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救市焦點人物蓋特納: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信心危機

2021-01-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拯救美國經濟的焦點人物、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中信出版社,2015年4月版)中,解釋了美國如何成功渡過了其政治和金融系統的最終壓力測試。

作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財政部長,蓋特納幫助美國渡過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從繁榮到蕭條到搶救再到復甦。在回憶錄中,他講述了自己如何做出各種艱難抉擇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決定,用以修復一個破碎的金融體系,防止國家經濟走向崩潰——他避免了第二次經濟大蕭條,但卻失去了美國人民的支持。

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該書蓋特納對「金融危機是信心危機」的理解相關章節。

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信心危機

金融系統都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這就是為什麼「信貸」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相信」,為什麼如果我們相信某件事是真的就可以信賴它(Bank On),為什麼金融機構往往自稱「信託」。想想一個傳統銀行是如何運行的,存款者相信銀行,將錢存入銀行,並且對其還本付息有信心,銀行再把錢以更高的利息借出,同時確信不會存在所有人同時要求取回本金的情況。但是如果人們對銀行失去了信心—有時出於對貸款質量和管理能力的理性分析,有時不然—他們就會同時擠兌。結果就是大家都奔向銀行,就像電影《美好人生》(

It’s a Wonderful Life

)中的場景,儲戶湧向大蕭條時代的儲蓄機構。信心是易逝品,當它開始蒸發,就會瞬間消失,而且一旦失去就很難找回。

金融危機就是顯而易見的銀行擠兌,是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擠兌。人們對資金安全失去信心—無論是股東還是債券持有者,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鰥寡孤獨—他們從金融系統中暴走擠兌,使體系中的錢更加不安全,也使每個人進一步失去信心。這在歷史長河中呈現過多次,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無論是複雜體系還是簡單體系。人類慣於恐慌,正如我們慣於的某種非理性信念(對於房地產、股票或者是17 世紀的荷蘭鬱金香),造成了泡沫與恐慌交替。而一旦騷動群起,對於個體而言,跟著行動以免被踩踏就是理性的行為,儘管對於社會整體而言,他們的集體行動是非理性的。這些恐慌幾乎總是會帶來殘酷的結果—不僅僅是對投資者和銀行,對教師和建築工人也是如此—決策者幾乎總是把他們的境遇搞得更糟。

2009 年年初,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危機中政府應該如何恢復信心?部分答案很簡單,儘管令人不快。政府可以支持那些問題公司,消除那些可能把恐懼變成恐慌的因素。為了安慰儲戶,圍城中的銀行過去常常把現金堆在櫥窗裡展示,使儲戶認為沒有必要去擠兌。當政府投入足夠的「櫥窗裡的錢」,就可以減少銀行擠兌的危險。典型的例子是存款保險,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用它來應對大蕭條時期的銀行擠兌。自1934 年以來,政府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所以即使儲戶擔心他們的銀行有問題,也不用到銀行擠兌而使問題惡化。

當然,羅斯福時代的銀行系統沒有「抵押債務」、「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或21世紀的其他複雜金融工具。在2008 年的恐慌中,被保險的銀行存款並沒有任何擠兌跡象,但其他各種受到驚嚇的資金卻奪路狂奔—在數位化時代,擠兌不需要蜂擁到銀行門口,只需一個電話或點擊滑鼠即可實現。2009 年年初,政府已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和其他緊急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展示在櫥窗中。我們已經增援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負債,但金融系統仍然癱瘓著。市場能看到5 枚炸彈,而我們的危機應對措施卻顯得那麼鬆散,許多政策相互矛盾,投資者和債權人不確信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來完成這項工作。而不確定性也是所有金融危機的核心問題,沒有政府承擔風險,金融危機不會消失,私人投資者不會承擔那些災難性的後果。

