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在某個年齡,突然聽懂羅大佑

2021-01-10 有書

在這個搶票都搶不到的時代,很難想像一場精心籌備的演唱會,座位竟然很空…

而辦這場演唱會的人,讓李志迷戀了40年,讓高曉松等人見一面就「感到特別幸福」,被李宗盛崇拜了一生。

他的第一張專輯是臺灣百佳唱片第一名。

豆瓣音樂他的專輯評分高達9.5分。

他就是臺灣音樂教父——羅大佑。

見到演唱會上空無幾人的蕭條,他尷尬又不失禮貌地說:

「你們來小巨蛋,從來沒那麼寬敞舒服過吧。」

(空曠的演唱會現場)

01

戀曲1990羅大佑

網絡上曾有一個視頻:

一個非洲小夥和他的母親在二十年前得到一盤磁帶,其中有首中文歌是他母親的最愛。

後來母親去世,小夥問了許多人,卻沒有一個人知道歌曲的名字。

二十年後,小夥子開車載了一對臺灣情侶,突然在廣播中聽見熟悉的旋律,小夥問:

「你們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嗎?」

那對情侶說:「《戀曲1990》,羅大佑的。」

小夥子一邊哼唱,一邊溼潤了眼眶。

遺忘,是現代人最擅長做的事情。

之前羅大佑上了許知遠的節目《十三邀》,談到這個時代:

我這種13年才出一張唱片的人,既快不了,也不覺得在快速的世界裡,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儘管在這個時代,他找不到位置,但是他也沒有打算去迎合時代,只是默默做好自己。

他不上綜藝撈金,也不寫一首不痛不癢的口水歌,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去打磨自己的作品,而一磨就是13年。

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是個有著公鴨嗓的老男人,根本不像明星。

可是懂他的人,卻將他視為珍寶。

白巖松說羅大佑:他具有「一個人的兩個極端」,既是「搖滾的、哲學的、理性的」,「也是傷感的、脆弱的、柔情的」。

李志這樣定義他:

「羅大佑是我最尊敬的華語音樂家,在整個港臺音樂界,我認為歌手分兩種,一種是羅大佑,一種不是羅大佑」。

在李志和羅大佑合唱了《之乎者也》後,羅大佑的才華才再次被年輕人看到。

知之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說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做

現在聽聽我們的青年他們在唱什麼

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剪刀等待之 清湯掛麵乎

尊師重道者 莫過如此也

眼睛睜一隻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歡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觀者 你我 是也

羅大佑的思辨、哲理等特質,一直給音樂界帶來反思和進步。

02

為鍾情便是不朽

黑格爾曾說:「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羅大佑便是為音樂傾倒的人。

他坦言:

做醫生時面對的是生命,做音樂面對的也是生命。沒有音樂,生命沒有價值。生命存在,創作也便永不枯竭。

他天生一副公鴨嗓,唱歌並不好聽,卻因為熱愛毅然棄醫從藝。

但出走容易,成名卻很難。羅大佑帶著自己的作品,輾轉多處,卻沒有人看好他。

直到一家叫滾石的唱片公司,勉強地決定試用一下作品。

1984年,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橫空出世,意外火爆。

在情歌和校園民謠當道的時代,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歌還可以用破嗓音呈現憤怒,詞還可以前衛無比地批判。

轉眼少年變老,時代的洪流裡,羅大佑的深刻早已不適應流行樂壇,小眾的聽眾永遠只是小眾。

羅大佑並不會在低迷中沉淪,而是繼續他的深刻和思考。

直到遇見了電影《黃金時代》。

導演邀請他和林夕一起為電影打造音樂。

蕭紅掙脫束縛,獨特漂泊的一生,契合了他曾經棄醫從藝的經歷。精神的共鳴中,於是創作出了《只得一生》。

羅大佑唱到:

