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劇《遠大前程》已經播出過半,是時候聊一聊這部話題電視劇。
這是在《北京愛情故事》之後,陳思誠時隔多年又一次主導電視劇作品。雖然此次他並未擔任導演,而是選擇身兼總編劇,監製和主演三職,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外界看來,這仍然是一部打著鮮明的陳思誠印記的作品。
與《北愛》相似的是,《遠大前程》也同樣是一部極具地域色彩的戲。陳思誠將視角立足在最出英雄人物,最弄時代浪潮的民國上海灘,認認真真的講述了一個社會底層混不吝小人物在大時代浮沉中波瀾壯闊的一生。
主角是洪三元,按照陳思誠的話說,是一個寫著寫著覺得真好,「不捨得給別人演」的角色。但令人可惜的是,雖然這部劇一直在收視率上穩定在前三(近期躍居為冠軍),口碑也在國產及格線以上,不過並沒有達到預期當中的火熱狀態。
事實上,陳思誠是始終被帶著「有色眼鏡」觀察的一批演員之一。來自各個方面的褒貶之聲不絕於耳且實屬正常,但拋開其他因素的外界輿論不提,這部實打實集結了半個娛樂圈實力派大佬的《遠大前程》真的只值6分,又真的只是陳思誠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傑克蘇金手指男主」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也認為《遠大前程》不應該被這樣淺薄定義。
在當下的國產劇市場環境下,熱門的大抵是當紅流量花生把控的各式偶像劇,或古裝玄幻或現代商戰,被包裝成五花八門的職業下的戀愛戲層出不窮。同時,更為主流的是家庭生活劇,主婦小三你方唱罷我登場,聯結到現實婚姻中,天生自帶話題加成buff。
《遠大前程》選擇的是則是近幾年幾乎不大有人觸碰的民國傳奇題材——涉及當時幫派尺度大,場面恢弘群演多,想要拍出質感不僅需要高投資,更對演員表演和整個製作班底提出挑戰。不僅如此,陳思誠想做的,除了還原當年的上海圖景,還納入了較為誇張的喜劇元素和話劇式的表演,而這些,在電視劇領域其實都並不常見。
在光影的運用上,《遠大前程》無疑是考究的。
作為主角的洪三和齊林剛入上海,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光十色的繁華街景。往來不絕的行人和霓虹燈下的高樓林立渲染出的是與他們格格不入的頹廢和奢靡。看起來熱鬧非凡,不過在當下,對於底層小人物來說,只有仰望和做夢的資格。
但畫風一轉,暗夜落下,冷色調瀰漫的街道無人問津,這是同一場景下大上海的另一面模樣,也是繁華背後屬於主角們的真實上海灘。
鏡頭的切換和色彩的搭配瞬間讓劇有了實在的「電影質感」,也帶出了前半部洪三作為主角的「遠大前程」,即從暗到明,如「打怪通關升級」一般進入他所謂的上流階級。
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在大場景下,令人驚豔的還是精緻還原的民國上海。
(熙熙攘攘的商業中心)
(處於英法租界邊緣的街頭賭坊)
細節是一部劇打開始就能讓觀眾感受到的真誠和用心。當然,讓我對這部劇抱有高評價的,還有劇本身的多線開展下角色的立體鮮活。
《遠大前程》雖然是由洪三元的主角成長穿針引線,但嚴格來講,更像是民國上海灘的浮世繪群像——沈青山帶領的八股黨和永鑫公司旗下的三大老闆是明線上的分庭抗禮制霸爭奪,暗線中還有督軍洋人的參與,江湖豪傑的各為其主,以及元華和我黨代表的碼頭工會。其間角色立場分明,人物生動有趣。
大佬們自然是各有各的強大氣場。
是永遠皮笑肉不笑,一旦發起火來壓迫的人喘不上氣的永鑫公司大當家霍天洪——
是隨時炸毛狀態咆哮怒吼不停歇,主張以勢壓人情緒急躁的二當家張萬霖——
是永遠處變不驚雲淡風輕,即使身處黑色勢力仍然有著底線原則的三當家陸昱晟——
是一身正氣凜然眼裡揉不得沙子功夫了得卻在男女感情上青澀呆萌的教頭沈達——
更是生死無懼組織工人階級聯合起來,面對霸凌穩如山河淡定談判的元華——
女性角色們則自有自己的風華絕代。
身負一身家仇,明豔女兒身卻始終帶著一群人稱呼自己為「一爺」的林依依——
留洋歸來古靈精怪善解人意的溫柔大小姐,進步熱血女學生於夢竹——
出身梨園下嫁大佬成為二奶奶,有虛榮心性但更渴望真愛,會自怨自艾的露伶春——