最明顯的反對政府幫助陷入困境公司的理由是,這種做法獎勵了縱火犯,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關於正義道德的說法,即我所謂的「舊約觀點」,腐敗分子應該受到處罰。缺乏社會責任感者不應該被救助;另一種是關於激勵的經濟學論證,基於「道德風險」的批判,即如果你今天保護冒險者的損失,他們明天會冒更大的風險,從而在未來製造新的危機。如果你救助縱火狂,最終將遭受更大的火災。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這的確是明智的行動指南。對於一次典型的經濟衰退,甚至是有限的危機,企業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借給他們錢的投資者也應如此。但是,試圖在一次真正的系統性危機中懲治肇事者—通過讓大多數公司破產或迫使老年儲戶接受存款縮水—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銀行破產和存款縮水,意味著鼓勵儲戶擠兌。它可以使強者和弱者都處於危險境地,因為在踩踏事件中,羊群都是漫無目的的;這基本上就是金融危機的定義。舊約復仇主義要求迎合當下民粹主義的憤怒,但真正道德的做法是儘快撲滅金融危機中的地獄之火。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保護無辜的人,即使有些縱火犯會矇混過關。

我們的做法的確有一些道德風險,批評家,即我所謂的「道德風險原教旨主義者」往往誇大我們對失敗冒險者的慷慨。但5 枚炸彈的股東已經承擔了巨大的損失;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國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已經出局;雷曼已經不復存在。但更重要的一點,正如歐巴馬總統後來所說的,你不應該為了突出在床上吸菸的危險而阻止消防車到失火的鄰居家裡救火。總統告訴我要專注於滅火。2 月9 日,總統在印第安納州埃爾克哈特定調了他的財政刺激法案,那裡的失業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已經從5.2%飆升至19.1%。但是那天晚上,他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強調,經濟刺激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信貸須重新流動,金融系統的信心須重建。

他說,「明天,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將會公布一些非常明確和具體的計劃。」有記者要求他詳細解釋一下,但他說要等一天。他已經不能更慷慨,或將期望值提得更高:「我不希望搶財政部長的風頭。他打算明天詳細闡述這些原則……我將把那個陽光時刻留給蒂姆。」

一支精幹的顧問團隊一直夜以繼日地和我一起制定金融穩定戰略,但那時我們只有一個總體框架。我們實際上並不打算宣布計劃的具體細節。我的團隊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已經預見到這個問題:「首次頒布時許多細節仍然需要保密,這可能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而且我們還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幾乎沒有同事高度認同我們的戰略,甚至包括拉瑞。

但總統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我處女作的信心,甚至敦促白宮記者團來參加我的演說。

「他將是了不起的!」總統說。

我深表懷疑

財政部長們應該樹立信心,因為我們的籤名出現在美元上。我知道,一家好的劇院—既乾淨又肅靜,會給人一種既可靠又有實力的印象—環境與設施同樣重要。但我始終是一個居於後臺的傢伙。我的職業生涯始終在幕後。在高中時,我就害怕公開演講。現在,我不得不第一次面向世界進行演講,第一次使用提詞機。而且我也沒覺得我的信息有什麼了不起。我已經經過足夠多的危機,明白這些危機總是雲遮霧繞,不可預知。美國人民竭盡全力想得到情況會很快好轉的保證,但我無能為力。

撇開劇場,在我令人討厭的聽證會戰鬥之後,憤怒的公眾似乎不太可能會接受我所說的任何東西。我必須說的話似乎也不太可能平息憤怒,其實不管誰說都如此。我會為金融公司承諾更多的政府支持,而這不是一個厭倦了救助措施的國民所希望聽到的。我的戰略框架在政府內部也極具爭議,這一事實表明,其更不可能激發管理當局之外的狂熱支持。

我們的戰略也非常新穎,這將使其更難兜售。我們不打算先發制人國有化大型銀行,我們也沒打算讓它們破產;兩個相似的策略會加速恐慌,但它們卻更容易解釋這一點。我們方法的核心是做一個「壓力測試」,這聽起來更像是分析而不是行動。監管機構將鑽研大型金融機構的財務報表,測算其將需要多少額外資本來度過一場真實的災難性衰退,就像醫生對患者進行壓力測試,看看他們的身體會對艱苦條件做出何種反應。公司隨後將要籌集足夠的資金填補差額。如果條件差的公司無法從私人投資者那裡籌集到足夠的資本,政府將強行注入資本差額。

這就是關鍵。壓力測試會是一次更嚴酷的檢驗。這將是重整金融系統的一個機制,使銀行有足夠的資源促進而非阻止增長。我們想給銀行一個機會,證明即使沒有我們的幫助,它們也可以籌集到度過蕭條的現金。即使它們籌集不到資金,我們也不會袖手旁觀,坐視其破產,從而觸發金融系統徹底崩潰。只要有可能,我們都會依靠私人資本,但如果需要,我們就會動用財政支持。壓力測試扮演著一種驗傷分類的功能,將重病號與基本健康的人群分類。通過確保金融系統能夠承受蕭條式的損失,我們認為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蕭條。

