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相信影迷們對周星馳《喜劇之王》的這句臺詞都不會陌生。電影中星爺扮演的那個死跑龍套窮困潦倒屢戰屢敗的尹天仇,除了一身破衣服以外,唯一的財產大概就是這本《演員的自我修養》了。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革命性地影響了國際性表演體系的戲劇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一生導演和擔任藝術指導的話劇和歌劇共有120餘部,並扮演過許多重要角色。他堅持以「體驗藝術」為創作核心,認為必須追求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追求在舞臺上再現現實生活,最終成為與布萊希特、梅蘭芳並列的世界一大戲劇體系的奠基人。
1863年1月5日,斯氏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
1877 年在家庭業餘劇團舞臺開始演員生涯。
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餘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聶米羅維奇-丹欽科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宣告成立。
1898年11月,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誌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
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後來總結所述:
《演員的自我修養》中這樣說:
要經常放映你的內心視覺的影片,在每一次演出中,要像詩人和畫家那樣去描繪你內心視覺看到了什麼,怎樣看到。這樣你隨時都會懂得你在舞臺上將要講到的東西。《酗酒者莫非》的導演陸帕所做的導演技巧似乎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他對於演員與角色間的精神世界的共鳴有著不尋常的執念。這或許也正是我們沒理解到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地方:回歸最真誠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回歸最打動人的演員內心世界。
《酗酒者莫非》裡,莫非與愛人楊花躺在舞臺正中的床上,陸帕巧妙運用了舞臺上的大屏幕,投影出了兩個演員最痛苦而疲憊的面容。這段莫非的無力呻吟,在王學兵老師極度內心極度控制地演繹下進行。
「我好多了,它現在變成了某種善,我心裡的黑暗和邪惡一直糾纏著我的身體。可現在和我的眼淚一起流出來的卻是某種善。你感覺得到嗎?你拿著我的淚,拿著我全部的善。我不會以別的方式傳遞給你,它現在還是無名的無形的,但也許會突然消失,消失在身體裡,消失在眼眶裡。楊花兒,你拿著我的淚,拿著我全部的善,只有這樣你才能救我。」
鏡頭裡,楊花兒的眼淚流到床底,坐在臺下的我們更被深深打動。我們聽到了酗酒者莫非內心的懺悔,同時這也是我們觀眾自己的真誠懺悔。一個酗酒者的獨白,終於在內心世界達到與所有人共鳴效果。
到了《狂人日記》,陸帕導演又會怎樣用內心戲詮釋狂人與魯迅,讓人無比期待。
△《狂人日記》排練現場的陸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