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021-02-19 聆聽最美好聲音

武警男聲合唱《但願人長久》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演唱:鄧麗君  王珮瑜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歡迎大家來到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學文化課堂,我是康震。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一首名篇《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啊,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可以這樣講,寫中秋的文學作品很多,特別在古代,在中秋節這一天用詩詞來表達情懷的作品更多。但是這一首是最著名的,而且我相信在整個華人的世界裡,在中秋節裡背誦這首詞也是背誦最多的。這首詞當中的水調歌頭呢是詞牌的名字,丙辰是哪一年的?宋神宗熙寧9年,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軾40歲,在山東的密州做知州,也是他在密州的最後一年的任期。嚴格來講這首詞啊,是分了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剛才我念的這段小序,接下來就是這個詞的正文的部分。在小序裡面說了個什麼情況呢?說1076年這一年的中秋,歡飲達旦,喝酒從晚上一直喝到天亮,大醉喝高了,我們喝高了就睡著了,蘇軾喝高了就寫了這首千古名篇。所以喝酒和喝酒不一樣,人和人更不一樣。這個蘇軾曾經跟朋友寫信說,他喝醉了之後寫文章寫字,感覺這個酒氣從10個指頭上冒出來,傾瀉到這個紙上,下筆成文,不眠不休,源源不斷。實際上是誇自己有才氣。那麼他寫這首詞的核心是兼懷子由,他想念他的弟弟,這得虧他在這個小序裡面說明是兼懷子由,不然這麼深情,這麼難忘,這麼牽腸掛肚,我們還以為他想念的是心中的那個人。但這樣一來也更引起了我們的一個好奇,因為我們寫兄弟之情啊,一般不這麼纏綿,他想念弟弟何至於此呢?這說起來啊,就是因為蘇軾和蘇轍確實是手足情深。他們兄弟兩個應該說在出來考科舉做官之前,我們一般用雙宿雙飛來形容兩口子,但他們兄弟倆要用這4個字也是一點都不為錯的。無論是在四川眉山,還是後來進京趕考,都在一處讀書,一處學習,一處趕考,而且考中的情形也非常的相近。在寫這首詞之前的19年前,兄弟兩個人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同科考中的進士,過了幾年之後,兄弟兩個又一起參加更加難考的制科考試,也一同考中。以至於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考完試之後回到後宮說,今天呀我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他的意思是我在世的時候啊,因為這兩個孩子年齡太小,我是用不著他們當宰相,但是後世可以用它們為宰相之才。這話起碼說對了一半,因為後來蘇轍在宋哲宗時期就做了副宰相。可見這兄弟兩個人讀書的經歷,考試的經歷都非常的相近。那麼考中進士考完制科之後,兩個人就走上了仕途,當時蘇軾去鳳翔做官,而蘇轍呢,因為種種原因就留在了當時的首都東京汴梁侍奉他的父親,當時他們的父親蘇洵在京城為官。蘇轍也被任命為官員,但他沒有去赴任,專門留在了京城侍奉他的父親。那麼當時兄弟兩個就有一次分別,蘇軾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麼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說人生在世有很多不可知的地方,人生在世不可測。其實就是因為兄弟兩個分別,引發了他「人世叵測」的這樣一種感慨。後來說是去杭州做通判,也是先到了陳州(今河南淮陽縣,現有蘇轍讀書臺遺址),因為當時蘇轍在陳州做官。他在弟弟家裡住了好幾十天才到杭州去赴任,如果不是兄弟情深不至於此。那麼這次呢?蘇軾在山東密州做知州,他弟弟蘇轍在齊州做官。齊州是哪呢?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按說都在山東的地面做官,兩個人怎麼著也應該見過。那不行,按朝廷的規定,除非朝廷允許,否則官員和官員互相之間不能私下的拜訪,不能私下裡自由走動。所以這一次分別整整就是5年沒有見面。可以想像得到這樣兩個感情非常深致的兄弟,有5年的時間沒有見面啊,再加上蘇軾當時在密州啊,有很多的不愉快。我們知道這一時期正是王安石實行變法的時期,而蘇軾和蘇轍兄弟對王安石的變法有諸多的不同意見,說白了,蘇軾和蘇轍之所以跑到地方上來做官,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為主持新法的官員與他們政見不同。所以他們不得不到地方來做官,而密州這個地方,哪能比得上杭州啊,哪能比得上東京汴梁啊,環境比較差,當地的災害也比較多,蘇軾在密州做官可以說做得比較累,但是正是因為做的比較累,遭遇了一些波折坎坷,反而使他寫出了很多好的作品。譬如我們知道很著名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就是在密州所作,包括「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在密州所作,而這一首詞也是在密州所作。可見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越是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可能在文學上反而能激發出這樣一種才情,正所謂歐陽修說的「詩窮而後工」、那麼在這樣一個中秋的夜晚,團圓的夜晚,尤其引發蘇軾的這樣一種思念兄弟的特別的情感,他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般人們認為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點化而來,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可見我前面說過的古人寫的名篇佳句,很多也是從前人的名句中點化出來的。