但我還沒有準備好提供更多的細節,我們也還沒有想出壓力測試將如何開展。並且我演講中的其他部分依然模糊。我將宣布一項買入以前拖累銀行的不良資產的新計劃,同時我承認計劃還沒有就緒。我會承諾「制訂一個綜合的計劃以解決住房危機」,但對於此計劃,我幾乎還沒有進一步的解釋。我會發出信號,我們不會允許任何雷曼兄弟式的倒閉,這是旨在防止更加混亂的擠兌至關重要的承諾,但這些話被隱藏在我演講的第26 段內容裡。

正如總統曾承諾過的,這將是我的陽光時刻。世界希望看到美國的領導地位,市場希望看到一個可信的計劃,公眾希望看到他們可以信任的變革,大膽的「是的,我們能」之說已經為總統到白宮的旅程加滿油。每個人都希望知道嚴陣以待的新財長能否勝任這項工作。當我登上財政部裝修豪華的「現金大廳」(Cash Room)舞臺,在繽紛的旗幟前面,我看起來就像一個在競選活動前的政客,我知道我的聲譽危如累卵。

公平地說,演講並不順利。

我前後搖晃,就像乘著孤帆的憂鬱乘客;而且一直凝視著提詞機,以至於沒有直視觀眾,這顯然讓我看起來有些猥瑣;一位評論家說我看起來像一個商店扒手。我的聲音顫抖。我試圖講話有力,但很明顯是裝出來的。開始演講不久,我瞥了《華爾街日報》的金融專欄作家戴維•維塞爾一眼,我可以從他痛苦的表情中感到我有麻煩了。總統提高了期望值,而我卻正好相反。

在我演講結束之前,股市暴跌逾3%,全天跌了近5%—即使不算暴跌,但也很不好。金融股全天下跌11%。演講完畢,我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主播布萊恩•威廉士坐在一起—我平生第一次接受電視採訪—我看到屏幕上的一個圖表:「蓋特納千斤重擔一人挑?」威廉士通過引用一名著名財經評論員的評論開始了訪談。

「我聽到拉瑞•庫德洛說:蓋特納真是一個災難。」他說,「部長先生,那是我從拉瑞•庫德洛那裡聽到的不錯的評論之一。」

庫德洛不是一個特例。那時我還沒有讀到各種評論,但那種「車燈前的小鹿」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一個演員假扮我,並在《周六夜現場》節目中宣布,我解決危機的辦法是獎勵第一個打進電話提供解決危機方案者4 200 億美元。實質性的批評卻式微。「應該告訴財長蒂莫西•蓋特納在不確定的時候應該避免的一件事是提出更多的問題。」《紐約時報》編輯部宣稱。廣受推崇的《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居然這麼分析:「貝拉克•歐巴馬的總統職位早已不保?」

這是一次糟糕的演講,表現得很糟,在不恰當的時候動搖軍心。我莫名其妙地既讓公眾感到我們對華爾街過於慷慨,同時這也讓市場感到我們不夠大方。民粹主義批評家總結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把現金拋給縱火犯;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把我們的計劃描述成「銀行贏、投資者贏而納稅人輸」,但銀行和投資者都不知其所云。

「投資者要的是清晰、簡潔的解決方案,」一位金融高管告訴路透社記者,「但這個計劃卻是令人費解的、模糊的、雲裡霧裡的。」

演說之後,一位朋友發郵件給我,裡面有一段摘錄自泰迪•羅斯福(美國第26 任總統)的名言:「榮譽屬於真正在競技場上拼搏的人。榮譽不屬於批評家,屬於屢敗屢戰的人……屬於敢於追求偉大夢想,最終取得偉大成就或雖敗猶榮的人。」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永不低頭的狀態,直到我的郵箱充滿了各種類似的表述。另外一位朋友打電話對我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沒有什麼比這番話更能鼓舞人心。我明白,如果戰略不成功,我必須辭職—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已岌岌可危。在我演說之後次日凌晨的每日經濟例會上,總統鬱鬱寡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問道。

