給自己搶地盤,多次興兵爭奪晉冀一帶地方。元順帝多次詔諭和解,但有兵就是爺,誰也不聽皇帝的,兩家互相徵伐,仇怨日深。
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還深度介入了皇帝與皇太子的矛盾之中,王保保是太子一派,而孛羅帖木兒則一度帶兵打入京城,自為宰相,皇太子只能逃到太原,接受王保保的保護。孛羅帖木兒也是作死,居然狂妄到找皇帝要妃子。皇帝找機會處死了孛羅帖木兒,王保保送太子回京,官拜左丞相,達到人生高光時刻。不過王保保自感不適合在京為官,兩個月後請求繼續帶兵打仗。此時中原還算太平,但江淮烽煙四起,皇帝封王保保為河南王,代替皇太子總領天下兵馬,鎮壓起義軍。但王保保還沒來得及跟起義軍作戰呢,又遇到了第二個來自內部的敵人。
此人叫李思齊,當年與察罕帖木兒共同起兵,如今戰友的養子反而成了總司令,這口氣怎能咽得下?這小子說啥,俺決不服從!李思齊帶了個頭,其他人均不聽從王保保的號令。王保保也是個火爆脾氣,不打起義軍了,開始打不聽話的元軍。
這場混戰,混亂程度遠超過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的內戰。他們把中原和華北變成巨大的戰場,而無能的朝廷,根據戰況進展,不斷收買這家拋棄另外一家。王保保一度處於劣勢,皇帝因此免除了他的爵位與食邑,命令諸軍一起討伐他。但王保保打仗就是厲害,一次夜襲,大敗對手,又開始掌握主動權。朝廷聽說後,趕緊把王保保的對手罷的罷免的免,王保保也趁機上疏,申述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誠之心。元順帝趕緊下詔,洗雪以前所宣布的王保保所有罪過。
但一切都晚了。朱元璋已經佔領河南和山東了。
元順帝仍然讓王保保當河南王,命令各軍出擊,收復中原,但有的人潰敗,有的人按兵不動,王保保哪能抵擋勢如破竹的明軍?回師太原,不敢南下。明軍神速,迫近北京,順帝棄城北逃,元朝滅亡。王保保在太原,救援不及。當明軍進攻太原時,王保保率軍退往西北甘肅一帶。他在那裡迎來了人生兩個階段的分水嶺。
現在很難還原王保保的心路歷程了,他懊悔自己捲入了內戰嗎?但不捲入,他還能活下來麼?對他來說,無法選擇。《劍橋中國明代史》一書評價王保保說:
「朝廷不能約束那些本來是它的主要僕人,使他們遵守紀律和服從命令。從14世紀60年代之初起直到1375年他死於愛猷識裡達臘的外蒙古的宮廷中為止,擴廓帖木兒是力量最強大的、作戰最成功的、也是最後最忠於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的軍事領袖。可是,他自己的個人利益迫使他要花很大精力去對付內部和外部的陰謀與敵人。他的生涯充分證明了作為地區性的領袖在元王朝的最後20年為維護元王朝的江山的鬥爭中處境是何等的複雜艱難。」
可以想像,王保保離開中原時,怎不連聲慘笑?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千萬。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這是廣泛流傳於元末的一首小令《醉太平》,作者已不可考。這首小令,很精闢地點出了元末的各種亂象。
今天看來,元朝末年的國家治理能力是極其低下的,外面民變四起,內部爭鬥不息,不可遏止地走向覆亡。想想也是很感慨:一個「輿圖之廣,歷古所無」的世界性大帝國,曾經無敵於天下,卻不足百年,就被風吹雨打去——如果依據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標誌著元朝的開始,到元順帝1368年逃離大都,只有97年。
元朝為何而亡?事實上,從元順帝跑回草原開始,人們就開始在反思元朝從迅速崛起到旋即敗亡的歷史教訓,朱元璋認為君權旁落、國無權威導致了極度混亂,「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求,罪以情免」(見《討張士誠檄》);明初學者葉子奇寫有一本《草木子》,總結元亡的教訓,他認為是「腐敗」,貪官汙吏,只管要錢,「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當代蒙元史研究專家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一書,將元代後期的社會矛盾歸結為「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和「元朝的民族壓迫」兩個章節,描述了元朝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民族等各個方面的嚴重問題,非常全面。
如果透過王保保的故事,從「團結」二字切入,可以看出:元朝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政治生態,都忽略了「團結」二字。《哈佛中國史》說得很精闢:「要使大元王朝這座政治大廈長期屹立不倒,其一要依靠漢族官員的堅定支持——但蒙古人從來未能全心全意地信任他們;其二要保證權力建立和交替的規則的穩定性——但這一點也從來未能做到。」一般來說,一個朝代開國之初,頗能凝聚人心、眾志成城,呈蓬勃向上之勢,但元朝自從忽必烈之後,就陷入了混亂。從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可以看出混亂狀況:元朝97年歷史,不算追尊,正兒八經共9位皇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23年,末代皇帝元順帝在位35年,然後其餘39年,由7位皇帝分享,平均每人在位5年半,充滿了不斷的陰謀、政變和篡弒。元順帝在位時間長,但並不意味著風平浪靜,恰恰相反,他在位這35年,元朝派系鬥爭完全失控、元朝走向崩潰。
