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南京一位大四的女生,在青海失聯後不幸去世的新聞刷屏了。女孩24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本該今年畢業,但由於學分和論文都沒過,需要重修一年。據推測,她或許是因為畢業問題心情壓抑,從而出走青海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最終發生了不測。
而女孩的父母在極其悲痛的情況下,對社會各界的關注表達了感謝!並且呼籲所有人:孩子是上天賜給你們最好的禮物,珍惜她、保護她、愛護她、避免再發生類似的慘劇!
說實話我心裡是真的覺得很惋惜很沉重,不願再去細想女孩在青海到底遭遇了什麼,但這樣的事還是讓人遺憾。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又正值最美好的年紀,這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子明明本該擁有大好前程的啊……
無論怎樣,只要捱過去便又是另一番廣闊天地。可是這個女孩卻再也沒有等到。而事實上,類似的新聞,似乎時不時就會發生。
有太多的家長,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偏偏忽略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可是,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註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與挫折。當孩子面對逆境時,又該用怎樣的能力抵禦呢?
這正是一項特別重要,卻又特別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品質——樂觀。
01
樂觀的孩子有多賺
文豪巴爾扎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對於強者是筆財富,對於弱者卻是萬丈深淵。」
我們的生活總會充滿波折與未知,而真正的強者,總會扼住命運的喉嚨,化被動為主動。
這其中,樂觀是最好的武器。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我抽空看了一點點,可裡面的女孩李尖尖真是讓我印象深刻。儘管媽媽在生二胎時因為肺動脈高壓意外去世,她不得不和爸爸李海潮相依為命,可在她身上絲毫看不到一絲頹廢與自卑。
李爸說:「我們家尖尖,別提了。不隨我,也不隨她媽,她是莫名其妙地樂觀。」
但就是這份樂觀,讓她就像一個溫暖的小太陽,照亮了身邊所有人,讓大家都感受到了她的快樂與自信。
《Anthem》中有一句歌詞,我很喜歡:「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很多時候,情況看起來或許是很糟糕,但希望也正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挖掘。可如果被動地接受命運的起起伏伏,那麼一個人就很容易會自暴自棄。
而真正強大的人,都是越挫越勇的。他們往往擁有良好的心態,對未來依舊充滿了希望,不放棄任何努力的機會。
由此,命運才會逆襲,一手爛牌才能打出王炸。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樂觀。因為這樣的人,才能夠把命運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笑對磨難,逆風翻盤哦。
02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快樂?
我是一個比較樂天派的人,有任何不開心的事,可能大汗淋漓運動一場、約上閨蜜轟趴歸來、或者是me time之後便會翻篇。
姐姐和弟弟或許是隨我,他倆的性格也非常樂觀開朗,不開心的事情基本上不會放在心上。
然而令我震驚的是,在我們周圍,有太多的孩子活得並不快樂。來看一組數據:
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8-16歲中小學生中,抑鬱的檢出率為34.57%,比成年人的發病率都要高。」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調查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
今年五月,陝西西安一個9歲的小女孩,因為沒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竟選擇了跳樓自殺。當時,她還留下了兩封遺書,其中一封上寫著:「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而另外一封上寫著:「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真的特別難過。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還沒長大,還沒來得及體驗精彩人生,就已經決定要走上絕路了呢?