儘管他沒有試圖把責任全部推在我身上,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我無話可說,無能為力。我們才剛開始展示計劃的細節,並希望能說服人們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我認為如果我們名副其實地完成了計劃任務,最終必將重塑信心。但如果計劃效果不佳,後果將不堪設想。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金融危機都後患無窮

一項針對20 世紀14 起嚴重的危機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失業率在受危機影響的國家中躍升7.7 個百分點,大多數乃至幾乎所有情況都以銀行系統的國有化告終。金融危機對納稅人而言代價高昂。直接財政成本—僅僅是政府為了穩定其金融系統的開支—平均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對於美國,這一成本將會高達1.5萬億美元。

我們目前的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巨大的金融衝擊影響下,所損失的家庭財富比在1929 年大蕭條中所遭受的多5 倍。雷曼兄弟公司危機導致債券息差大幅上漲,約是1929 年恐慌時期的兩倍,緊張的投資者大量買入黃金並打算窖藏在自家庭院。股市相對於其2007 年的高點下跌了50%以上。

很自然,多數分析師預計,美國納稅人將付出天文數字的金錢來修復我們的金融系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詹森警告說,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政府的預算可能達到1 萬億美元至2 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研究估計最後一個價格標籤將近2 萬億美元。「從基督誕生起,即使我們每天花100 萬美元,到現在也花不完1 萬億美元,」眾議院政府監督委員會共和黨領袖、眾議員達雷爾•伊薩說,「我們失去的很可能遠遠不只這些。」

但是我們的情況完全不同。

無論是在危機前還是危機中,美國的產出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要比其他國家的情況好得多。那年夏天,美國不但避免了蕭條,經濟已經開始恢復增長,房價開始穩定,信貸市場解凍,而我們的緊急投資已經從帳面上回報了納稅人。

大多數美國人仍然認為我們浪費了他們辛苦掙來的數十億甚至上萬億美元去救助貪婪的銀行。事實上,金融系統已經償還了我們所有的援助,並且美國納稅人已經從我們應對危機的行為中賺錢了,包括我們在那5 枚金融炸彈的投資中。我們一直很擔心我們的資源有限,因此總統的第一個預算曾經包括750 億美元的第二個問題資產救助計劃,但最終我們沒有向國會要一分錢。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非為納稅人賺錢。我們的目標是避免美國的家庭和企業由於金融系統破產而遭受災難性的痛苦。我希望我們可以不必花費國內生產總值的10%就能修復金融系統,但以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會很樂意支付的財政代價來避免重複20 世紀30 年代的危機。正如我的一個親密顧問梅格•麥克康奈爾在危機中的重要關頭脫口而出,我們離大蕭條時代貧民窟的重生不遠了。而我認識的所有人,無論是認為我們愚蠢至極的批評者,還是理解我們的支持者,都沒有料到,我們那麼快就撲滅了金融的邪火,同時又在投資上賺了一票。

2007~2009 年的經濟衰退依然是大蕭條以來最痛苦的經歷。最困難的時候有15萬億美元的居民財富灰飛煙滅,而美國人民誰曾想到在養老金和大學基金這些安全領域的投資也會遭殃,近900 萬工人失去了工作;900 萬人滑落至貧困線以下;500 萬房主失去家園。這些數字的背後,是真實的人民所遭受的真實的痛苦,他們不知道銀行危險魯莽的賭注,他們是無辜的。我的親朋好友中有的失業,有的失去大部分積蓄,有的目睹自己的企業一蹶不振。即使他們對我依然親切高雅,但我可以從他們眼中看見,從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你為什麼不能保護我?雖說經濟衰退已避免陷入更糟糕的狀況,但對於支付他們的租金或養活自己的孩子而言,卻完全於事無補。

的確如此。

美國的失業率升至10%,但不是1929~1933 年大蕭條時期的25%。到2013 年年底,失業率已經降至7%以下。但是美國的經濟復甦速度比過去的典型經濟危機要快得多,而且也要比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復甦強得多。2011 年,美國的產出就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而日本、英國和歐元區的產出直到2014 年才恢復。在過去的4 年中,私營部門每個月都錄得就業增長,恢復了在經濟大衰退中失去的幾乎所有880 萬個就業崗位。股市已經創下了危機前的新高,危機期間虧損高達5 萬億美元的退休基金都扳回了老本。儘管許多美國人依然痛苦,但已經避免了更多的苦難。

