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訂閱請點擊上面藍色「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產業推進聯盟」↑
添加公眾帳號:chinawearable 關注我們
兩三年前,智能手環還鮮為人知,而現在打開京東商城,搜索「智能手環」,你會發現超過50個品牌的1500多款產品。雖然外形相似,功能大同小異,但是價格卻橫跨29元到1999元,這其中到底有什麼不同?手環成本究竟是多少?今天就來為大家揭曉這個秘密。
嚴格意義上來說,智能手環應該算是個舶來品,因為美帝人民愛好健身,再加上微型處理器和傳感器的發展,智能手環也就應運而生。既然是個洋玩意兒,想來還是高大上的,價格自然也就不會低,看看這些來自美帝的洋貨吧:Nike+ Fuelband售價1080元,Fitbit Flex售價898元,Jawbone Up 24售價1458元……
手環江湖的亂戰
原本江湖中是沒有手環的,但是自從神秘門派谷歌出了一個智能眼鏡之後,同為穿戴家族的智能手環也就順其自然的出現了,對於智能眼鏡高達上萬的出場費,智能手環千元左右的價格顯得非常有競爭力,再加上逼格虛高的計步和睡眠監測等功能,於是就有了很多嘗鮮的高手。
中國有個流弊的武技叫高仿流,專門對美帝的產品進行模仿,由於空間維度的不同導致信息傳遞不順暢,所以這個流派迄今為止無往不利。
由於高仿流的武技空有其形而無其神,所以價格也就只有美帝產品的一半左右。直到最近高仿流出現了一個怪才小米,手持價格短刃,神出鬼沒,攪得手環江湖一陣腥風血雨。
到底智能手環成本幾何?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花費幾百上千的成本去體驗一個全新的消費電子產品,確實門檻有點高,所謂大眾消費品,必須是一個大眾能夠接受的價格,尤其是在起步的普及階段。但是早期的智能手環市場由於需求量較小,消費者也還處在被教育階段,所以智能手環的市場價格有一大部分是嘗鮮成本,隨著消費者的認知度越來越高,這個價格也逐漸成為阻礙用戶獲得產品的門檻。
需求是產品的根本的驅動力,有了這個需求,必然就會出現犧牲短期利益或者硬體收益的廠商,比如素有「行業攪局者」稱號的小米公司。在國內智能手環動輒三五百元,進口手環一兩千元的市場環境下,小米手環79元的售價著實讓所有廠商和消費者「驚呆了」。於是各種爭議聲此起彼伏,但是最終的根本還是在於79元的價格上,相比國內主流智能手環的平均價格,79元絕對算是個「跳樓價」。
那麼到底智能手環成本是多少呢?我們今天以小米手環為例,主要來分析一下硬體材料成本。從產品層面來說,智能手環本身工藝並不複雜,而且不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除了包裝外,小米手環整體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錶帶,一個是機身,我們逐個來分析。
小米手環的錶帶由塑膠帶和錶帶扣組成。錶帶採用道康寧公司的矽基熱塑性硫化膠(TPSiV)材質,市場價格為90000元/噸(不含稅),錶帶扣為鋁合金材質。機身主體由內部的PCB主板(印刷電路板)和外部的鋁合金塊以及聚碳酸酯的主體外殼組成。
先說PCB主板,拆開小米手環後,能夠看到主板上有處理器,三軸陀螺儀感應器,微存儲晶片,電源晶片,震動器、LED燈、電池和其他元器件。小米手環採用的是Dialog A14580超低功耗傳感器,市場價格大概在12.5元左右; 三軸陀螺儀感應器目前市場價格在6.5元左右;電源晶片(充電,DC/DC 等)2.5 元左右;可充電的紐扣電池2.5元左右;其他元器件(包括震動器等)6元左右;鋁合金外殼、錶帶扣加上腕帶5元左右;最後加上包裝和外圍4.5元左右,小米手環的整體材料成本為39.5元,需要說明一下的是,39.5這個價格是不含稅的價格,加上17%的增值稅的話,成本應該是:39.5*1.17=46.215元。
應該理性看待價格問題
我們所看到的商品基本上都是由企業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所以除了看的見的物料成本之外,還有包括研發、渠道、人力等其他成本,作為消費者應該理性的去看待一個產品,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便宜。作為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的企業來說,追求更高的利潤是其根源上的需求,以小米公司為例,小米手環79元的售價應該是正好覆蓋成本。而接近成本價的市場行為也和小米公司對手環產品的定位有關,網友們可以根據這個小米手環的成本去對市場上的手環產品做個比較,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說明:本文內小米手環部分物料的價格來自上遊供應商,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