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二八君。離三八隻有一線之差的二八。今天不說電影,聊聊一檔音樂節目。
當一檔音樂節目拋開複雜的比賽機制,奪人眼球的歌王稱號和相對高級的參演嘉賓,留給旋律的空間有多少?
當藍臺某檔綜藝節目將「情懷」一詞開始變得令人感到些許不適和反感時,情懷一詞中的真情又剩多少?
音樂作為旋律和情感的載體,在內容上開始泥沙俱下,外部環境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是只能一直存在網易雲的評論中?還是能夠觸底反擊?二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檔節目
———《流淌的歌聲》卻實實地做出了一條新路。一檔在二線電視臺(廣東衛視)播出,第一季都沒有豆瓣評分的節目著實做出了《歌手》加《王牌對王牌》大於2的效果。
NO1| 舞臺效果不輸頭部節目效果
節目組很有心的將許飛的音樂生涯寫在黑板上,配合《同桌的你》,青春滿滿
在節目中歌曲開頭的介紹用「歌手式」的開頭介紹,不得不說體現出一種活力與不落俗套。
同時,在歌手演繹完經典歌曲後,會有儀式感的按下錄音機以記錄金曲。同時不僅僅是記錄歌手名,更會說出作曲和作詞者,這種細節更體現出對創作者的一種尊重和節目組的用心。同時會回顧歌者歌唱畫面,加上後期的毛筆字刷,讓效果更為華麗。就比如在簡弘亦演唱《笑紅塵》的舞臺中:背景為白色長簾搖擺,劍客挾面具起舞。舞臺以紅為主,字體微白飄逸。極力營造出了江湖氣息,而且是屬於少年的江湖。
這其實都並不算是創新。就像我說的這帶有《歌手》的影子。而且在致敬環節的後期設計同樣讓我想起了央視的《經典詠流傳》。但這種「歌手式和央視式」才給這個節目帶來了一種「娛樂」和「經典」兼具的氣息。當然,它還是沒有跳脫出原有的土味審美:就是節目的logo有點土豪金的感覺。
NO2| 點評時盡訴往事而非懷舊,有情卻無消費情懷
作為音樂節目,似乎都必須有點評,才能突出音樂的價值,這個節目也未能免於俗套。可它卻不同於《蒙面歌王》的插科打諢;《歌手》的幾近讚美;《天賜的聲音》的製造爆點。可謂是嘉賓還是這些人,只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罷了。
而在《流淌的歌聲》裡我更多的聽到了一個時代的往事,一個屬於音樂的陳年往事。如鄧萃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讓人追憶起了香港TVB電視劇黃金的一代。讓我都毫無關聯的想起了小時候看的不是一個時代的《讀心專家》。
在這些嘉賓的交談中,有時談到了哪首歌,他們還會時不時哼出來,隨後便引起了大合唱。這種臺本都寫不出來的場景屢屢發生。
我想情懷不是你、我、他去刻意追憶往事,以眼淚賺取熱度。而是不經意間的同頻共振,一剎那的默契,一對視的微笑。
落淚是情懷最笨拙的方式。
NO3| 不經意流淌的文化氣質
這檔節目的第二季的第二期已經播出了,反響很低。說實話二八我並不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我只是偶然看到了,但它卻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睛。因為這個節目讓我久違地看到了音樂的文化氣息,雖極少,但已難能可貴。如《見字如面》、《圓桌派》。
它在那些嘉賓七嘴八舌中讓人切實的感受到:原來的音樂也是這麼動聽,原來這首歌的背景是這樣的。
在時不時穿插以前的影視劇時,我在真切地感受過去的溫度。
消費音樂的背後就是在消費文化。
這個節目總讓我想起了《從前慢》。無一字提眷戀,卻處處是眷念。
我打算以這個作為視頻的文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我的主頁。最後,歡迎大家評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