是的,金融系統枯木逢春,再次充滿活力。這部分歸功於我參與設計和執行的戰略,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被描述成一個「華爾街的盟友」。《紐約時報》曾經寫過一個關於我的有趣的故事,讓我浪得虛名—「華爾街內幕交易者」。人們似乎仍然認為我成長在高盛。但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所做的一切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出於憐憫銀行或者銀行家的動機。我們唯一的目的在於減少美國民眾和世界人民所受到的傷害。

在危機期間,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在正常的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可想像的,但我們承諾,幹預措施將儘可能限制到最低程度。到2010 年年底,美國政府不再擁有任何一家大銀行,而聯邦政府1984 年接管的大陸伊利諾伊銀行—美國第七大銀行,與這次危機中的問題銀行規模相比絕對微不足道—重歸私人控制花了7 年時間。

美國的經濟仍在從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中緩慢恢復,失業率過高,收入增長過慢。但美國經濟復甦表現優於預期,史無前例,並且好過大多數發達國家。如今,那些曾預言通脹失控、利率飆升、雙底衰退、美國政府債券需求崩潰,以及其他關於美國各種恐怖景象的預言家已經成為偽先知。我記得曾半開玩笑地對總統說,批評者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批評者阻止我們推出一個導致經濟強勁復甦的方案,另一類批評者相信存在獨角獸。

儘管如此,大量不相信獨角獸存在的美國人也認為我們把危機搞得一團糟。公眾鄙視我們的金融救援措施。出於無奈,在2009 年年中華盛頓的一個晚宴上,總統開玩笑說他需要馴養他的狗—博,「因為蓋特納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別人把他當作一個消防栓」。而憤怒一直隱忍著。傳統思維仍然認為我們犧牲了布衣街的利益去保護華爾街—而華爾街傳統的觀點認為,歐巴馬總統是一個仇視富人的激進社會主義者。危機之後,我們通過分歧嚴重的國會起草並推動了金融改革法案,這次自大蕭條以來對金融規則的最徹底的重大修正,卻被普遍認為太軟弱,而在華爾街卻被認為是存亡威脅。

產生這些感覺我難辭其咎,至少在溝通和遊說方面存在障礙。

我對我們旨在拯救經濟所做的絕大部分決策感到驕傲,而且我對更好地營銷或更好地演講可以使這些決定受歡迎不抱任何幻想。不過,我從來沒有發現如何向公眾解釋我們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麼做的有效途徑。我們確實挽救了經濟,但我們這樣做卻失去了這個國家的支持。隨著危機接近尾聲,我建議我的顧問傑克•施維德讓財政部編一本白皮書,來解釋我們一切有爭議決定背後的理由。他笑著說:「聽起來不錯,你為什麼不自己試試?」2011 年,我在白宮舉行的晚宴上見到了芭芭拉•史翠珊a,她告訴我:「部長先生,你在電視上總是一副欲言又止、言而不盡的樣子。」

我大笑著回答:「你無法想像。」

我現在可以試著亡羊補牢了。

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依然雲遮霧繞,存在誤解。而我始終身處核心,從開始到結束,從繁榮到蕭條再到搶救復甦,從2003~2008 年領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從2009 年直到我在2013 年1 月離開財政部。本•伯南克是我在美聯儲最親密的同事,也是我擔任財政部長後的搭檔,是我唯一的另外一位參與了整場戰爭的主要戰友。這使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如何陷入混亂,我們如何擺脫困境,以及我們如何試圖在未來讓悲劇不再重演。

這本書講的是在危機之前、危機之中,以及危機之後我們做出各種選擇的故事,並非所有選擇都正確,但這也不是一本「要是聽我的,就會怎麼樣」式的回憶錄,因為我支持了當初幾乎所有的選擇。我不可能強迫國會裡的反對派和歐洲的對手接受我們的提案,但我在美聯儲和白宮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我認為正確和必要的措施幾乎都得到了推行,儘管當時我們的權力極為有限。

金融危機的確是對於世間飲食男女的一次真實的壓力測試。通常央行和財政部的節奏會喚起戰鬥機飛行員以前的生活:幾個月的無聊生活會被瞬間的恐怖不斷打斷。我們經歷過幾個月的恐怖。當全球金融市場處於崩潰邊緣的時候,當我們必須在不確定的迷霧中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當我們無從選擇但還是不得不選擇的時候,我們經歷著看似無盡的緊張惶惑。如果我從過去的危機中學會了一件事,那就是謙遜的重要性—關於我們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能力,以及我們如何安全應用一個簡單解決方案的能力。這些都是在大災變中必須牢記的有用思想,雖然並不令人振奮。