還有風月之地的大阿姐小阿俏,「人若對了一眼可頂萬年」的瀟灑風流——
哪怕是驚鴻一瞥的小人物,落草為寇的山大王,走街串巷的小報記者,裁縫店的深情老闆都擁有自己的人物弧光,而非草草略過,充當可有可無的背景板。在這個層面上,擔任總編劇的陳思誠是相當成功的。其實換個角度想,能夠請來這麼多實力派的劇本本身就是過硬的一種體現。
更難得的是,《遠大前程》在立意上並未僅僅駐足於男主洪三的上位之路,反倒是截止他與大小姐於夢竹訂婚,即為他在狹隘意義上的「人生巔峰」。洪三前半生的順遂使他「聰明反被聰明誤」,讓自己的真愛林依依葬身山谷,也促成了他飛躍式的人生成長,即不再將正視榮華富貴視為唯一,真正的「遠大前程」應該是投身革命事業,為更多人的幸福奉獻和奮鬥。
好的喜劇是讓人在發笑的過程中不自禁的哭出來,《遠大前程》由喜轉悲,越是前期的天真喧鬧,越是襯託一個個身邊人失去之後的冷落伶仃。
在情感的塑造上,劇本身沒有追求「合家歡」式的圓滿大結局,反而製造了更多衝突和落差,洪三的每段經歷讓他的性格由跳脫轉為沉穩,也讓他從小聰明轉化為大智慧。
從這點來講,就比大多數國產劇多幾分深度。
在很多批評的聲音裡,有一個最極端的是「因為陳思誠,所以棄劇」,可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如果沒有陳思誠,連《遠大前程》這部劇都不會有。
時至今日,我們都很難用一個特定的風格或者標籤去定義作為「創作者」的陳思誠本人,畢竟他每一次帶來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對市場而言,都是「新鮮」的。
《北京愛情故事》的電視劇和電影雖然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但都講述的是關於愛情的本質和真諦。電視劇更傾向於描繪幾對情侶在面對愛情的時候做出的不同的選擇,電影則是用五段小故事串聯起了關於「愛」的一生箴言。
《北愛》電影是哪怕在現在都很少見的非線性敘事的愛情電影,從少年→青年→中年→暮年→老年,雖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五對CP,卻冥冥中交匯在一起,聯結成了人的一生。當年票房突破4億,也創造了史上最快過億華語愛情片的記錄,成績足夠陳思誠驕傲。
《唐人街探案》系列更是創造了一個系列IP,「喜劇+動作」在華語電影中並不少見,但「喜劇+懸疑」就顯得與眾不同了。至今兩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都依然保持在7分的佳作行列,而《唐人街探案2》更是創下了2D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於陳思誠來說,他把自己形容成「匠人或者玩童」,電影則是「自己的一個玩具」。他熱愛創作自由,但更熱愛的是不斷的新鮮的事物,和一重又一重的挑戰。
他能在大家不看好的時候轉行導演拍攝《北愛》,能在47天內超短時間中和美國工會合作拍攝完成《唐人街探案2》,也能籌備5年寫下60萬字的《遠大前程》,無論是審美還是執行力都是一流的。
不管《遠大前程》的成績是否達到預期,但這無疑是他想要嘗試的,更新的創作和思考。在他身上,「有趣到可以激發荷爾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他落下話來,《唐探3》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唐探系列,接著他會選擇其他的領域。
在提到陳思誠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認可他是「有才華」的,但在才華和聰明背後,其實也有他的踏實和懇切。
他愛操心,所以《唐探2》裡的每場戲哪怕布景都親力親為。
他注重真實性,所以《遠大前程》裡你可以看到最多的群演。
無論你怎樣看待陳思誠,他的作品都足值得稱得上一句「誠意之作」,這份誠意固然是他放在作品中的耐心和熱情,同樣也是對於觀眾的認可和尊重。我相信,《遠大前程》的成績會越來越好,陳思誠的大道也會越來越明。
畢竟有初心肯踏實的「匠人」,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