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淡定、樸素儒雅是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紀委書記、消化內科主任李澤鋒給人的第一印象。他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話語,讓人感到親切、溫暖、沒有距離;他敬佑生命,心系蒼生,診療人次達幾萬餘例;他德才兼備,精誠仁愛,帶出了一支專業強、素質高、重學習的醫療團隊;他勇探醫路、敢於創新,帶領消化內科在專業技術上逐漸向多元、精專發展;他柔性引才,借腦引智,助力了科室快速提升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內涵。
學識有深度,「醫」無止境,一生在追趕中前行
「在我們這個行業,學習是永遠沒有盡頭的。作為醫生,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斷熟練掌握更多專業技術本領,在危機時刻才能救治更多患者。而且要想在醫學道路上有所建樹,必須虛心請教、刻苦學習、勤奮實踐,沒有捷徑可走。」常年奮戰在醫療一線的李澤鋒,談到對自己醫生職業的體會時說。正因為這樣,李澤鋒在平時每天堅持學習最新醫學知識,熟練掌握本領域前沿技術的基礎上,依舊懷揣著學無止境、勇攀高峰的毅力與執著,一生都在追趕中前行。
1984年,李澤鋒畢業於濟寧醫學院臨床醫療專業,分配到陽穀縣人民醫院,成為內科大夫。為提高自己的醫療知識和水平,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自學醫療書籍,白天忙完工作,夜晚總是學習到深夜。30多年來,李澤鋒對學習的熱情絲毫不減。
1992年,到省立醫院消化內科進修學習胃、腸鏡常規檢查及內鏡下的各種治療技術一年,師從國際肝病學術交流會委員 山東省醫學會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省立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付麗娜老師等,難得的進修機會讓李澤鋒倍加珍惜,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臨床技能,回來後開展了胃腸鏡檢查等技術,開創了縣醫院治療的先河。
1995年,在山東省腫瘤醫院大內科進修半年,師從山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著名腫瘤專家、主任醫師、山東省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宋恕平教授等,進修深造的日子裡,李澤鋒仍然保持大學時期對醫學的愛好熱情及鑽研精神,白天跟著老師悉心學習,誠懇請教,晚上還要查閱病例和資料,反覆總結經驗,在臨床診療工作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2007年,在山東省腫瘤醫院介入科進修半年,師從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分會委員、山東抗癌協會介入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腫瘤醫院介入科主任醫師謝印法等,帶著平時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虛心請教,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新療法,及時了解國內外醫療救治的新動態,積累了新經驗。
……
30多年裡,李澤鋒在每位全國知名醫學專家的言傳身教之下,不論醫德、醫術、醫風都盡得其真傳,每個時期積累的理論儲備和醫學功底都為日後的醫學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攻堅有強度,挑戰自我,不斷為患者健康謀福祉
在陽穀縣人民醫院工作的李澤鋒,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迅速成長,展現出「鏗鏘」的獨特魅力和專業素養,但即使這樣李澤鋒卻沒有安於現狀。
當李澤鋒發現臨床中的腫瘤病人越來越多,而聊城的縣區醫院根本沒有腫瘤科,得了病的患者只好到聊城、濟南,甚至北京等大醫院就診,為解決群眾看病問題,他一門心思研究起腫瘤來。
消息一出,各方勸阻聲、質疑聲接踵而至,有人勸他繼續待在內科,肯定前途不錯;有人給他潑冷水,讓他三思而後行;也有人說李澤鋒膽子太大了,沒把握的事也敢做。就在這樣一片質疑和嘲諷之中,李澤鋒依然頂著壓力,到省腫瘤醫院進修學習,並在院領導的支持下,牽頭創建了陽穀縣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他擲地有聲:「我們當醫生,如果不能在重病和疑難病上取得突破,就不能真正體現出醫生的價值。」
作為全院最年輕的科室,李澤鋒頂著各種壓力,帶領他的團隊艱難「創業」。他常常中午飯吃在一兩點,夜晚12點前沒回過家,有一次針對化療藥的副作用,全科人幾天不回家守著這個病人,直到找到解決方案,讓這個病人脫離危險。
正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儘管科室新建,只有2個大夫、4個護士、9張病床,但李澤鋒在臨床中實踐,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總結,憑藉不服輸的性格,用進修學習的綠色化、人性化先進技術為患者治療。
到2006年,李澤鋒組建的這個科室病床已有21張,住院病人20多個。當初他請客人家都不來的大夫,現在找關係也往這個科裡擠。因此,李澤鋒先後被評為陽穀縣勞動模範、聊城市拔尖人才和衛生先進個人。
為了自己的事業有一個更好地發展,李澤鋒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接受更大的挑戰。於是,2006年他來到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任消化腫瘤科主任。面對領導的信任重託和科室同事的殷切希望,李澤鋒內心湧動著一股責任和使命,他下定決心要把科室發展的更好。
為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緊跟學術前沿,這年,李澤鋒又走進山東省腫瘤醫院介入科進修學習,白天工作之時,他仔細觀察和耐心聆聽專家和主治醫生的每一個動作及每一條問答,晚上回到宿舍又拿起那厚厚的專業書本心無旁騖地細心研磨,讀到用心處,竟不覺天已放亮。