作為危機的第一批反應者所面臨的壓力,與眾多公務員所付出的犧牲相比明顯蒼白,他們就像真正的第一響應者或我們的海外部隊。我們沒想獲得軍功章或者戰爭費(風險工資),但我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我女兒愛麗絲曾經提醒過我的,美國人民至少明白我們在阿富汗的軍隊是在為祖國而戰,但他們對於我們卻不那麼信賴。

金融危機也是對美國政治制度的壓力測試,是對民主能力的極端實時的挑戰,即當世界需要創新、果斷、政治性的行動來引領時,有能力去引領世界。但至少在最近幾年,這些能力還不是我們的力量源泉,關於政治的新聞一般都是冥頑不化和機能紊亂,而我們的幹預措施顯然沒有改善公眾對政府或政治的看法。

政治不是我一生的工作,但卻給我留下了傷痕,我對華盛頓給我帶來的心靈創傷有話說。我目睹了政治舞臺上一些令人震驚的行為—自私自利和譁眾取寵,無恥虛偽和黨同伐異。有時,政治制度的缺陷悲劇性地制約了我們弱化危機和促進復甦的能力。當然,在極度危險的時刻,我們的政治體系還是管用的,兩個政黨—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必要時做到了終結危機,啟動復甦,改革體制,獲取恰如其分的兩黨支持以使兩極分化的國會正常運轉。一群倔強易怒的政策制定者卻合作得非常好—爭論、苦惱、求同存異,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避免官僚化的衝突,提高效率,求得正解。

如今,公眾大都對政府是否有能力管理一個「雙葬禮」(two-car funeral)持懷疑態度,年輕的美國人都不願意進入公共服務領域,而這無可指摘,好在我們的系統通過了壓力測試。

我希望這本書將有助於回答一些仍然縈繞著危機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如何使之發生?我們如何決定該救助誰?為什麼我們不對銀行實行國有化,或者讓更多的銀行倒閉?如何在使左翼相信我們是華爾街的同夥的同時,讓華爾街感覺我們是穿著西裝的切•格瓦拉?為什麼我們沒有對住房市場幹預更多(或更少)?為什麼我們沒有得到更多(或更少)的財政刺激?經濟為什麼不再蓬勃發展?雷曼兄弟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當初我們不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

本書不是講述金融危機的流水帳,這件事別人已經做過了,雖然他們的故事大都止於2008 年。這也肯定不是歐巴馬總統第一個任期內的經濟政策史,而是關於一位政策制定者對導致危機的各種事件的深入觀察、危機期間的關鍵選擇、危機的餘震效應以及體制改革鬥爭的歷史。我希望本書可以載入史冊,同時糾正一些歷史誤會,並還原危機的本來面目。

我寫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金融危機危害巨大,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然而,美國卻沒有一支常備軍來應對金融戰爭,沒有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戰爭學院,也沒有劇本。儘管所有金融危機都不同,但它們有很多共同點,這次極端情形的經驗教訓可以對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應對下一次危機有所幫助,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指路明燈。

我從剛剛進入財政部幫助前任部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和拉瑞•薩默斯應對一系列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時的經驗教訓說起,處理本次危機的許多方法思路均源於此。然後,我將講述泡沫破裂前我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金融監管者之所見、所做和所誤。在此期間我犯過錯誤,但絕對不是大多數人所以為的那樣。這是自大蕭條以來的最為嚴重的一場危機,自2007 年爆發,於2009 年結束。故事的核心,將是我對於這場危機的看法—不僅包括我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就已經開始實行的金融工程,也包括關於刺激政策、住房市場以及歐巴馬時代宏觀經濟的爭論。

截至2009 年年底,最嚴重的危機在美國終結。但我仍然面臨一些挑戰。華爾街改革爭鬥尤酣,我們努力出臺一些金融規則,可以使未來減少危機頻率及降低其惡果。然後歐洲開始崩潰了,我在剩餘任期內一直敦促歐洲人更加積極地解決他們的危機。我們也開始了一系列關於財政路徑的預算談判,但差點兒毀於一旦:國會中的共和黨對手迫使美國政府財政違約,這將是一個真正的末日場景。