蘇軾這樣問,問的並不是個天文學的名詞,而是一個人生之問,實際上借著這樣的設問,是為了說出他心中的心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月亮什麼時候有的?我不知道。天上的宮闕現在是不是中秋?我也不知道。我只想乘風歸去我不想再呆在這兒,為什麼呢?人間煩惱多呀。而且我呆在這人間,弟弟也見不著,親人也見不著是吧,現實的境況又使我有諸多的不愉快,所以我不如乘風歸去。可正要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高處也有高處的難處啊,就像王熙鳳說的「家大有大的難處」。你以為到了天上就沒有煩惱嗎?天上有天上的煩惱,嫦娥還有煩惱呢,對不對?所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最後給自己弄個臺階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暫時伴著月光跳一支舞吧,一時之間恍恍惚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人間,還是在天上?天上人間一時分不清楚,為什麼呢?畢竟喝了酒,而且是大醉。所以。借著一股酒勁,在這兒故意說了一些迷迷恍恍的話,是為了給底下帶出意思來。說是大醉,心裡頭非常明白,一點兒都沒醉,寫的是心中的煩惱。既是見不到兄弟的煩惱,也是因為我剛才所說的,在朝廷上下發生著諸多的千絲萬縷的事件所引起的作者的不快。既然不去高處,還得留在人間,怎麼才能回到人間呢?作者用了一種非常高妙的手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要說剛才是掛在半截,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來的話,現在的辦法就是順著月光來到了人間。月光幹什麼呢?「轉珠閣」這月光照著紅色的閣樓,又找到了綺窗,然後照在了他自己身上,他是什麼呢?晚上睡不著覺的那個人。——「照無眠」。這月光告訴我們什麼呢?這月光告訴我們「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別再埋怨了,這是勸誰呢?勸自己呢,你注意蘇軾這人啊,他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到這個眼前的美景,然後那道士問說,這麼好的景致有什麼用呢?像周郎也不在了,曹操也不在了,那麼偉大的英雄都隨波逐流了,我們這些人像小蝦米似的,這不是很悲傷嗎?蘇軾就告訴他說你別這麼想問題,你得放長眼光,只要當下擁有的就是你永恆擁有的。他勸的是誰啊?勸的是那道士。那是在給別人做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這首水調歌頭裡,他給誰做思想政治工作?給自己呀是不是?他自己很煩惱,然後他告訴自己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可能永遠都這麼圓,你不要在中秋節看到月亮圓就追求他永遠都這麼圓。所以它引出來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兒古難全。」天下之事沒有十全十美的,殘缺本身就是美。如果都全了,人生都沒有答案了,那有意義嗎?或者說人生全都是標準答案,那還有追求嗎?所以蘇軾在這一方面抒發的是一種情感上的牽掛,更重要的是,他在解答自己人生當中的一種困擾。這是蘇軾詩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都是在勸自己,在開解自己。正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而且自己想明白了,這事從古到今,就不能完全。所以我們應該把希望寄托在月光的身上。換句話說,只有月光是永恆的。如果我們把情感寄托在月光的身上,我們的情感就是永恆的。人生很難相聚,但如果共仰一輪明月,我們就仿佛在一處相聚。我覺得蘇軾的這樣一種哲思,這樣一種情感的期待,之所以我們大家有著高度的認同,就是因為這個世間有太多的悲歡離合,也有太多的陰晴圓缺。但是都讓蘇軾用一個辦法解決了,什麼辦法呢?——「千裡共嬋娟」。這就是為什麼每到過中秋的時候,大家都要共仰一輪明月。明月成為了聚合我們和家人的情感的象徵。月光也成為了聚合中華民族各族兒女之間的一個象徵。古代的詩人藉助月光表達自己情懷的詩有很多,譬如王維的詩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比如宋代的詞人晏殊說「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等等。但是藉助月光表達友情,表達千裡情牽,表達相聚,表達對於不能相聚卻渴望能夠聚首,同時又把這種情感能上升到全民族都能夠認同的高度,我想可能只有蘇軾的這首詞最為典型。所以我覺得這是蘇軾對中秋題材的一個重大的貢獻。也是蘇軾,對於月亮對於明月象徵著千裡情牽千裡相聚的這個主題的一次提升。所以我們說傑出的詩人總是會在文學史上有不同尋常的表現,中秋題材的文學作品年年可能都會有,但只有到了宋神宗熙寧9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這個題材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也開闢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經典詠流傳:王冕《墨梅》|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經典詠流傳:王之渙《登鸛雀樓》 | 回望千年,看他獨立鸛雀樓上