學成歸來,李澤鋒扎紮實實帶領全科人員從一線醫生、住院醫生做起,虛心向領導請教,秉承科學求實、追求卓越之精神,通過查閱相關專業書籍、網上搜索資料、參加學術會議等途徑獲取國內外先進的診療技術,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很快在消化腫瘤各種疑難複雜疾病診療方面獨樹一幟,攻克了一個個棘手的難題,救治了無數生命垂危的患者,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思想有高度,借腦引智,快速提升療服務能力和水平
2018年月日,山東省腫瘤醫院腫瘤規範化診療基地落戶聊城市光明醫院,標誌著光明醫院在腫瘤防治方面揭開了嶄新的一頁,使醫院以腫瘤規範化診療基地成立及此次學術交流為契機,將腫瘤綜合治療能力與省級醫院接軌,上引下聯,讓水城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省級醫院的診療服務,醫院也將以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切實造福廣大腫瘤患者,更好地滿足全市百姓的健康需求。
人才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關鍵因素,高層次人才則是打造高水平醫院的必備因素,是醫療振興的基礎保障。李澤鋒和院領導深諳此道。與山東省腫瘤醫院開展醫療合作,引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這只是醫院提升醫療救治能力,提升群眾健康獲得感的一個縮影,他們已從從最初時粗放型的「拉郎配」協作支持模式逐漸轉變為「醫院牽線、科室唱戲」的新模式。
實際上,李澤鋒和院領導在成立這個科室伊始,就注重築「巢」引鳳,他們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剛性制約,把柔性引才作為主要手段,借腦引智、借梯登高,精準突破,柔性引進省內外知名專家教授等高層次人才,並利用省級醫院規範基地的優勢,讓省級專家對相關科室開展帶教和新項目、新知識、新理念培訓,真正起到「帶團隊,建學科」作用,用心打造了技術「亮點」,服務「高地」,為醫院快速轉型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延攬高端人才,為醫院添智聚力。早在2007年李澤鋒就和院領導一道聘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張湘茹教授擔任該學科帶頭人,並面向全國招聘了20多名專家加盟。接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秦德興、李素豔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放療科專家任瑞美、鞏合義教授等一大批專家先後前來醫院坐診、授課等。
搭建平臺拓寬交流渠道,為醫院轉型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2008年醫院腫瘤中心揭牌後,就不斷舉辦醫科達直線加速器開機暨市腫瘤規範化治療學術研討會、腫瘤康復保健聯誼會、腫瘤治療新進展學術研討會等,在研討和交流中開拓了視野,找準了短板,提高了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激發了內生動力,促進了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促進了學科發展。
厚愛有溫度,待患如親 ,給病人心中點起一盞明亮的燈
「醫者既要有仁術,更要有仁心。」30多年來李澤鋒一直把「讓患者痛苦而來、微笑而歸」作為自己服務和工作的宗旨,「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在工作和生活中,還要時刻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思病人所思,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在治療的同時,主動與患者交朋友,耐心進行心理疏導,給病人的心裡點起了一盞明亮的燈。」長期以來,只要經李澤鋒治療過的患者幾乎都成了他的「老熟人」「老朋友」,每天找他看病、諮詢的患者絡繹不絕,他總是耐心細緻地為每位病人「開方」「解惑」。
李澤鋒經常叮嚀其他醫生,人快樂時,身體裡分泌的都是快樂因子,可以提高免疫力。看病就要結合人文關懷,用和藹和親切消除疑慮和誤解,用安慰和輔導治癒心靈和身體,所以,對於患者和家屬,李澤鋒總能細心傾聽,不厭其煩、深入淺出地進行解答,讓他們放下顧慮,「有時候你說對了,患者自然就『聽話了』」。
在工作中,李澤鋒總是以患者為中心,視患者為親人,患者的需要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他看來,患者前來就診,是對自己醫術的肯定,是患者生命的重託,滿含解除病痛的渴望,因此,他每次查房時,除了查看病人,還會與病人多聊幾句,了解病人的睡眠、飲食等情況。對於焦慮病人,他總是不厭其煩,擠出時間與病人促膝長談,了解病人為何焦慮,一一為病人消除不良情緒。
在診療時,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重於泰山,用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熱情周到的服務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斟酌著治療會給患者帶來的療效和毒副反應,最終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即便患者只是單純地前來諮詢,他也會耐心解釋,幫助患者消除心中的疑慮。
李澤鋒將醫德看作一個醫生首先應該具有的品質。 「我們要摸著自己的良心給病人看病。 」他時常這麼說。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李澤鋒才能在這麼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收穫頗豐。他以技術、醫術為基礎,在這個層次蔓延開來的愛患之心、愛人之心讓人肅然起敬。他不僅對病人親近和藹,對同事、對學生、進修生、規培生也是一樣。不管他們層次如何,基礎情況怎樣,李澤鋒都是悉心教導,並按每個人學習需求的不同,給予相應的分配、安排,讓每一個人都能學有所成。
帶隊有氣度,「醫」路向前,保持旺盛發展力
了解李澤鋒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對技術追求卓越的人,但真正走進他的身旁,你會發覺他更是一個韜略在胸領軍作戰的醫學帥才。
他常說,這些成績取得並不是他個人的功勞,而是消化內科人奮鬥積累的結果,也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他最引以自豪的事情——就是擁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科和一大批年輕有為的科技英才。
