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新臺幣升值態勢剎不住引臺灣業界擔憂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劉大煒)今年以來,新臺幣兌換美元強勢走升,屢屢刷新最高紀錄。新臺幣的強勢表現引發臺灣業界的擔憂。
在出口商持續拋匯下,臺北外匯市場9日早盤新臺幣勢如破竹,開盤升0.216元(新臺幣,下同)。而此前一天新臺幣收盤在28.516元,創23年4個月新高,逼近「彭淮南防線」。
所謂「彭淮南防線」是臺灣外匯市場對新臺幣兌美元價位的說法。臺「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在任期間,新臺幣從未升破過28.5元兌1美元,臺外匯市場便將28.5元兌1美元的價位稱為「彭淮南防線」。
新臺幣強勢升值對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臺灣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據《遠見》雜誌報導,汽車零件、工具機等產業紛紛感嘆「匯率攻心,非常痛」,認為之前的業績是「做白工」;機械公會、紡織公會等主要出口商公會也輪番上書「央行」,希望阻止新臺幣升值,維持產業出口競爭力。
臺灣工具機發展基金會8日公布數據,2020年前11個月臺灣工具機出口同比減少30.8%,雖其中有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響,但新臺幣近來強勢升值的影響也在其中。
此外,由於臺灣業界多以美元作為營收計算單位,新臺幣狂升對企業營收也非常不利。例如,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7日公布的11月進出口數據同比增長17.2%,若以新臺幣計價,其數據便會明顯縮水至同比增長6%。
除傳統產業外,臺灣近來表現優異的科技廠商也受波及。臺積電估計,美元兌新臺幣每貶值16%,臺積電的營業利潤就會下降0.4個百分點。
此情況下,臺當局開始採取措施維持新臺幣匯率。除臺「央行」利用外匯存底穩定匯率外,臺「金融管理委員會」8日也宣布擬自2021年起開放臺灣人「定期定額」購買外國股票以幫助「央行」阻升新臺幣。
不過,臺媒分析,在國際外匯市場美元持續走弱、今年以來美元的買盤減少、臺灣經濟表現亮眼等因素作用下,新臺幣未來強勢升值的態勢恐怕「剎不住」。
今年以來至12月4日,新臺幣對美元升值5.56%,雖相較歐元、韓元、人民幣等貨幣升幅不算最高,但這也意味著比價效應下,臺幣仍具備上漲空間。
況且臺「央行」總裁楊金龍在10月15日赴臺當局立法機構報告時透露,28元左右新臺幣兌1美元的匯率恐成為「短期常態」,而短期是指「大約半年或一年」。
由是觀之,面對臺幣強勢升值,業者也只能接受現實,除了自然避險、提高自身的產品競爭力之外,難有其他解決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