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復仇者聯盟4》正如火如荼的上映,上映5日狂攬12億美元的票房神話,讓觀眾對於漫威「漫改劇」的關注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漫改劇,顧名思義,是根據漫畫改編而成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是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視覺展現方式。
對於全球來說,漫改劇的傳播優勢都是非常明顯的,它有固定的漫畫受眾群體,投資成本較小,回報較高;也是繼承了漫畫的敘事特徵,衍生出來的IP文創作品,所以,漫改劇要比一般的電影更加適宜跨地區的傳播和推廣,這也是全球漫改電影受眾較廣的原因之一。
一,美、日、韓漫改電影的國家形象構築
1,美國漫改劇:以超級英雄為主的全球化象徵符號
對於美漫來說,「超級英雄」系列是美國漫改劇的頭號代名詞, 也是風靡全球的漫畫作品。精湛的高科技元素,雄渾般的意志與體魄,激昂的英雄主義旋律,構成了美國對於「英雄」形象的隱喻。
比如美國隊長手執的紅藍盾牌,超人的紅藍國旗緊身衣,隱含的國旗元素,都強化了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無處不彰顯著美國的大國形象和科技強國的魅力。
對於超級英雄來說,他們能夠成為美國的漫改電影,是和特定的歷史文化都有關聯的。
在二戰初期,在「反法西斯」的主旋律的時代主題引導下,美國的《美國隊長》、《超人》、《鋼鐵俠》等核心英雄應運而生。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民眾生活在戰亂中,人們心中迫切需要這樣俠肝義膽,有著超能力的英雄來拯救當時的社會,慰藉人們的心靈。
超級英雄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和神秘主義,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所以,當時的英雄漫畫是崛起的時代,僅漫威公司就創造出來超過5000多個超級英雄的形象。
面對當時複雜的民族問題,漫畫中也隱含著獨特的法治主題,比如《蝙蝠俠》中罪惡頻發的哥譚市,也是美國現代都市的縮影;比如關押瘋人院的阿卡姆,也是對於社會制度弊端的諷刺;
美國的漫改電影雖然類型單一,但是題材豐富,也能夠幫助觀眾全面地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時代精神,緊扣時代的主題,成為全球風靡的大眾視覺藝術。
2,日本漫改電影:日本性格的重建
在二戰之後,美國漫畫的大量發行和湧入亞洲,意外地帶動了日本的動漫發展,使其在蕭條的文化產業中能夠異軍突起,成為日本的產業支柱。也形成了童年漫畫,青年漫畫和成人漫畫等全年齡段的細分市場,承擔起了文娛科教等社會職能。
在1979年,根據石森章太郎漫畫作品改編的《排球女將》非常形象和符號化的展現了經濟重建期「日本性格」的符號,即通過艱苦奮鬥躋身世界水平的經歷。
這類漫改劇多疑尋求作為主要線索,將民眾的恥辱感和罪惡感拼貼混合,採用象徵性的手法,來緩解民眾的情緒,鼓勵民眾投入到戰後重建的工作中。
在隨後的幾十年,無論是《花樣男子》,還是《深夜食堂》,日本的漫改劇無不將國家形象重新編碼融入其中,努力彰顯著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
3,韓國漫改劇:傳統美德和現代生活的同構
對比美漫和日漫,韓國的漫畫往往迴避政治話題,更加側重於經濟和社會生活。對於韓國漫改作品來說,興起的比較晚,不僅改編於本國的漫畫作品,也常常借鑑相近的日本漫畫。
真正讓韓國漫改劇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根本元素,是因為其將東方的傳統倫理根植到了現代生活中生成符號展示和表達!
比如曾經在我國熱映的《浪漫滿屋》,從一級符號層面來看,採用我們最常見的「灰姑娘」模式敘述,也呈現了貧富生活的階級差別,饒有生活元素和現代氣息,但是從二級符號來看,隱喻的卻是東方式根深蒂固的家庭倫理和價值觀念。
女主角雖然是典型的現代女性,但是她的家庭觀,婚姻觀都遵循著傳統的東方女性模式,既有東方女人的勤儉和善良,也有在追求愛情和幸福道路上對於社會偏見挑戰的現代品德,這也是對於韓國女星深層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的精準把控。
二,國產漫改劇的現狀和機遇
對於我國來說,漫改劇的起步較晚,大約歷經了三個熱潮和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到2010年,以日本和臺灣的改編漫畫為主,比如我們熟悉的《澀女郎》、《風雲》等作品;
第二階段:2015年,內地原創漫畫為主,比如《端腦》、《鎮魂街》,也有來自於日本的漫畫翻拍《深夜食堂》。
第三階段:2018年,網播劇《端腦》、《鎮魂街》的播出,但是因為改編抄襲頻發,內容老套,豆瓣上僅有1.2萬人評分,也讓國產漫改劇倍受詬病。
對於我國來說,漫改劇依然缺乏詮釋時代精神,構建大眾審美,塑造國家形象的優秀作品,從深層原因來說,大約有以下三點:
1,我們漫畫文化的基礎和沉澱較為薄弱
不管是美漫還是日漫,他們的作品都深值於歷史文化和時代特色中,漫畫文本也歷經了反覆的改編和市場的檢驗,千錘百鍊之後,才成就了今天龐大而穩定的漫畫粉絲,比如「漫威粉」,「DC粉」等!
而我們的漫畫現在還處於模仿和探索的階段,無論是角色的塑造還是人物形象的構築,甚至是意識審美都以照搬美日經典漫畫為主。短期內也難以形成像美漫中「鋼鐵俠」和「美國隊長」那樣辨識度極高又有民族特色的時代英雄。
2,對於美日改編的文化經驗不足
對於美日來說,文化產業發達,在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往往將別國的歷史,神話和民間傳說進行二次的加工和隱喻,通過和本國的符號相融合,不僅僅有利於豐富其影視題材,也更加有利於文化的跨界傳播。
而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影視劇產量較大,扎堆上映,但是卻存在著追逐熱點,盲目競爭,輕視原創的「商業病」。比如2017年翻拍自日本的漫改劇《深夜食堂》,因為難以淡化日本都市風貌所營造出來的文化氣質,背負著「生搬硬套」、「情節突兀」等負面評論。再比如《一起來看流星雨》的豆瓣評分也僅僅為4.4分。
漫改劇的成功關鍵,是需要結合本國的國家形態和人文氣質進行編碼和重塑,唯此才能夠深入體現社會風貌和時代精神,展現本土文化特色,獲得觀眾的認可。
目前,我國缺少的是大量優質的原創漫畫和作品,觀眾對於「翻拍」和「山寨」影視劇作的容忍度日益降低,從最近播出的幾部翻拍古裝就能看出端倪。
所以,如果能夠將扶持的重心轉移到鼓勵優質優創漫畫作品,打擊盜版侵權,那麼對於我國的漫改劇現狀也許是一個質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