作為一個消化內科學的帶頭人,李澤鋒深深地知道,一個學科要有所發展,必須多維度宏觀布局,為各類人才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他常說:「一個臨床科室的領導,不能一味強調個人擁有全面技術。不敢把技術放手的領導,就會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
採訪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每查房之後,李澤鋒都會和年輕的醫生、實習醫生交流許久,向他們講解自己的看法,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年輕人。副主任李廷告訴筆者,「主任的知識面很廣,十分博學,卻仍然不斷學習;要是遇到了疑難問題,他晚上都會回去查閱資料,第二天病例討論又會告訴我們新東西,比年輕人都好學。」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李澤鋒在高起點選好學科發展方向的同時,不遺餘力地為科室的同事和學生創造條件搭建成就事業的大舞臺,精心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他認為消化內科的醫生,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內科醫生,然後必須在消化內科領域選準和掌握一到兩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並要儘量成為該領域裡的專家。
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幫助他們選方向、定課題,幫助全科每人指定一個或多個研究課題,真正做到人用其才,才盡其用。而今,在李澤鋒身後一個優秀的科技人才群正在崛起。副主任宋保國,在消化系統腫瘤內鏡診斷、化療方面具有較高造詣,且在血液病如再障、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診療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獲市科技進步獎多項;副主任李廷,是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直腸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規範化、個體化治療的行家裡手……
在團隊建設中,李澤鋒身先士卒,先後在國家和省級期刊上發表20多篇理論文章,多次獲市科技進步獎。他經常對優秀的青年骨幹給予幫扶,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大膽創新,開展創新性、探索性、前瞻性研究,有計劃地選派優秀青年醫生赴國內知名院所深造、參加學術會議,不斷提高青年人才的學術起點和創新精神。年輕醫生楊斌熟練掌握胃腸鏡檢查與鏡下治療、尤其對膽總管結石及膽道狹窄診斷治療效果良好,其他大夫也都在臨床和科研方面有獨到見解,他們在消化系統治療領域均取得不斐成績。
「消化內科是光明醫院眾多科室醫生中的一個縮影,李澤鋒用先進的醫術、嚴謹的態度、負責的精神,在30多年的時間裡,詮釋了醫者大愛的情懷,值得每一位醫生去學習。」醫院領導這樣評價李澤鋒。因此,李澤鋒所帶領的消化內科年年都是先進,2019年還被醫院授予特殊貢獻科室,而他本人也因表現優秀被評為聊城好醫生,被提拔為醫院紀委書記,同時他還成為山東省抗癌協會消化腫瘤分會專業委員會常委、山東省介入分會委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分會委員、聊城市抗癌協會理事、聊城市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激勵著更多人像他一樣寫下精彩人生。
監督有尺度,潔身自好,彰顯赤膽忠心與責任擔當
李澤鋒擔任了醫院紀委書記,自然就多了一份責任,為此他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嚴格監督執紀,堅持不懈糾正「四風」,聚焦主業,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切實履行監督職能。
為把紀律教育融入日常,李澤鋒始終把「兩個維護」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帶頭立好正身鏡、敲響警示鐘、築牢護心壩;帶頭學習《廉政準則》《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等廉政法規制度,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帶頭講廉政黨課,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在集中學習文字資料、觀看警示教育片、到孔繁森紀念館接受教育的基礎上,組織醫護人員開展討論,查找容易發生問題的癥結,自覺從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訓。
正人先正己。李澤鋒時刻繃緊自律這根弦,強化自我約束,恪守醫德,廉潔從醫,從不收受患者紅包及醫藥回扣,實在難以推辭的,他就讓護士長交到患者住院押金裡;始終踐行「人民至高無上,患者是我親友」的主題,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不開大處方,不開多餘檢查,能用廉價藥不用高價藥;對每個患者都認真醫治,對疑難患者做到不查清病情不離開病房。
無規矩不成方圓,治理必須規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李澤鋒敢於叫「真」,勇於叫「真」,什麼事直截了當,開誠布公。在科裡建立了日報告制度,工作量透明,有了比較,大家都暗中較勁。中午有人在釘釘刷卡後,接著休息,誰都不知道,那怎麼能行,乾脆他在科裡又增加了考勤,規定時間不到崗的就是遲到,有效堵塞了管理的漏洞。
制度是節制和規範人們行為的尺度,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為此,李澤鋒身體力行,他立足「守護人民健康,服務健康聊城」根本職責,從行業管理和作風建設入手,進一步建立完善了「紅包管理制度」,設立了「院長意見箱」、「患者舉報箱」等,並經常帶隊開展行政查房,就疫情防控、三甲創建、醫護人員值班紀律、安全生產等情況進行督導檢查,並與其他院領導一起定期解決患者反映的問題並持續改進,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行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