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如磐 初心依舊
——國防科技大學持續推進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工作側記
■陳林峰 吳 雙 解放軍報記者 賽宗寶
115、275、812,分別是國防科技大學2017年至2019年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的總數。更可喜的是,學校現有千餘名轉改文職人員中,博士學歷佔70%、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佔27%、40歲以下科技人才佔90%。
數字無言,但數字背後是一次次使命如磐的人生抉擇,是一句句初心依舊的響亮回答,是一個個心系強軍的感人故事,承載著轉改文職人員對軍隊的深沉眷戀和對國防事業的執著熱愛,無疑也是重建重塑後,國防科技大學矢志強軍興校,持續推進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工作交出的優秀答卷。
轉身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2017年,學校開始啟動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工作。
校黨委堅持把推進轉改工作作為落實國防和軍隊改革任務的重要舉措,確保人才質量不降檔、科研攻關不斷線。為此,他們把轉改工作納入學校人力資源建設整體規劃,把推進轉改工作當作戰略工程、主官工程來抓,千方百計穩定保留優秀骨幹人才。
改革催生新機遇,也帶來新考驗。轉改工作開展初期,不少現役幹部對身份變換、上升空間、待遇保障等方面心存顧慮。從眾觀望等等看、別人議論怎麼辦、未來發展如何算,是轉改初期不少現役幹部的真實寫照。
針對轉改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校黨委多次調研論證,先後兩次邀請軍委有關部門來校進行政策宣講,廣泛開展思想發動和普遍摸底,有針對性做好答疑解惑和一人一事工作,大力宣揚轉改中湧現出的突出典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學校首批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中,既有國防科技領域的知名專家,又有學科學術帶頭人;既有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又有青年創新拔尖人才。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曾立,在首批轉改中年齡最大,他對記者說:「因為國家和軍隊的培養,我從一名軍校專科生成長為教授、博導和大校軍官,不管將來穿什麼衣服,只要能在部隊工作,我願意繼續堅守自己的崗位。」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吳慶波、余杰,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獲得者王孝傑、柳瓏,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王耀華、楊雄、王衍飛等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主動轉改,營造了良好的轉改導向:轉身是為了更好地出發。信息通信學院試驗訓練基地副主任王飛說:「內心堅定才是最大的穩定,軍旅情懷永遠無法忘懷。無論何種身份,都是在部隊工作,都是為強軍事業作貢獻。」
率先突破釋放政策紅利
「現役轉改是新時代退役安置的一種全新方式,是鼓勵轉改文職人員繼續為國防和軍隊事業服務的新途徑。」採訪中,校領導告訴記者,首批轉改文職人員形成了較好的示範效應。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打消了更多人的顧慮,進一步激發了優秀人才的轉改積極性。如今,轉改後的文職人員在崗位上依然發揮著頂梁柱作用。
作為文職人員有關政策試點單位,學校針對前期調研中發現的文職人員配套政策不夠明朗、激勵機制不夠明確、職業發展路徑不夠清晰等問題,在部分領域先行先試,以點帶面率先突破,釋放轉改政策紅利。不但「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明確轉改文職人員已取得上一級職稱的,可以直接晉升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現階段轉改文職人員晉職晉級、職稱評審,不受選升和結構比例限制;在遴選人才計劃支持對象、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轉改文職人員重點支持;同等條件下,優先任命轉改文職人員擔任專業技術領導。學校第一時間為大家算好「政治帳」「經濟帳」「平臺帳」,通過多種形式將政策紅利全釋放、利好消息全覆蓋,解決轉改文職人員的後顧之憂。
學校所屬文理學院在積極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基礎上,用好各項政策,協調解決家屬隨軍安置和子女入託等多項實際困難。空天科學學院利用多平臺多場合宣揚成績突出的文職人員典型先進事跡,優先推薦擬轉改文職人員評定上一級專業技術職稱。2019年度轉改工作開展後,該院許多教員主動申請轉改。電子對抗學院匯總下發《不同退役方式待遇比較分析表》,用看得見的數據解疑釋惑。該院高級工程師琚振認真分析轉改前景後,把原本提前退休的申請調整為轉改申請,繼續堅守國防事業。軍事基礎教育學院黨委班子成員逐個與教學系主官談話,院領導為全體專業技術幹部輔導授課,加大政策宣講闡釋力度,深入一線調研掌握情況……
「轉改文職人員後,科研平臺一樣廣闊。」第二批申請轉改文職人員的餘同普教授,是某研究團隊核心骨幹成員、第16屆王大珩光學獎獲得者,轉改文職人員成為他投身強軍事業的新起點。轉改後,他在某重點研究項目中一如既往打頭陣、當先鋒。
在典型示範和政策感召下,全校出現了現役幹部爭相轉改的生動局面。高層次骨幹人才積極轉。「長江學者」肖儂,「萬人計劃」入選者周樸、郭得科等一批相關領域頂尖人才,面對地方高薪邀請,初心不改,用實際行動詮釋獻身國防、投身改革的生動實踐。領導幹部帶頭轉。校機關、院、系所和學員大隊領導等70名行政、專業技術領導幹部帶頭轉改。動員家屬主動轉。文理學院政委徐曉林、電子科學學院院長王雪鬆動員家屬主動轉改文職人員。夫妻伉儷結伴轉。文理學院林愛津、李春燕,電子對抗學院郭航行、陳璇等軍人夫妻同時轉改。
身著「孔雀藍」履行新使命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徵衣」。既然當初選擇了軍隊,就要堅守初心矢志不移,轉改文職人員也是投身強軍事業。採訪中,不少轉改文職人員表示,身份雖然變了,但獻身國防的初心不變。
2019年底,氣象海洋學院某系講師雷鵬正上交轉改申請書的第二天,產生過拿回的衝動。「當初作這個決定時我很糾結,怕過不了自己這關。」13年前攜筆從戎,而今主動轉改文職,雷鵬正的兩次人生重大選擇,都是為了留在軍隊、扎紮實實幹一輩子。「我熱愛海洋,如今適逢國家和軍隊大力發展海軍、向海圖強之際,這就是最適合我的地方,我願意繼續堅守,為國防事業奮鬥終生。」
對電子對抗學院2019級博士畢業生董驍來說,他面臨的抉擇更艱難:畢業時可以選擇到某科研院所,不脫軍裝換一個相關研究方向,或是留校轉改,繼續自己熱愛的事業。經過一番激烈思想鬥爭,他最終選擇留校轉改:「我想跟著導師胡以華教授繼續幹,在學院我的專業所學更能派上用場。」
和很多人經歷過一番內心掙扎不同,參加過「銀河」「天河」等系列重點工程、現為計算機學院某所副研究員的董勇,遞交轉改申請書時幾乎沒有猶豫。作為團隊核心技術骨幹, 以「銀河精神」為標杆、紮根高性能計算研究、矢志科技強軍事業,是他始終堅定不移的選擇。他說:「無論何種身份,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初心。我個人轉改不僅是積極響應軍改號召,也可以為年輕人作出表率。」
「2019年,我參軍剛好滿20年。」和董勇作出同樣選擇的智能科學學院某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相曉嘉,2003年畢業留校至今,對學校有濃厚感情。在國防科技大學這個創業平臺上,他與團隊一起完成系列科研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榮立三等功1次,當年矢志從軍的青年小夥如今已是科研攻關的中堅力量。
20年後的今天,又一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相曉嘉,作出響應號召、轉改文職的人生抉擇。他說:「其實我的考慮很簡單,轉改文職後,我可以繼續在自己熟悉而熱愛的校園揮灑光陰和汗水,繼續為強軍事業奉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