「一個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

好的歌曲唱出來,往往不是一個個的曲調。

羅大佑使用三拍的節奏,給人以不停轉移之感,挑戰「前所未有的最低音」呈現主人公的人生悽涼,將蕭紅的悲情推向了高潮,也將自己的曲折一併流淌。

(《只得一生》羅大佑)

羅大佑感嘆著說:

「蕭紅是一個孤獨的作家,許鞍華是一個孤獨的導演,而我和林夕都是孤獨的音樂人。」

鍾情的都是孤獨的,為靈魂出走,往往需要擲上一個人全部的未來。

2015年《只得一生》榮獲了《十大華語金曲獎》,這一年羅大佑六十歲,讓這個世界忘記了他的皺紋。

03

守住理想不做時代的泡沫

羅大佑一生沒有不痛不癢的歌。

執著無畏,追問內心,是羅大佑音樂裡的核心。

他的歌迷說:「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羅大佑,定要懷抱著廣闊的歷史觀。」

八十年代臺灣動蕩,羅大佑寫了《亞細亞的孤兒》,銘記了臺灣的百年境遇: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看到這樣的歌詞終於知道——為什麼李宗盛說「你們的大哥是我,而我的大哥是羅大佑」。

終於知道為什麼高曉松在酒館裡,為羅大佑伴奏,心裡「特別幸福」。

2014年,羅大佑又應好友吳宇森之約,為史詩巨著《太平輪》創作了《穿越漩渦》,再來書寫臺灣的歷史。

羅大佑與吳宇森是患難之交。相識之時他們都非常困頓,但二人痛飲一場,相互鼓勵,重新開始。

默契的朋友,對彼此的理解總是更加深刻。

1949年太平輪沉沒,創造了不亞於鐵達尼號的生命悲劇。

吳宇森一直耿耿於懷。七十歲身患癌症,他終於下定決心用電影的形式,把這段歷史呈現出來。

羅大佑被電影感染,也被老友的生死悲壯感染。

他內心澎湃著生命隕落的悲壯,終於有了《穿越漩渦》的史詩演繹。

「不做點綴大時代波瀾壯闊的泡沫,不怕守住理想的寂寞,不在人海淪落、沉沒。」

羅大佑用從容、滄桑的聲線,與進行曲的激昂旋律緊密相扣,副歌採用大合唱的方式,氣勢磅礴地將歌曲和劇情推向了高潮。

戰爭與愛情,交錯出現,畫面時而唯美時而震撼。

驚濤駭浪吞噬著巨輪,如同大時代吞沒芸芸眾生,將一幅恢弘大氣的亂世圖景徐徐展開。

穿越漩渦羅大佑/臺北愛樂合唱團 - 穿越漩渦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悲劇哀嘆,人生哀嘆,時代哀嘆。

這樣的歌曲,讓我們從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人生或會重新思考:

當戰亂遠去,我們擁有一切物質條件的優越,卻依然覺得被繁重的生活節奏擊潰的時候,像歌中唱的一樣,「耐得住命運的挑撥」,是多麼重要。

04

唱到深處,人性已經解圍

做音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著名的音樂家聶耳曾經說過:「不同的生活接觸,就能為不同的生活創作。」

羅大佑的歌曲就是多面的。他寫童年,寫光陰,也會寫歷史,會為思考一個問題,讓歌曲打磨十幾年才出道,也會因為一時想起即興而歌。

2018年7月神劇《我不是藥神》席捲螢屏,打動了羅大佑。

羅大佑在自己的微博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一直以來,有關人性的表達都不易。這部電影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良心」這個我們平常不會輕易提及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捧到我們面前來,讓我們無處可藏,但又讓我們開心地接受它。」

於是他用最短的時間寫下了一首名叫《夜是秋月明》的「神曲」。

夜是秋月明羅大佑 - 夜是秋月明

這首歌裡,羅大佑用電子和模擬器材的對比,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快慢節奏,來描繪了一場「風花雪月」。