經典詠流傳:一代大師,《梁祝》聲中化蝶而去

經典詠流傳:《三字經》全文朗讀+注音+注釋

經典詠流傳:曹雪芹《枉凝眉》

經典詠流傳:《聲律啟蒙》(朗誦視頻+全文完整版)

經典詠流傳:蘇軾《定風波》

經典詠流傳: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經典詠流傳:余光中《鄉愁四韻》

經典詠流傳:李白《將進酒》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經典詠流傳: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經典詠流傳:劉楨《贈從弟》(其二)

經典詠流傳:《木蘭辭》

經典詠流傳:駱賓王《詠鵝》

經典詠流傳:孟郊《遊子吟》

經典詠流傳:敕勒歌

經典詠流傳:孟浩然《春曉》

經典詠流傳:楊炯《從軍行》

經典詠流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經典詠流傳:李白《月下獨酌》

經典詠流傳:屈原《離騷》

經典詠流傳:王維《山居秋暝》

經典詠流傳:張九齡《望月懷遠》

經典詠流傳:劉禹錫《陋室銘》

經典詠流傳:王之渙《涼州詞》

經典詠流傳: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經典詠流傳: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經典詠流傳: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最美的元宵詞

經典詠流傳:納蘭容若《長相思·山一程》

經典詠流傳:李白《靜夜思》

經典詠流傳:《行香子·樹繞村莊》秦觀

經典詠流傳: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經典詠流傳:白居易《長恨歌》

經典詠流傳:王維《使至塞上》| 詩佛的豪情

經典詠流傳: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

經典詠流傳:釋紹曇《頌古五十五首·其一》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相關焦點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為什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中國優秀詩詞之中排首位
    01覺成觀點中國最優秀的詩詞之一,是北宋時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曾在《人民日報》評選40首最受喜愛的詩詞活動中,排在首位。02原文賞析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自序」與「他序」兩種。自序,是作者自己所寫;他序,是別人所寫。這首詞的序,屬於自序。詩人在序裡說他在丙辰年中秋節的夜晚喝了個大醉,此時明月當空,於是趁著酒勁寫起詞來,同時寄託他對其弟蘇轍的思念。2.講講這首詞上闋(上片)的含義。「水調歌頭」四個字只是一個詞牌名,與這首詞的內容無關。至於「明月幾時有」這個題目也不是詩人確定的,而是後人加的。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何這麼有魅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皆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句。其中唯以蘇東坡此首《水調歌頭》為最。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中秋佳節至,今貼此文,願與諸君於中秋月明之夜,舉杯共賞,兼懷東坡。
  • 宋詞三百首丨7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康震解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品讀蘇軾的《水調歌頭
  • 經典詠流傳:蘇軾《定風波》
    這首詞有題記,蘇軾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自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是說蘇軾和朋友一起在沙湖道中,突然空中有朵雨做的去,促不及防沒有帶雨具,他人都是狼狽躲雨,唯東坡居士吟嘯徐行,所以,他自己說,不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前行,獨杖和芒靯輕輕捷便利,猶勝過馬兒,怕什麼呢?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一生了。
  • 王菲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丙辰中秋
  • 書法秀:經典宋詞之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詩詞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朗讀者:張其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箏演奏家蘇儀桐箏樂重奏公益課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儀桐老師箏樂重奏公益課 月到雙節分外明,節日喜氣伴你行。海上明月共潮生,國音公益邀你聽。2020年9月30,青年古箏演奏家蘇儀桐將舉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箏樂重奏公益課。中秋月團圓,我們用音樂邀請大家共享團圓、美好的時刻。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
  • 經典詠流傳:王安石《梅花》
    >經典詠流傳:曹雪芹《枉凝眉》經典詠流傳:《聲律啟蒙》(朗誦視頻+全文完整版)經典詠流傳:蘇軾《定風波》經典詠流傳: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經典詠流傳:余光中>經典詠流傳:《木蘭辭》經典詠流傳:駱賓王《詠鵝》經典詠流傳:孟郊《遊子吟》經典詠流傳:敕勒歌經典詠流傳:孟浩然《春曉》經典詠流傳
  • 蘇軾+王菲=明月幾時有
    > 宋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朗誦藝術家詹澤: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朗誦/詹 澤 作者/蘇 軾 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試講稿
    前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一天一首古詩詞 I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聽故事 學唐詩NO.3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水調歌頭原文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次一提到這幾個字,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哼唱起來,其實這句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水調歌頭》是作者中秋時所作,表達了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下面是小編這裡的這首詞的原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