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北京電影學院70周年的校慶日,大半個娛樂圈的明星都來了,可最知名校友之一的張藝謀,因忙於《一秒鐘》的發布和籌辦最新電影《最冷的槍》,並沒有走上當晚的校慶紅地毯,不過巧合的是,出生於1950年4月2日的張藝謀竟然與母校同歲,還大了半歲。
張藝謀導演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前幾天,北京電影學院出了一本70周的校友回憶錄《光影故事》,張藝謀和陳凱歌居於C位,而從封面上看,真正核心的人物其實只有張藝謀一位。
張藝謀曾說過,「影響我最大的,是那年的高考」,這也意味著,他把北京電影學院的求學經歷當成了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1978年,已經28歲的張藝謀還在陝西省鹹陽市國棉八廠當工人。高考恢復後,北京電影學院也於1978年正式宣布恢復大學本科各專業招生,而此前的一次招生還要回溯到1965年。
按照當時的高考報名要求,報名年齡不能超過22歲,28歲的張藝謀顯然大大超齡了。於是,張藝謀開始了頗為曲折的北電之路。
張藝謀喜歡攝影,畫畫、體育等都不錯。1971年,他就通過拼命掙錢,甚至每次20元的獻血補貼也捨不得花,加上母親的助,3年後張藝謀終於買了一臺海鷗4型雙鏡頭反光相機,花了186.6元,這相當於普通工人4年以上的工資總額,絕對是奢侈品了。隨後的幾年,張藝謀用這部相機拍攝了不少照片。
1978年高考報名啟動,張藝謀從自己的作品中選了60張照片,就趕往北京,去了北京電影學院,招辦老師翻看他帶來的作品後,評價很高,但得知張藝謀已超齡6歲,只好婉拒,讓他先回陝西等候,表示學校將向上級反映他的情況。
可張藝謀沒有等來好消息。為了自己的夢想,張藝謀聽從朋友的建議,直接給當時的文化部長寫信,歷經數番輾轉,文化部長看到了他的攝影作品,認為很有水平,應加緊培養,最終張藝謀被破格錄取,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1978年那一屆北京電影學院計劃招生116人,實際錄取了159人,擴招了43人,這在今天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而張藝謀就是43名擴招生之一。出於穩妥考慮,學校把張藝謀等擴招生作為預備生培養,先進來學習兩年,之後再決定去留。
但畢竟已經是北電的學生了,張藝謀豈能放過這個好機會。他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態度認真學習刻苦,是攝影系的楷模。張藝謀對作業表現出來的認真和精細,更是任何同學都比不了。二年級學期結束時,他就完成了22門課,是全系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兩年的學習期很快結束,校領導找張藝謀談話,商討其未來去向。可正當張藝謀準備到陝西畫報去工作,實現一名業餘攝影家的夢想時,才發現僅讀2年學校不能發畢業證,無奈之下,他又給文化部寫信申請,最後文化部同意讓他學完4年。在提心弔膽的複雜心情中讀了2年大學的張藝謀,終於心落地,可以完成4年的學業。
1982年,大學畢業的張藝謀和他的3個同學何群、張軍釗、肖風一起被分配到了廣西電影製片廠。但其實,張藝謀當時最想去的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或者好一點的瀟湘電影製片廠。可沒想到的,一年後,張藝謀和幾位同學在偏遠的角落為第五代導演樹起第一桿大旗,成為中國電影人最出色的一個群體。
張藝謀表示:每一個導演心中都有一團燃燒的火,永遠不會熄滅,這就是電影。
回想起40多年前張藝謀的高考和大學經歷,可謂相當坎坷,而張藝謀勤奮好學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大導演張藝謀成功的背後看似偶然,甚至有人說是運氣,但其實是他不斷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