《夜是秋月明》承載在李煜的《虞美人》的基礎上,隨著羅大佑的歌唱,再現了不可思議的情緒。

「我想脫離,我想脫離……」

這個時代這樣吶喊:工作要做,房子要養,老人孩子也要照顧,不敢病,不敢休息,也不敢過分奢侈。

羅大佑告訴我們:

「歌曲必須為固執已久的人性解圍。它可能使我們在笑過、哭過之後,面對清風朗月,能繼續尋找自己的解藥。」

05

除了感情,音樂什麼都不是

走走停停,羅大佑半世飄搖,他停了下來。2012年女兒Gemma出生,初為人父,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臺北定居。

7月份發行《家3》的消息,知道的人同樣寥寥無幾。

但羅大佑卻平淡待之,回歸的意義於他,似乎與是否受到大眾矚目無關。

曾經他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羅大佑小時候彈琴)

《家I》裡,是母親的無奈,父親「音樂能吃飽飯飯嗎」的質疑。

他唱到:「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家II》裡,他重新定義自己,結束音樂和醫生十四年的拔河,重新上路。

羅大佑說:「給我個溫暖的家庭,給我個燃燒的愛情,讓我這齣門的背影,有個回到了家的心情。」

《家III》裡,羅大佑做了父親,封面三個人一起走過,他找到了家,有了家。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彼此關照的家庭,讓兄弟姐妹懷抱父母慈祥的愛,依然成長在心靈」。

逃離的,渴望的,理解的家,三段歌,三段人生,最後羅大佑完成了自己。

他真誠地說:

「人生中的記憶,不外乎久別重逢的老同學、回憶中的家鄉、兄弟姐妹互相依靠的溫暖家庭,這都是漂泊之人的家……」「家是最小、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人類組織結構單位。心中有家,你跟任何地方的人溝通,都可以瞬間完成。」

「除了感情以外,音樂什麼都不是。」

06

羅大佑曾說:人生要活兩回。

第一回,少年不識愁滋味。

第二回,老大徒傷悲。

羅大佑的音樂,亦是要聽兩回,年少喜歡曲調,老去方理解曲詞間的滄桑。

當《童年》退去,我們《穿越漩渦》,再細數著《光陰的故事》,人生皆成了《無言的歌》。

《只得一生》感嘆:《夜是秋月明》,人成曲中人。

童年羅大佑 - 2015浙江衛視跨年演唱會

今天的專欄,就到這裡,喜歡專欄,請在文末右下角為有書點讚!