元朝的派系鬥爭,跟其他朝代有共性,也有其獨特性:那就是建立政權後,仍然尊崇草原生存法則。《劍橋中國明代史》寫道:
「在忽必烈汗的長期統治之後,代表他的孫子和這些孫子的後人們的利益互相衝突的朝臣小集團經常互相殘殺,爭奪皇位。某些學者在不斷的派系鬥爭的重大問題中看到了兩種對抗的政策。其中一種是以蒙古為基礎的政策,它以亞洲內陸草原的蒙古利益為依歸,而以察合臺汗國的傳統為代表。這一政策的根子可以直接上溯到忽必烈汗的對手們,特別是可以上溯到窩闊臺系的海都:他在他的整個統治時期都是和忽必烈汗作戰的。」王保保的故事也說明:元朝宮廷的鬥爭,往往延續了幾代人,殺傷力之大,可想而知。在王保保之前,殘酷的派系鬥爭導致了宰相脫脫(他曾主持《宋史》編撰)之死,成為元朝國運的轉折點。脫脫堪稱一代賢相,但從祖輩開始埋下的派系鬥爭,最終在一個關鍵時刻把他也把元朝推向了絕境:當時他率百萬大軍,正在圍攻高郵張士誠的起義軍,眼看城破在即,但他的政敵忽悠元順帝,把脫脫給逮捕流放了,高郵城下百萬元軍亂作一團,四散而去,一些人直接加入了紅巾軍。高郵戰役元軍不戰自潰,成了元末農民戰爭的轉折點,從此,各路農民起義軍轉被動為主動,重新掀起規模更大的武裝起義高潮。
《元史·順帝紀》記載,脫脫死後10年,風雨飄搖中,監察御史們上書說:「奸邪構害大臣,以致臨敵易將,我國家兵機不振從此始,錢糧之耗從此始,盜賊縱橫從此始,生民之塗炭從此始。設使脫脫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亂哉!」
但一切都晚了。在一定時間內,時間很寬容,過了這段時間,時間就變得殘忍起來。
朱元璋對王保保的高度評價,不僅僅因為他能打仗。《明史·擴廓帖木兒傳》中寫道,朱元璋與手下將領討論誰是「真漢子」這個話題時,「太祖笑曰:『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他欣賞的,還有王保保的風骨。
明朝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王保保的招降,至少在打江山的時候,朱元璋擅長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他的招降很成功,尤其是元順帝逃到漠北後,已經習慣了中原城市舒適生活的蒙古貴族,在苦寒之地哪待得下去?只要朱元璋開出的條件還行,他們紛紛選擇了歸降。比如元末一直控制遼東的元將納哈出,就率20多萬部眾投降明朝,被朱元璋封為海西侯,賜鐵券丹書。
但王保保一直不降,朱元璋給王保保寫了七封招降書信,態度誠懇,各種許諾,王保保均不為所動,朱元璋派的招降代表,一律扣下。招降與戰爭是同時進行的,王保保有一次輸得極慘,給明軍追到黃河邊,他往河裡扔一截大木頭,與妻子抱著渡過黃河,逃出生天。但不管怎麼慘,他始終不降,而且,他是個打不死的小強,慘敗之後,總能東山再起,又帶出一支驍勇的軍隊。朱元璋很頭疼。
朱元璋想來想去,派出了重量級的說客,魏賽因不花,這是王保保當年的部下,特別勇猛,《新元史·魏賽因不花傳》中寫道:「至正間,紅巾賊起,募義勇御之,以眾屬察罕帖木兒。嘗單騎殺賊百餘人。」他在洪武元年降明。有趣的是,魏賽因不花的小名,也叫「保保」。這個投降的保保,當說客時,被堅決不投降的保保給毒死了。
接下來的重量級說客是李思齊,王保保養父的戰友,王保保多年的對手,他在洪武二年降明,也奉旨來勸降了。對於李思齊,王保保倒很客氣,好吃好喝招待,末了派兵送他回去。到了邊境,突然王保保的騎兵告訴李思齊:「我家主帥有令,請您留下一物做個紀念。」李思齊答道:「我這次沒帶禮物啊。」騎士說:「您留下一隻手臂吧。」李思齊知道,躲不過去,就砍掉自己的一隻手臂交給騎士。回來不久,傷重而亡。
可以想像,朱元璋何等鬱悶,卻又無可奈何。
從1368年元朝滅亡到1375年去世,7年時間,王保保就那麼孤獨而又頑強地守護著北元。此時北元的政治生態有所好轉,在和林,元順帝死了,繼位的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元昭宗,汲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摒棄前嫌,儘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重用王保保為相,「延攬四方忠義之士,以為恢復之計」,有效緩和了北元的內部矛盾。他還改號「宣光」,以示中興元朝、重新入主中原的決心。
慕田峪長城於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新華社資料片
但只有一個王保保了,又能撐多久?
在1372年嶺北一役中擊敗徐達後,王保保讓明軍在短時期內不敢再深入草原作戰,北元爭取了喘息時間。1375年,王保保病逝。13年後的1388年,明將藍玉率15萬大軍北進,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包圍了北元主力,此時已經沒有一個可以保衛這個政權的王保保了。藍玉大勝,俘獲無數,元昭宗之子脫古思帖木兒逃脫後,被部將所殺,北元至此被徹底摧毀,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權,自此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蒙古內部,又一次陷入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