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上星期六(9月5日),西湖邊為遊客市民義務服務的湖濱微笑亭,一對80歲左右的老人專程從臨平坐地鐵趕來,笑呵呵地從買菜的小推車裡搬出一個蛇皮袋,裡面是30把雨傘。兩位老人說,杭州是旅遊城市,來旅遊的人玩的時候難免會碰到下雨,這些雨傘可以給那些需要的遊客。兩位老人捐完傘就回去了,沒有留下姓名和聯繫方式。志願者們委託快報幫忙尋找這兩位老人,要在愛心簿上登記上他們的名字,再對他們說聲謝謝。
昨天,一位吳女士打進熱線說,這對老夫妻和她住在臨平同一個小區,經常見到,但不知道具體住在哪一幢哪個單元。
昨天傍晚,我來到臨平毓秀家園。很多居民吃完晚飯,帶著孩子在小區廣場玩耍。我拿著照片問了好幾個人,都說經常看到這對老夫妻,住在×幢×單元1樓。我找過去,敲了很長時間,都沒人應。聽一位大媽說,老兩口這個點應該出去散步了。
昨晚8點半,我出去吃了口飯再次回到小區,遠遠就聽到屋子裡放著歌曲,是毛阿敏唱的《歷史的天空》。
敲門,老夫妻都在,正坐在椅子上扇著扇子休息。
大伯應玉奎,85歲,大媽朱美球,75歲,都是麗水縉雲縣人。
他們結婚已57年,有4個女兒,最大的53歲,最小的45歲。小女兒在杭州讀書工作結婚買房,他們也跟著來到杭州。
這30把傘是怎麼來的?
大伯說,大女兒在麗水老家是做雨傘生意的,今年因為疫情,生意不好,雨傘積壓蠻多,大女兒拿了幾十把到杭州來,一直放在家裡。
前陣子,二女兒來家裡,說父母應該把家裡沒用的東西清一清,像這些雨傘,放的時間長了都舊了,賣也賣不出去,該扔就扔吧。可老兩口節省了一輩子,捨不得扔啊,說這些傘看著舊,都還沒用過,不如送給別人。大伯之前看新聞知道,西湖邊有微笑亭,專門有人把收來的舊傘修好,下雨天送人。老兩口一商量,上星期六上午,花了一個多小時,用買菜的小輪車拉著30把傘,坐地鐵1號線到龍翔橋站,去西湖邊給微笑亭送傘。他們對接收這些傘的志願者們說,杭州是個旅遊城市,來旅遊的人玩的時候難免會碰到下雨,這些雨傘可以送給那些需要的遊客。
「多麼樸實的老人,多麼樸實的行為,多麼樸實的語言。就是他們這些樸實無華的普通市民,激勵著我們在志願服務的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志願者馬翔當天打進快報85100000熱線時激動地說。
應大伯和朱大媽這30把傘,接下來會和其他的愛心傘一樣,在下雨天免費贈送給西湖邊的中外遊客。
2014年,杭州環保志願者總隊開展了「一把傘一座城」活動,口號是「不讓廢傘流入垃圾桶」。6年來,他們收到的廢傘有30000多把,志願者們已經修復了4000多把,分別送到西湖邊的6個微笑亭,還有社區、學校和沿街商鋪的「愛心借傘驛站」,下雨天免費送給沒帶傘的人們。
現在,不斷收來的廢舊雨傘在志願者總隊辦公室已經堆得像座小山,都在等著志願者們拆開和修理。
昨天,熱心志願者們在拆解維修舊傘。
昨晚,孫毅副總隊長花三個小時一口氣拆了120把廢傘,挑出比較好的修復,修不好的把傘布留下,洗乾淨後再做成購物袋和圍裙等等。
孫毅說,最近浦江36位環保志願者,自帶工具,專門趕到杭州幫助拆傘維修,非常感謝他們。
「今天早上,刀矛巷小學20多名小學生和家長也來到總隊,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拆廢傘二百來把,並把拆下來的傘布清洗乾淨,也非常感謝他們!」
「現在堆在我們總隊的廢舊雨傘還有很多,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把『一把傘一座城』活動堅持做下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