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妖師的感慨
「難道世間的真情,真的比自己的命還重要嗎?」
這是《美人皮》末尾抓妖師對貓妖賓娘為了救喬生而捨棄自己的千年精元時所發出的感慨。
其實這種感慨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去質疑的問題了,因為若真情真能至深,那麼生命與它相比,重要性也就沒那麼明顯了。
連城
《美人皮》通過貓妖賓娘騙取了連城的臉來獲取喬生的愛,並藉此來著重表達了一個皮囊與真情無關觀點。
其實將現實理想化不過是電影慣用的一種表達手段而已,現實中的真情雖然確實可以很大程度地將皮囊給無視化,但皮囊終歸是屬於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它是可以影響到屬於精神世界中的真情的。
而真情本身是屬於一種整體式的情感,換句話來解釋也就是:當我們真正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所愛的必然是對方的一整個人,而不單單只是愛對方的樣貌,身材,才華,性格,人品等的某一個單一主體,但理論上也正因為這些單一主體的組合,這才能形成對方能被我們所愛的一整個人。
比如說,我們當初愛上某一個人的最大起因,有可能是對方很好看,或者是對方很有才,然後才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找到了愛對方的一個切入點,進而讓我們的愛通過那個切入點慢慢的彌散到對方的一整個的身上,而這大概也就是我們通常會不知不覺的愛上一個人的真相了吧,因為真愛的本身通常是慢慢彌散的,而不是突然發生的。
連城傾世的容顏
像電影《美人皮》中的喬生那樣,他愛上連城的切入點,在很大程度上也不過就是連城傾世的容貌而已,可當愛從容貌上彌散開來了並滲透到對方的其他方面,最終無論是連城樣貌還是身材,亦或者是個性等都被喬生喜歡上了,那麼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例如像貓妖賓娘愛上喬生的過程,理論上也可以這樣去理解,賓娘被喬生正直的人品所吸引,而正因為她欣賞了他的人品,進而也才使得情感在不知不覺之中彌散到喬生的一整個人的身上,最終喜歡他的全部,徹底的愛上了他一整個人。
這種解釋,其實無非只是在證明一個觀點,那就是愛是需要理由的,世界上並不存在憑空產生的真情。
連城與賓娘換臉之後
比如說賓娘愛喬生,可為什麼喬生對她卻沒有一點愛意?根本的原因無非就是賓娘的樣貌不夠出眾,也沒有其他方面可以吸引他的特點,因此喬生自然也就沒辦法在不知不覺之中找到對賓娘的好感,也就更沒有辦法通過那個好感去切入到賓娘的一整個人的身上,並最終愛上賓娘一整個人了。
平時很多人被問到愛對方的哪一個方面的時候都回答不上來,所以就只能似是而非的去承認,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可他們並不清楚真愛在他們身上發生的大概過程是怎麼樣的。
真愛所指的永遠是愛對方的一個整體,而不只是對方的樣貌或者才華。
因為當真情產生了之後,那說明愛早已經病入了膏肓,而這種病入膏肓的狀態是不可能存在一個比如說只愛對方的樣貌或者才華的只聚焦點的。假如真的存在那樣的聚焦點,那能說明愛得還不夠深,沒能達到真情的深度。
假如說,你愛上對方確實是因為當初對方的容貌吸引了你,所以你可能會想說愛的是對方的容貌,可這時你也會覺得自己也愛對方性格,而當你要說也愛對方的性格的時候,你卻又會覺得好像也不全是,反正就是這也愛那也愛的,根本說不上自己到底愛在哪裡,最後無奈也就只能憑感覺去用一個「愛不需要理由」的理由來解釋了。
其實愛不需要理由不過是愛顯得不夠立體而已,比如說比愛相反的恨,同樣是屬於精神上的情感,為什麼我們恨一個人很容易找到原因呢?這無非就是恨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它一般不會像愛那樣先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喜歡對方的一小部分,然後慢慢的再去喜歡其他的部分,進而在自己喜歡對方全部的時候才措不及防的發現自己早已經愛上了對方。
可恨呢?一個人某種的行為可直接引出另一個人的恨意,並最終還有可能因為這種明顯的恨意而導致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恨一輩子。
而恨的本身不像愛那樣可以讓人時刻的牽掛,它更多的只是當被恨者或者與被恨者相關的事物出現的時候,恨意才會被激發出來,所以恨不會像愛那樣長時間的佔據著人的情感世界,不會使當初形成的恨意像愛那樣潛移默化地彌散到被恨者的全部,最終去恨他的一整個人,從而這也就使得了恨比愛表現得更為立體了。
所以說,愛讓人找不到理由,大體上的原因就是它佔據人的情感時間線太長了,愛的切入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彌散到被愛者的其他方方面面,而這切入彌散的過程通常卻是讓人難以感知的,不像恨那樣,開始恨的時候通常都是從一肚子的悶氣,甚至是一肚子的火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