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卻也在其他諸國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著秦國日益強大,六國心中頗為忌憚。蘇秦遊說列國,提出來「六國協力抗秦的戰略」,六國一體,便可阻止秦國東進中原,此計謀深得諸國心意。然而,有一個人的出現,讓秦國擺脫了困境,最後更是助秦國東出函谷,挺進中原。他便是「連橫策略」的發明者,以「橫」破「縱」,遊說六國入秦的謀劃者——張儀。張儀雖不像武將般可以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卻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口才,撬動諸侯各國,攪動天下風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張儀連橫破縱的故事。
張儀出生魏國,雖是貴族之後,但他父親因連坐被殺,家中早已衰敗不堪。
年少時的張儀與蘇秦一起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
學成下山後,二人便各謀出路,分道揚鑣。
張儀深知自己魏國人的身份,便想著回母國效力,然後靠自己的口才學識,建功立業、光耀門楣。
可是魏王卻絲毫沒有把張儀放在心上,不但沒有給予他絲毫的尊重,還挑起了他與孟子的論戰。
張儀雖巧舌如簧、詞鋒犀利,可在孟子面前依舊沒有討得好處。
而魏王卻以此為由,將他趕出魏國,斷絕了他報效祖國的心思。
這一刻,張儀終於明白,若想做出成績,首先要得到君王的認可,若無法打動君王,自己縱有千般手段,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之後的日子裡,張儀開啟了他的遊說之路。
一日,張儀到達楚國,楚國國相要求張儀與自己喝酒。
吃飯間,楚相發現自己價值連城的玉璧丟了,眾人當時面面相覷。
席間皆是相識之人,只有張儀是外人,一時間,眾人都懷疑是張儀偷了玉璧。
而他們懷疑的理由很簡單:「儀貧無行」,意思就是張儀又窮又品行卑劣。
於是,大家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張儀依舊不承認自己偷了東西。
眾人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便釋放了他。
回到家中,張儀妻子見他如此狼狽,頗為心疼道:
「你若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
張儀卻沒有絲毫在意,反而問妻子:
「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道:「舌頭當然還在。」
張儀意味深長道:「只要舌頭在,這就足夠了。」
張儀知道,「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的道理,身體受罰無關緊要,只要自己的根本還在,便不擔心自己的前途未來。
就在這時,有人告訴張儀,你的同窗好友蘇秦在趙國如魚得水,你前去投奔他,何愁沒有一官半職。
一語點醒夢中人,張儀滿懷憧憬地奔往趙國,期待著可以和蘇秦攜手,一同爭霸天下。
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期待都會化為泡影,自己的尊嚴也會變得不值一提。
(豆瓣《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張儀)
蘇秦如今是趙王身邊的紅人,無論是向趙王引薦張儀,還是直接安排張儀職位,都是舉手之勞,可他卻選擇了視而不見,冷落起了張儀。
一連數日,張儀都被晾在一邊,而且提供的飯食住宿,也都是下人的標準。
若換成其他人,早已不受這種屈辱,拂袖而去。
可張儀心中仍有對蘇秦的一絲期盼,他深知蘇秦並非勢利之人,這一切也許只是一場誤會。
可實際上,張儀的一切動向,蘇秦都心知肚明,他就是要在張儀耐心消失的最後一刻,再去見他。
果然,在張儀失去希望,決定離去的前一刻,蘇秦召見了他。
面對眾人,蘇秦開始對張儀冷嘲熱諷,他要將張儀的尊嚴徹底踐踏到塵埃裡。
張儀瞬間懵了,面對別人的鄙夷挖苦,自己從來都是一笑置之,可如今面對自己同窗好友的當面羞辱,他恨不得將對方撕碎。
這一次,張儀心中的勝負欲,徹底被蘇秦點燃了。
張儀決定前往秦國,然後憑藉秦國的實力,戰勝趙國,戰勝蘇秦,一雪今日之恥。
路上,張儀遇到一客商,兩人談話甚是投緣,於是客商決定資助張儀去往秦國。
在秦國,張儀順利見到了秦惠文王,並為他分析了天下大勢。
諸侯用「合縱之法」對抗秦國,若秦國不想被其遏制,便要採取行動,破壞其諸國聯盟。
張儀的主張與秦惠文王不謀而合,於是秦惠文王拜張儀為客卿,並委以重任。
而這時,那個幫助張儀的人卻要離開,並說出了蘇秦羞辱他的真相。
當時蘇秦準備正與其他五國行合縱之策,以掣肘秦國,可又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盟約,便想派人入秦,維護自己的成果。
思前想後,蘇秦發現張儀是最合適人選。
但是蘇秦也知道張儀的缺點,張儀太窮了。蘇秦害怕告訴張儀自己的想法後,張儀會因為小利而不用心幫自己。
於是,蘇秦選擇羞辱激怒他。