這些爭鬥都是大危機的回聲。但在我描述這一切之前,我應該解釋一下我是如何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最終勝出的。我與伯南克和拉瑞•薩默斯不同,他們都是學者,我也不是漢克•保爾森和魯賓之類的華爾街大亨。我非常偶然地經歷了這段歷史。

ISBN:978-7-5086-4943-6

版印次:1-1

開本:16開,456頁

定價:58元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十大救市工具之後,對比2008年金融危機,美聯儲還能做什麼?
    由此可以看出,在2月28日之前美國國內決策層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對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並且不排除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應對預案。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啟了美聯儲救市的大幕,美聯儲在短短20天時間裡祭出十大救市工具,以下就是美聯儲就是此次救市的十大政策工具,並且與2008年金融危機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 蓋特納關於金融危機的親筆反思錄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依舊在肆虐,而總統先生試圖畢其功於一役。銀行體系已經崩潰,更廣泛的實體經濟在以蕭條的速率緊縮。消費者信心跌至歷史低谷,千百萬美國人民瀕臨失業、破產甚至失去家園。儘管都是壞消息,剛剛進駐白宮一周的總統先生看似鎮靜,也理所當然地愜意一會兒。我要告訴他的卻是:禍不單行。首先,我感謝他前一天晚上親自出席我的就任儀式,這是對我表示充分信任的姿態。
  • 蓋特納的「壓力測試」
    而其新書《壓力測試:金融危機的反思》所記錄的便是這位經濟學家在金融危機中所經歷的那段黑暗日子。作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蓋特納幫助美國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度過,從繁榮到蕭條,再到營救復甦。
  • 任壽根:金融危機、貨幣危機與經濟危機辨析
    這裡瑟羅是將衰退與金融危機作為兩個不同經濟現象對待。這種區分是正確的,因為衰退可以是正增長的,而金融危機為經濟增長出現斷崖式下跌。判斷金融危機是否爆發非常重要。如果已經爆發了金融危機,卻未得到確認,則政府救市政策可能會遲緩或力度不對等,該金融危機造成的衝擊就會更巨大。
  • 「聲音」金融危機的警報拉響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主要發達國家均走上放水救市之路,「放開貨幣閘門、降低利率」作為救市標準答案開卷普及,帶動全球市場步入低利率時代。牛市後期,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等人曾明確向公眾表態,「牛市的堅實基礎是對美國的信心和經濟增長」,他們號召大家都來投資美國。在這種市場情緒下,任何人只要批評和警示,都會被扣上「不愛國」和「做空美國」的帽子。問題是,繁榮之下,處處是扭曲。低利率會扭曲企業投資決策。
  • 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出書《壓力測試》 披露白宮曾要求他說假話
    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5月12日報導,美國前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日前在新書《壓力測試:金融危機的反思》中曝光了許多其任內幕後細節,包括白宮曾要求他在接受採訪時撒謊,但他拒絕了。書中還披露了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前的決策內幕。
  • 《大而不倒》:次貸危機的生死時速
    電影講述了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聯合救市的全部過程。在正式開始這篇影評之前,我們先來欣賞電影中一個回味無窮的片段。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首都燈火輝煌,煙花璀璨。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是電影主線的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Hank Paulson)前來出席開幕式,在與中國老朋友合影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 前美國財長蓋特納加盟華平投資集團 任主席、董事總經理
    (「華平」)近日宣布,聘用美國前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蓋特納先生還將成為華平全球經營管理委員會 (EMG) 成員。蓋特納先生將和華平的聯席總裁紀傑(Charles R. Kaye)和約瑟夫·蘭迪(Joseph P. Landy)密切配合,參與華平的整體策略和管理、投資和受資公司管理、組織和出資結構,以及投資者關係等方面的工作。加入華平之前,蓋特納先生任美國財政部第75任財長。
  • 12年前金融危機與現在究竟有何異同?
    拉加德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是法國財長,全程參與了應對危機的決策過程和救市計劃,是歐洲應對金融危機的領袖人物。其言論舉足輕重。無獨有偶,宣布緊急降息50BP的英國央行卡尼也在本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表示,如果全球央行們採取針對性的支持措施,沒有理由認為此次情況會如2008年的情況那樣糟糕。
  • 任壽根:從四方面防範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