最美的聲音,最好的故事:明天我們將帶給大家一位風靡大陸的男音樂人,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李宗盛《晚婚》火了,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比如這首經典的《晚婚》《晚婚》李宗盛人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十幾歲,最怕青春匆匆,說了再見,其實再也不見;二十幾歲,最怕年少無為,敏感自卑,不懂得什麼最珍貴;三十幾歲,你最怕聽懂那一首歌?聽了這首《晚婚》,便覺得字字句句唱的都是自己。有人說:「每聽一次李宗盛,就像是在溫習一次人生。」
  • 李宗盛的《晚婚》唱哭眾人: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人這輩子,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十幾歲,最怕青春匆匆,說了再見再也不見;二十幾歲,最怕年少無為,敏感自卑,不懂得什麼最珍貴;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你最怕聽懂哪一首歌?到了某個年紀,便覺得字字句句唱的都是自己。有人說:「每聽一次李宗盛,就像是在溫習一次人生。」總有那麼一首歌,唱的是你過去;總有那麼一句歌詞,寫的是你的現在;曲終人散,歌和歌詞還牽絆著你的未來,讓你時常想起,內心複雜,滋味萬千。
  • 人這一輩子,最怕某一天突然聽懂了李宗盛.
    是因為聽懂了吧。十八歲的時候聽李宗盛,面對著那些將懂未懂的歌詞,也許會情難自禁,夜裡流淚,以為自己是最苦最酸澀的那個。聽懂李宗盛,其實是件很殘酷的事情。這大概意味著,可能你已經過了小半生。愛情坎坷過,事業失意過,生活跌宕過;再也不是當年「欲買桂花同載酒」的少年遊,也沒有了「滿樓紅袖招」的意氣風發。你知道了「愛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你「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
  • 李宗盛最經典的10首歌: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直到這個時候,才深刻地體會到那一句話: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讀懂一個人。01《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平凡,是這個世界的底色。有些東西在我們眼裡光芒萬丈,是因為我們自己在心中給他們鍍上了一層光輝。
  • 李宗盛《晚婚》爆火: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10幾歲,最怕青春匆匆,說了再見再也不見; 20幾歲,最怕年少無為,敏感自卑,不懂得什麼最珍貴; 20幾歲末,30幾歲,40幾歲,你最怕聽懂哪一首歌? 對很多人來說是李宗盛的那首——《晚婚》。 到了某個年紀,便覺得字字句句唱的都是自己。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 有人說:「每聽一次李宗盛,就像是在溫習一次人生。」 總有那麼一首歌,唱的是你過去.
  • 劉若英唱《後來》失控大哭: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人這一輩子最害怕突然某一天聽懂了一首歌因為那一刻往往已經物是人非、曲終人散讓人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還有歌詞裡關於自己的故事……為了一個人,一段情,一份愛歷盡艱辛,嘗遍酸甜苦辣向來情深,奈何緣淺愛的人只能遠遠地望著最終,不免相忘於江湖即便學會如何去愛即便你終於在眼淚中明白後來……沒有了後來如果……可惜沒如果在某個年紀的某一天
  • 李宗盛《晚婚》唱哭無數人:最怕在某個年紀,聽懂一首歌……
    李宗盛《晚婚》唱哭無數人:最怕在某個年紀,聽懂一首歌出處|每日七言(mrqy88)記憶它總是慢慢的累積在我心中無法抹去 為了你的承諾 我在最絕望的時候就像李宗盛唱的那樣:他會為你擦去脂粉,讓你隨心所欲展現最原本的樣子;他會聽完你這些年的故事,讓你大膽展現不為人知的脆弱。突然覺得,李宗盛何止在唱女人,他也是在唱自己。幾段感情是是非非,到頭來卻也只能對著舊愛照片淚滿衣襟,始終找不到那個真正契合自己的靈魂。他寫盡了女人心,卻難得一個白頭人。
  • 劉若英《後來》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 演繹成了唯美的舞蹈
    劉若英《後來》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 演繹成了唯美的舞蹈時間:2018-05-08 12:21   來源:單色舞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劉若英《後來》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 演繹成了唯美的舞蹈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電影《後來的我們
  • 人生最怕的,是突然聽懂一首歌,哪一句歌詞曾經深深扎了你的心?
    趙雷《理想》 作詞:趙雷中午吃過飯匆匆趕回公司,聽到這首歌,想起這個城市裡無依無靠一無所有的自己,突然就哭了。我很堅強,我敢獨自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打拼。我珍惜自己的理想,那是我最後的快樂。羅大佑《戀曲1990》 作詞:羅大佑怎麼也難忘記你 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 寂寥的心情還要遇見幾個你,才能忘了你。
