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楊坤diss歌曲《驚雷》的事件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楊坤在直播的時候,談到了《驚雷》這首歌,他表示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是給了他一個驚雷。
歌曲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並直言:「什麼東西。」
隨後《驚雷》原創六道就此做出了回應,他表示:「音樂沒有高低之分,存在即合理,這麼多人喜歡《驚雷》肯定在《驚雷》裡感受到了快樂,給人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
最後他還提到了《驚雷》的成就,稱驚雷現在多火,比楊坤任何一首歌都火。
至此事件告一段落。
而隨著事件的傳播,人們對此事的反應也是十分熱烈,《驚雷》是否是音樂這個問題也是被人們廣泛討論。
那麼《驚雷》是音樂嗎?
事實上,它還真不算。
1.論專業,它談不上。
百度百科對音樂的解釋是這樣說到: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其媒介是按時組織的聲音。一般音樂的定義包括共同元件,例如音調,節奏,動態和的聲波品質音色和紋理。音樂是用各種各樣的樂器和聲樂技術演奏的,將唱歌和樂器結合在一起的作品。
簡單來說,從專業角度定義音樂,要看它的音調,節奏,動態,音色和紋理。
很顯然《驚雷》在這方面並不符合,因為它是純粹的喊麥,音調方面幾乎沒有,就跟說話一樣,一路普通話高歌到底,只是速度快一些而已。
節奏方面也不過關,完全沒有規律可詢;動態非常平,音色和紋理就更不用說了。
活生生的一個「三無產品」,什麼都不達標,試問這如何算音樂。
2.論給人心靈慰藉,它做不到。
眾所周知,一個好的音樂作品是能引人共鳴,給人心靈慰藉,亦或者給人力量。
好比張韶涵經典之作《隱形的翅膀》,「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簡單的歌詞卻給人無形的正能量,發行至今不知帶給了多少失落的人力量。讓那些身處迷茫、失落、頹廢等狀態下的人們再一次燃起前進的動力。
又好比華語群星們唱的《明天會更好》,「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這首在1985年因為非洲饑荒而「出生」的歌曲,在當時意義非凡,它帶給當然非洲災區人們的力量無法想像。並且時至今日,它依舊在流唱。
你說它老嗎?的確是挺老的,唱這首歌的很多歌手已經年過半百,名利雙收,可它所給人的心靈慰藉如今依在。
再來看《驚雷》,恕我愚鈍,我不明白這首歌它帶給人們的是什麼心靈震撼,同樣我也不明白它講的到底是何物。
專業不達標也就算了,《驚雷》你連讓我情緒有波動起伏都做不到,你算什麼音樂。
3.論技術含量,它不具備
一首歌不專業,不給情緒波動也就算了,技術含量好歹要有點吧,畢竟這樣也能撐下門面,不過似乎《驚雷》同樣不具備。
一句「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配上特有背景音樂,似乎誰都能唱,不要求男女,不要求胖瘦,更不要求聲音好壞,並且追本溯源,隨便插一段詞似乎同樣夠用。
這麼簡單若是叫做音樂,那那些真正創作的音樂人該怎麼辦?拋下一切來製作其他的雷嗎?
如果這樣,那麼音樂這領域就細思極恐了!
真正的藝術家們所創作的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在訴說身邊事,身邊情,帶給人們共鳴與力量,這才叫音樂。
當然《驚雷》也不是一無是處,就像原創說的它能給人帶來快樂,不過也僅僅是快樂,並且是短暫的快樂。
事實上,《驚雷》若帶給人的快樂跟日常笑話一樣,笑了一時也就翻篇了。
它雖火的了一時,但終究火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