    風險經濟學提出「爆破」金融危機理論,指出金融危機突出特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突發性,縱觀歷史上爆發的歷次金融危機,無一不是突然爆發;二是劇烈性,比如股市在短期內出現連續性的暴跌,房價出現連續性的暴跌;三是由偶然事件引發,歷史上爆發的所有金融危機都是由於偶然事件引發,比如2020年3月股災由不可預知的疫情以及石油大戰引發,這兩個事件均為突發性的偶然事件,事先難以預知或不可能預知。
  • 四部金融電影!帶你了解金融危機的全部真相!
    第一部,《大空頭》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取材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 )的同名小說,金融危機後出現的真正暢銷書之一。這部影片在讓華爾街坑蒙拐騙術具有娛樂性方面,在開發金融市場崩潰過程中潛在的黑色幽默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 2008年金融危機:歷史會重演嗎
    【金融其實很簡單】陳志武/文在美國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中,差不多每隔十幾年就有一次不同規模的金融危機,經歷了那麼多次之後,為什麼2008年還會再來呢?過去多年的改革怎麼就不能根除金融危機的種子呢?金融危機有時候就能顛覆一些固有觀念。
  • 警惕,預測08年金融危機的分析師警告,金融海嘯或再次席捲美國!
    近日,曾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美國Real Investment Advice經濟分析師Jesse Colombo近日再次發出警告稱,新冠肺炎疫情並非導致美股大跌的主因,並稱美國經濟泡沫早已存在,隨著泡沫的破裂,美國可能將再次遭遇金融危機。
  • 金融危機逆勢賺15%!他究竟手握怎樣的投資「聖杯」?
    達裡奧拿出一份橋水的內部深度報告,放在蓋特納面前。上面寫著幾個大字「美國即將迎來一場空前的債務危機」。 蓋特納聽完一聲冷汗。他問達裡奧,為什麼堂堂美聯儲沒有這些數據,你是從哪裡獲得如此完整的債務數據的?達裡奧笑著對他說,蓋特納行長,這些都是公開信息,只是我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呈現給你。過去30年,我的橋水一直在研究全球的債務周期。
  • 2018走出輪迴:一個2008金融危機親歷者的10年反思
    那時候,國內的券商研究所甚至沒有幾個能看得懂海外市場的分析師——不像現在的很多經濟學家動不動就拿美國和海外說事。10月份之後,才是全球性風暴的真正來臨。危機迅速從金融向實體經濟蔓延,中國的外貿在第四季度大降,我們終於知道了金融危機不是和我們隔岸無關。總理疾呼:信心比黃金重要。此時,我們終於「診斷、確診」了危機,但已是大病在身。
  • 李迅雷:美歐已在金融危機邊緣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當前歐美已經來到金融危機的邊緣,未來需要關注美國上市公司債務會否發生大規模違約,這可能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李迅雷認為,就業是今年最大的風險。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當前歐美已經來到金融危機的邊緣,未來需要關注美國上市公司債務會否發生大規模違約,這可能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美聯儲在經過兩次緊急降息後,未來可能會繼續降息,甚至將利率下調至負區間。
  • 復盤08年金融危機,當前的市場環境哪些信號和歷史的鏡像遙相呼應
    不過邱吉爾有一句說的好,咱們不要浪費每一場好的危機。以史為鑑,每一次危機都是周期的更迭,財富的再分配。那我作為一名經營者,一直在苦苦摸索如何逆勢上行。終於我在復盤金融危機當中找到了答案。 每一場危機的背後,這個矛盾是五花八門的。但是反映在金融市場上卻是大同小異。平日裡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媒體甚至機構的聲音,並不一定都是真的。
  • 警惕全球滑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本報記者 範思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幾乎所有國家,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遭遇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需求和供給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不斷升溫,股市、債市、匯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等急速下跌,甚至出現流動性危機。」
  • 新一年美國經濟會放棄「美國優先」?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不可能
    每一次金融危機的出現都會讓人們感到非常痛苦,近些年來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愈加頻繁,根據《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一書中的記載,1980年~2010年間總共出現了多達153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其中1945~1970年之間僅有2次,1970~1980年間僅出現9次。
  • 美國財政部回收1823億美元金融危機救助資金
    原標題 [美國財政部回收1823億美元金融危機救助資金]   中新社紐約12月11日電(記者 阮煜琳)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出清其持有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全部剩餘股份,為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最大規模的救助案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