看過一個希臘神話。西西弗斯是人世間最足智多謀的人,但他觸犯了眾神。於是,宙斯懲罰他每天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後巨石又會滾落山底,一切前功盡棄。
西西弗裡只能繼續重複,將巨石推到山頂,永無止境。他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付出了努力,卻始終達不到預期。這種很喪的感覺,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習得性無助」。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創始人Martin Seligman於1967年提出的。
可以說,「習得性無助」正是很多孩子不快樂的根源。他們會有一種錯覺:自己怎麼努力都不行,怎麼做都比別人差。由此,抑鬱、絕望、自暴自棄的心理會不斷滋長,悲劇就在不經意間釀成了。
03
習得性無助是如何產生的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習得性無助呢?在我看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家長的態度上。你是否也曾做過這樣的事?——
總是給孩子設定了太多超過他們能力範圍的目標,並要求他們要做到;面對孩子的失敗,總是冷嘲熱諷,美其名曰是「讓娃越挫越勇」;當孩子難過沮喪時,我們非但不安慰,反而怪他們太不堅強;……
一個人,如果遭受的打擊越多,卻得不到絲毫的正能量,那麼這份痛苦註定會在他們心裡生根發芽,最終變成壓垮他們的稻草。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同樣的道理。越是得不到外界鼓勵與認可,他們就越是有可能成為習得性無助的受害者。
04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快樂起來
我看過身邊很多媽媽,為了雞娃不遺餘力。可是因此,卻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抑鬱等心理狀況。
我們總在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可是與此同時,千萬別忘了關心一下他們飛得累不累呀!
讓孩子變得樂觀,可以說已經成為了育兒剛需。那麼,對此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說說我的看法。
1. 教孩子坦然看待輸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逆境商」,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逆境商高的孩子,往往內心強大,能夠坦然看待輸贏。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如何用合適的方法讓他們正確理解「輸贏」的概念呢?在我看來,繪本是一個不錯的載體。
我給姐姐和弟弟讀過一個繪本叫做《Sally Sore Loser》。故事中,小女孩Sally凡事都喜歡爭第一:乳酪通心粉她要比哥哥吃得快,課間她要第一個衝出教室,踢足球時她不允許團隊落後……當她失敗時,便會大發脾氣。
漸漸地,同學們都不願意再和Sally玩,還給她起了一個外號:輸不起的Sally。這讓她非常難過,也相當困惑。
在老師和媽媽的開導下,Sally才明白,原來一時的輸贏並不能說明什麼,失敗的結果也並不可怕。把握過程,不放棄任何一次努力,就夠了。
通過這個繪本,姐姐和弟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輸和贏一樣,是人生的常態。輸不起的人,失掉的不僅是比賽結果,還有友誼、快樂和幸福感。
因此,用平常心看待輸贏就好。從一場比賽或競爭中學會堅韌和勇敢,便是最大的意義和收穫。
2. 失敗時學會正確歸因
我在《積極心理學》中讀到,歸因有三個維度:「永久」vs「暫時」、「普遍」vs「個別」、「個人化」vs「外在化」。
而面對挫折時的歸因風格可分為兩種:積極歸因(positive attribution)和消極歸因(negative attribution )。前者的歸因方式是暫時的,個別的,外在化的;而後者的歸因方式則是永久的,普遍的,個人化的。
比如,同樣是考試考砸了,一個樂觀積極的孩子會覺得,不過是當天狀態不好而已,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可一個悲觀消極的孩子卻偏偏會認為是自己能力太差,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因此,要想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我們不妨讓他們學會凡事適時地「向外歸因」。一旦「下一次會更好」的信念根植於心,一切便會充滿了盼頭與力量。
3. 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每次看著天真無邪的姐姐和弟弟,我的內心總會一片柔軟。我們的孩子是那麼嬌嫩純真,可成長的過程,除了快樂與甜蜜外,註定還會伴隨著淚水和汗水。
當寶貝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時,我們的態度至關重要。這時候,記得好好擁抱他們,給他們暖心的安慰與鼓勵,告訴他們:「無論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一直很喜歡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段話:「對孩子來說,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只有當孩子確信自己是被無條件深愛與接納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才會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勇氣與力量。
而父母,正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
05
日本哲學家稻盛和夫曾說:「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大作家高爾基同樣說過:「如果懷著愉快的心情談起悲傷的事情,悲傷就會煙消雲散。」
我們總是不吝把一切美好的品質給予我們的孩子:聰明、優秀、勇敢、強壯……可當我們期盼著這些的時候,可別忘了加上至關重要的一項哦,那就是——樂觀。
這是給孩子的心裝上了一個提供能量的永動機,讓他們能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哪怕外面風雨飄搖,內心卻永遠豔陽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