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
唯有屈辱感,才能激發張儀的得勝心,才能讓他發揮出自己真實的本領。
而蘇秦選擇此時說出真相,一是要讓張儀感恩自己,這樣張儀便不會讓秦國輕易攻打齊國;其次,蘇秦想要張儀配合,下一場「合縱連橫」的大棋。
這是個雙贏的策略,蘇秦利用張儀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張儀也可以利用蘇秦的「合縱」,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時,張儀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蘇秦的謀劃之下,對於蘇秦的計謀,張儀不得不服。
然而蘇秦終歸還是想錯了,人的勝負心一旦打開,又豈能輕易關上。
雖然這一場張儀輸了,可他卻有了新的期盼,他在天下這盤棋中,想要憑藉謀略學識,扳回一城。
(豆瓣《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張儀)
面對天下局勢,張儀深知「合縱連橫」策略的優勢弊端。
所謂「合縱」,是指南北縱列幾個國家聯合起來,一共對付強國,它的目的是聯合小國對抗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而「連橫策略」,便是強國拉攏弱國,以攻擊其他弱國,從而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
張儀如今要做的,便是拉攏各國,破壞六國聯盟,然後再各個擊破。
對秦國威脅最大的是齊楚聯盟,可阻擋秦國東出的,卻是韓魏兩國(大家可以看上圖)韓魏兩國離秦最近。
張儀首先選擇了魏國,為了讓魏國率先背叛合縱,尊奉秦國,張儀選擇前往魏國為相。
然而,魏國對張儀始終不放心,不願聽從他的意見。
於是,張儀只能改變策略,讓秦國展現武力,對魏國大兵壓境。
魏王驚恐不已,不得不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
雖然魏國投靠秦國,可其他諸侯卻沒有絲毫動靜。
因為齊楚聯盟是這個策略的核心,只有分化瓦解了他們,其他諸侯才會選擇與秦結盟。
於是,張儀準備拿楚國開刀,以利引誘楚,背叛盟約。
所謂愚者易蔽,貪者易誘。
張儀告訴楚懷王,秦國想要與楚國交好,但楚國要先與齊國斷交。
只要楚國同意,秦國便可以和楚國成為兄弟之邦,甚至願意把商於一帶六百裡的土地獻給楚國,以示誠意。
楚懷王聽了張儀的話,高興不已。
楚國惦記這塊土地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是楚國的發家之地,若能拿回此地,楚懷王什麼理由都會答應。
縱使楚國大臣們反對,但商於之地的誘惑太大了,大到讓楚懷王不計後果,只圖眼前。
於是,楚國一面與齊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去接收領土。
可實際上,這只是楚懷王的一廂情願,張儀只是用此地哄騙他,齊楚聯盟一破裂,張儀便說交付的領土是六裡,而不是六百裡。
楚懷王大怒,遂派兵十萬攻打秦國,可他沒想到,秦國與齊國早已結盟,兩國夾擊,楚國只能敗亡。
楚國不但沒有要到商於六百裡土地,還丟掉了漢中六百裡的土地,最後無奈,只能投降秦國。
而這時,六國已有三國與秦結盟,張儀便趁熱打鐵,前往韓、趙、燕國,利用各自的糾紛矛盾和利益糾葛,挑撥離間,或拉攏或威脅,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
至此,六國聯盟拆散,蘇秦的「合縱」之術徹底失敗。
(豆瓣《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楚懷王)
其實,蘇秦的「合縱」之術,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漏洞。
各國都是基於秦國的壓力,而聯合在一起,表面上目標一致,可實際上卻是各懷心思、爾虞我詐。
當大家都只想著合作抗秦的好處,算計自己的利益時,心便不在一起了。
而張儀的「連橫」之策,就是針對各國而來,以利誘之。
所謂魚懸甘餌,鳥死食間,利益永遠比盟約靠譜,實力永遠比運氣重要。
張儀的「連橫」策略一出,對各國的誘惑一擺,無論事成與不成,都會讓合縱方相互猜忌。
最後,張儀便可各個擊破,合縱計劃也只能失敗。
世人皆說張儀狡詐,因為他在遊說諸侯時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但張儀的功業卻完全在蘇秦之上,這是公認的事實。
三流謀士機警巧辯;二流謀士趨利避害;而一流謀士掌控人心。
張儀看似披著三流謀士的外衣,可所行之事卻從來都是一流。
張儀兩為秦相,前後共11年,拔三川,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將秦國國力又提升一個層次。
彼時的秦國,已成一飛沖天之勢,面對其他六國的應對,「連橫之策」的作用也在逐漸消退。
秦國唯有找到新的外交策略,才能在更為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更近一步。
那麼這個新的外交策略又是什麼,請聽明天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