  • 「可惜不是你...」人這一輩子,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
    「人這輩子,最害怕突然把某一首歌聽懂了」 ,這句流傳甚廣、讓無數人印象深刻的扎心文案,是網易雲音樂裡迪克牛仔《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歌曲下方點讚最多的一條網友評論。想起看到網友的評論:    "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人要是矯情起來,聽什麼都像是在說自己。」「有些人覺得評論矯情,卻不知道他們用了多少力氣把情傷寫成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可以不懂,但還請不要妄自評價好壞。」
  • 老歌翻唱爆火抖音:人最怕的是突然聽懂一首歌
    我不害怕曾經,我怕活在過去;我不害怕聽歌,我怕突然聽懂;我不害怕經歷,我怕走不出來。2薛之謙的歌流行起來的時候,有一個熱評說「聽不懂是幸運,聽得懂是經歷」。在這種氛圍下,每個人都心懷故事,不管聽什麼歌都像是在說自己。這個時候,聽歌只是為了尋找曾經也痛苦過的人。
  • 人這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一些歌詞,聽完這些讓人心痛的歌就繼續好好生活吧
    人這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一些歌詞有時候真想一覺醒來你我還是最相愛的那段時間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 最怕忽然聽懂一些歌詞
  • 「最怕突然聽懂的歌詞」
    這首歌的歌詞就像是一個水龍頭,幫助現在成年人宣洩著所有情緒,很多人都說以前喜歡聽,現在害怕聽,喜歡是因為旋律,害怕是因為突然聽懂了歌詞。
  • 後來的我們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因為聽懂的同時已是曲中的那個人
    難道是因為戳中了心底深處最柔軟的記憶嗎?有時候,人最怕的突然聽懂一首歌;不是那首歌多麼傷人,而是在聽懂那首歌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曲中那個人。《後來的我們》,用電影述說了一首歌,用電影聽懂了一首歌。「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也許回憶才是人們最珍貴的東西吧!因為它是你總想丟也丟不了的東西。
  • 最怕突然聽懂某句歌詞
    5月16日,「我就是不想化妝,不想化也不想學,你說有多喜歡別人那張臉」,自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對她的妝容談到過半句;6月12日,「憑什麼要我穿高跟鞋,我就是不喜歡,我愛怎樣怎樣」,自那之後他再沒有對她的著裝發表過意見;7月24號,「我就固執己見,不願意改變,憑什麼要我改變不是你改變」,自那之後他在沒有對她的改變做過要求;8月3日,「你不要老是說這個,最煩你這種口氣
  •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不再少年
    故鄉在被翻天覆地地改變,不再是兒時的模樣,但我們在大城市裡也未必找到心安之處。那時候,張艾嘉已是大明星,但羅大佑才剛出茅廬,專輯《之乎者也》一度沒有唱片公司願意接手。張艾嘉卻認定他的才華,為他奔走,還跑到香港找了黃霑,拉了一筆資金,促成了這張專輯的發行。有時候,愛是一種惺惺相惜。
  • 陳小春《獨家記憶》難怪別人總說最怕突然聽懂一首老歌
    《獨家記憶》通過陳小春陰柔的演繹,表現出大男人對一段感情的完全擁有,只是麻醉自己,對於風雨飄搖充耳不聞,另一半的離去是不爭事實,只是留下的快樂記憶只得自己永遠回味,任誰都拿不走難怪別人總說最怕突然聽懂一首老歌我相信有很多人喜歡一首歌不是因為歌曲多麼好聽而是因為歌曲本身勾起了回憶
  • 後來才明白,最怕的是突然聽懂一首歌
    孫燕姿的《眼淚成詩》,我很久以後才聽懂。第一次聽的時候是在KTV,朋友點了這首歌,我笑她:你幹嘛這麼傷感啊,文藝青年?第二次聽也是在KTV,和初戀分手,孫燕姿的聲音響起,我在熱鬧的包廂裡哭成了傻子。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最柔軟的部分,有人將它掩埋,但歌曲會將它喚醒。不管你信不信,一個人最愛聽的歌裡面,一定有著TA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
  • 人這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了一首歌:你選擇遺忘的,是我最不舍的
    如今喜歡一首歌,是因為聽懂某句歌詞。而這些歌詞,揪出了你心中那些往事。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人這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了一首歌。戒菸好久的我,突然就很想去抽根煙,回過神來的時候,煙已經自己熄了。初戀時不懂傷心,聽這首歌只覺很好,並無感覺。失戀時聽,我終於失去了你,會哭,對這個依然沒感覺。後來,碰到了求而不得的人,聽這首,停不下來,終於明白了「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3首歌刷屏,很多人聽哭了:這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
    劉若英邀請了三個好朋友獻唱電影主題曲:田馥甄唱了《愛了很久的朋友》「最痛苦的分手,總有快樂的理由」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有一句歌詞,讓你在聽到的瞬間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