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
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1958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雞鳴晚鐘是玄武十景之一,雞鳴春曉則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也成了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
關於南京雞鳴寺名稱的起源有一說,就是認為是因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清人餘賓碩的《金陵攬古》中,有一條關於「雞鳴寺」的記述,曰:「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遊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非常簡單的記述,沒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詩壇領袖、刑部尚書王士禎《登雞鳴寺》的詩更有影響:「雞鳴山上雞鳴寺,紺宇凌霄鳥路長。古埭尚傳齊武帝,風流空憶竟陵王。」
雞鳴寺內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樓、韋馱殿、志公墓、藏經樓、念佛堂、藥師佛塔、胭脂井、豁蒙樓、景陽樓等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內奉祀三寶佛,外山門、三大士閣、鐘鼓樓、禪房、素菜館等建築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步入山門,左為施食臺(志公臺)。施食臺前為彌勒殿,其上為大雄寶殿和觀音樓,殿內供奉著兩尊由泰國贈送的釋迦牟尼和觀音鎦金銅坐像,並新塑了觀音應身像三十二尊,供奉於殿內。
大雄寶殿之東為憑虛閣遺址,西為塔院。塔院內全部採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藝,青石鋪設地面,藥師佛塔為1990年重新建造,觀音樓左側為豁蒙樓,樓甚軒敞。豁蒙樓東即為景陽樓,樓上有對聯一副云:「雞籠山下,帝子臺城,振起景陽樓故址;玄武湖邊,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這副對聯包含著關於雞籠山、臺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遺蹟的故事。這兩座名樓為供人憑欄遠眺之處,今已分別闢為茶座和素餐館,一面臨窗。
雞鳴寺最出名的景色,便是春季開滿的櫻花,如果去雞鳴寺的時候正好是陰天,一切都都籠罩在一片陰冷的氛圍之中,真是大有「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朦朧意境,古剎給人的感覺就該是這般,一種寂寥的莊嚴與肅穆,斑駁的朱紅色,門環惹銅綠,山門後鏽跡斑斑的香爐,和已變為鮮紅色的爬山虎,總覺得夏天是生命輪迴中最豔麗的綻放,並在預示著下一個勃勃的生機。
雞鳴寺還有一個特別好的事,那就是求姻緣,據載,遠在江寧方山的百姓都會到到雞鳴寺來進香許願,甚至有條河就叫進香河。那麼為什麼雞鳴寺求姻緣這麼靈驗呢?《詩》云: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宜言飲酒,與子偕老。尤其在《新白娘子傳奇》裡白素貞為救許仙決意一步步跪上藥師王塔之後就更靈了。所以說,如果你是單身,那就趕緊來許願吧,萬一真的碰到對的人了呢。
一座雞鳴寺,悠悠古人心:自朱元璋重建寺院,提名雞鳴寺後,雞鳴寺就活在胡適的詩裡,郭沫若的墨寶裡,朱自清的散文裡,張愛玲的命格裡,徐悲鴻的畫裡,對於南京人來說,每年三四月都會漫步在蜿蜒曲直的雞鳴寺路上,一方是燦若雲霞的櫻花,一方是入心敬愛的梵音妙語。雞鳴寺,一座古老的寺院。百年間,雞鳴寺經歷了風風雨雨,摧毀殆盡,又拔地而起;門可羅雀,又香火興旺。而今古色古香的它身處在高樓林立的南京城裡,與都市化的今天似乎格格不入,但雞鳴寺卻依然是人們心目中不可缺失的朝聖地。
在這個大千世界有幸與您相遇,共享一篇文章;共同喜歡一片風景。如果您也喜歡此篇文章,不如我們做個老友,關注我!我們一起領略這世間萬水千山的美景。感恩生活,感謝遇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