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攝影圈子裡面聽到大家談及「德味」、「毒德大學」、「刀銳奶化」.甚至成為了一種對他人作品讚美的有趣表達。
可見大家對於德國製造的相機別有一番喜好,更具體一點來說應該是大家對徠卡製造的相機多少有著「有朝一日能抱回家」的想法。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徠卡相機或許諭示著最終的追求,不必是一臺十全十美的相機,但它一定能讓你感受純粹攝影的樂趣,和喜歡 Sport Car 的朋友鍾情手動檔一樣。無論從現實角度的售價來說,還是從與眾不同的成像特色來說,徠卡都能承託起「終極追求」的厚望。
經典復古之下,能夠藏著一份與時俱進的心?情懷和實用能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作為徠卡 M 系列的續作之一,徠卡 M10 延續了 M 系列經典復古的外觀元素,質感細膩且結實的金屬材質搭配大面積蒙皮,經典之餘又不失時尚的造型正正符合這個時代下的主流審美觀,因此有無數攝影愛好者鍾情於徠卡。
上手徠卡的第一感覺是相當精緻而且紮實,從金屬的打磨質感和每個小部件的精細雕刻就不難看出,即使這些外觀上的細緻追求並不能為畫質帶來明顯的提升,但正是因為這種極致才展現了「德國製」的工匠精神。
▲ 快門按鍵位置的開機鍵有所精簡,連拍設置被移至主菜單
徠卡 M10 的機身線條非常簡潔,沒有冗餘的修飾。之前頂蓋的 Leica 標識在 M10 上取消了,只剩下熱靴位置能夠看到 LEICA M10 和機身編號。不過徠卡 M10 正面的「可樂標」沒有像 M-P 那樣取消了,因此外觀層面來說徠卡 M10 是一臺「完整」的徠卡。
相比主流的微單相機來說,徠卡 M10 的重量的確不算輕,如果第一次拿徠卡 M10 的話,很難想像小巧的機身其實也有著沉甸甸的感覺,但能讓人感覺到相當紮實。
實際上徠卡 M10 比起徠卡 M Typ 240 而言重量已經降低了 20g,頂蓋的厚度相比徠卡 M Typ 240 少了 4mm,徠卡 M10 是有史以來最纖薄的 M 系列數位相機,尺寸的縮小並沒有明顯影響到握持感,這種改變也是讓人比較滿意的。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徠卡 M10 帶來了更輕薄的機身,電池容量則降至 8.2Wh,使用實時取景的續航大約是 200 張,如果使用旁軸取景會相對省電很多,續航可大幅增至約 500 張。仔細想想其實用旁軸取景才是徠卡的精髓和樂趣所在,500 張左右的續航其實也能滿足,畢竟這不是一臺單反。
機身的底蓋依然採用可拆卸式,這是徠卡 M 系列相機從膠片時代延續過來的特色,更換電池和存儲卡都需要將底蓋拆卸,使用時必須安裝底蓋才能正常使用。
雖然如今看起來這個設計顯得有些累贅,但徠卡表示這樣能獲得更好的防塵防滴濺特性,而且能夠將機身的螺絲隱藏起來,增加觀賞性。
ISO 轉盤是徠卡 M10 新增的設計,金屬質感的旋鈕,紅色醒目的警示圈,做工相當精緻。除了 ISO 100-6400 之外,還有 A(自動)和 M(自定義),A 檔在系統中可以設置上限,M 檔可以設置轉盤上所沒有的指定 ISO,ISO 轉盤的加入意味著調整 ISO 變得更加直接靈活。
這樣一來 M10 在關機狀態下也可以調整曝光的「三要素」快門速度、光圈和 ISO,假如對不同場景下的曝光比較熟悉的話,調整好三個參數之後開機只需要對焦按下快門即可,操作效率非常高,這點在使用 X-Pro 2 的時候其實就能體會到。
但徠卡新增這個 ISO 轉盤的問題就在於它的防誤操作設計,ISO 轉盤需要提起才能轉動,但是「提起」這個動作並不容易通過單個手指完成,因為阻尼比較大,需要兩個手指拉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驗。
在徠卡 Q 上其實可以看到了很多徠卡大膽試新之處,例如加入了 Wi-Fi 功能。這次徠卡 M10 也搭載了 Wi-Fi 傳輸功能,也是 M 系裡首次搭載 Wi-Fi 功能的相機,不過也取消了視頻拍攝功能,相信購買徠卡的用戶也不會太過在意這個可有可無而視頻錄製功能。
▲ 連接相機建立的 Wi-Fi 之後,需要點擊兩次圖標才能使用
手機方面需要安裝 Leica M 這款 App,與徠卡 Q 所用的 Leica Q 並不能通用。連接方式非常簡單,打開相機 WLAN 功能之後,手機連接相機建立的熱點,然後在 Leica M 裡面點擊兩次連接之後,就可以遙控相機以及查看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徠卡 M10 支持將 DNG 和全尺寸 JPG 照片傳輸到 iOS 10.2 系統版本以上的設備,對於畫質有極高要求的用戶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功能。Wi-Fi 傳輸比較穩定,速度也令人滿意,達到了 Canon Connect 那種水準(佳能的 Wi-Fi 傳輸速度是比較快的),如果只是傳輸壓縮尺寸的 JPG,基本達到了 2 秒 / 張的速度。
旁軸取景在徠卡 M 系列的光輝歷史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眼睛負責觀察場景,一個眼睛負責觀察取景器,純粹的攝影樂趣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這個能夠聯動測距的旁軸取景,與富士 X-Pro / 富士 X100 的旁軸取景原理並不相同。
徠卡 M10 的旁軸取景器有了進一步的優化,取景器較之前擴大了 30%,放大倍率增加至 0.73 倍,因為沒有配備屈光度調整,眼睛距離目鏡最佳的距離也增長了 50%,細心照顧到佩戴眼鏡的用戶。旁軸取景器的優化,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取景窗更加寬闊明亮。
在旁軸取景器內,其實徠卡會根據安裝不同焦段的鏡頭,通過推動卡口上的裝置,自動調整取景框線,降低了旁軸取景時對實際畫面的預判難度。位於鏡頭旁邊的撥杆,就是用來切換不同焦段時在旁軸取景器內所看到的取景範圍,包含 28mm、35mm、50mm、75mm、90mm 和 135mm 六種取景框線。
至於測光系統,旁軸取景時是通過位於快門帘上的亮片反射到測光模塊上的光線進行測光,所以將鏡頭拆卸下來之後可以看到傳感器位置與眾不同的「景觀」。實時取景時,由於傳感器一直工作,所以快門帘必須一直打開,測光是通過傳感器來完成的,在系統中可以選擇中央重點測光、多區測光和點測光。
實時取景的情況下,測光是比較準確的,而且模式也有三種不同的選擇;而換到旁軸取景的時候,需要一點時間來摸透它的性格,尤其在光比反差較大的場景,較容易出現曝光不準的情況,不過正常場景下的曝光基本是準確的。
對焦系統除了旁軸取景的黃斑對焦之外,還可以實時取景使用峰值對焦,轉動鏡頭對焦換可以設置自動放大指定的局部,這部分沒有太多改變。
▲ 重新設計的主菜單,界面更加清新
其實徠卡 M10 不僅僅在外觀上進行簡潔化,就連操控上也進一步精簡,屏幕左側的按鍵從此前的 6 個簡化到 3 個按鍵,LV 實時取景、Play 回放、Menu 菜單,加上重新設計之後的主菜單,如果對相機比較熟悉的話,其實很容易就能上手,絲毫也不會覺得減少幾個按鍵之後會帶來不便。
你覺得M10怎麼樣
小編今天就先說到這 您了解M10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