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36.79%,2.41億,6天累計18.34億;
#中國機長#36.97%, 2.37億,6天累計15.55億;
#攀登者#17.27%,7001萬,6天累計6.87億;
#雪人奇緣#4.34%,1139萬,5天累計7111萬;
#哪吒之魔童降世#1.41%,372萬,72天累計49.62億;
#羅小黑戰記#0.46%,106萬,29天累計3.10億;
#親密旅行#0.23%,26萬,3天累計227萬;
#瘋狂鬥牛場#0.74%,17萬,3天累計65萬;
#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0.2%,16萬,4天累計740萬;
昨日精確票房:
10月4日( 周五)大盤 6.05億#我和我的祖國#34.9%,2.56億,5天累計15.93億;
#中國機長#33%, 2.51億,5天累計13.18億;
#攀登者#16.8%,7640萬,5天累計6.17億;
#雪人奇緣#4%,1132萬,4天累計5972萬;
#哪吒之魔童降世#1.2%,345萬,71天累計49.59億;
#羅小黑戰記#0.4%,100萬,28天累計3.09億;
#瘋狂夢幻城#<0.1%,37萬,14天累計325萬;
#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0.1%,31萬,22天累計2.3億;
#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0.2%,18萬,3天累計724萬;
#決勝時刻#0.1%,14萬,15天累計1.03億;
#瘋狂鬥牛場#0.3%,12萬,2天累計48萬;
2019年10月05日全國電影總排片截止晚上20:00點約(338051)場,較今日減少(18962)場。
排片最高的電影分別是:
中國機長(120487場),我和我的祖國(119919場),攀登者(56282場),雪人奇緣(14158場),哪吒之魔童降世(4598場),瘋狂鬥牛場(2404場),大話西遊之成長的煩惱(1776場),羅小黑戰記(1506場),親密旅行(765場),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653場)。
放映場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上海(13517場),深圳(10142場),北京(9935場),重慶(9914場),廣州(9119場),成都(8967場),杭州(7636場),蘇州(6240場),武漢(5623場),南京(5062場)
來源|網娛觀察 作者 / 蘇蘇
「現實」開路,5歲的網絡電影正迎來新的生命力。
《大地震》用「三板斧」獲得人民日報新媒體對於「網絡大電影」的官方認證,在多個社交平臺累計獲得兩億次的傳播與討論;《毛驢上樹》5天票房破600萬收回成本,並和《我的爺爺叫建國》雙雙入選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扶持項目。
遙想一年半以前,這種內容形態還因「佳作欠奉」,成為官媒點名批評的對象,伴隨其5年的發展歷程,網絡大電影從追求短期內容極速變現的商業模式,到如今用現實主義的題材創新和文化內涵,承載價值表達,記錄時代發展與人民心聲。
5年間,網絡電影成為中國電影越發重要的市場增量,也被記錄著從初生到成熟的題材變遷史。
野蠻生長1.0時代:為娛樂而生
網絡電影自誕生之初,就為滿足觀眾的強娛樂需求而存在。
2013年前後,隨著國內視頻網站的發展,大量8—15分鐘時長的微電影以短視頻的形式出現。體量小,議價能力弱,商業價值偏低。時間到了2014年,有愛奇藝依託的「網絡大電影」作為比微電影體量更大、篇幅更長的形式呈現在網友面前,可以看作是微電影產業的延伸以及流量變現議價權的升級。
事實上,初期的網絡大電影製作團隊,很多來自以前微電影,廣告片,UGC/PGC製作人員,專注做微電影的融資發行平臺網站淘夢,也逐漸轉型成網絡大電影的宣發公司。
另一方面,網絡大電影區別於微電影的核心——「用付費點播模式進行分帳」。正是這種直面C端商業模式的確立,決定了網絡電影低成本、周期短、觀眾至上、市場導向的強娛樂、強消費的「迎合」屬性。
初生市場蠻荒。主打小投資、差異化需求,側重對別樣、稀缺內容的滿足,題材定位「新、奇、怪」,比如殭屍、鬼怪、穿越等。那時,網絡電影作為一種流量變現的工具,故事與題材無疑是驅動付費和帶動流量的關鍵。
2015年4月,一部講述現代道士陰十三除鬼降殭屍的《道士出山》(原名《茅山怪談》,借《道士下山》熱度而更名)用28萬成本撬動千萬收益,聚焦鬼怪,殭屍,吸血鬼,穿越等偏門題材。其劇本完成時間不足一周,籌備10天,拍攝9天,後期製作20天左右,造富神話誕生,網生領域沸騰。
隨後6月《道士出山2伏魔軍團》,11月《道士出山3外星古墓(上)》,12月《道士出山3外星古墓(下)》相繼上線,一年之內,系列三部四集在全網收穫了超2000萬耀眼的商業成績。
自此,網絡大電影找到流量和現金的快速接口,「黃金六分鐘」也讓後來者以小成本+「蹭IP」為製作要義。成本低、周期短、回流快等特徵,決定了這個時期入局的門檻和代價都極低。追隨《道士出山》系列的腳步,此後市場作品多參考90年代的香港電影熱門題材,「借光」當時市場流行的劇情模式和熱點話題;重感官刺激,以恐怖、暴力與色情博噱頭,抓眼球。
而2015年10月由華誼兄弟、本山傳媒、七娛樂共同投資的《山炮進城》上線,趙本山弟子們悉數出演,作品在喜感方面有質的飛躍,加上《二龍湖浩哥》系列,東北喜劇也成為網大蠻荒生長1.0階段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那時,觀看網絡電影的用戶主要男性為主,所以傳統網絡電影的類型範疇以古裝玄幻、東北喜劇、民俗怪談恐怖片、香港老片新拍、當代軍警等題材類型為主,大幅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具體看來,市場題材空白、院線稀缺品種(殭屍、鬼神、賭片、同志),院線輕工業題材喜劇(東北喜劇)和青春類題材(《校園風騷史·舞動青春》《海天盛宴·韋口》《什麼叫做愛》系列,《整容前規則》)在網絡電影上都有良好表現。
數據顯示,在2015年上線的700部網絡大電影中,含有道士、殭屍、伏魔元素的大約200多部,並且有著《道士降魔》《道姑下山》等高度相似的角色、劇情以及片名,平均幾萬數十萬成本之下,35部作品分帳收入超過100萬。
「精品化」萌芽:
IP類型化,題材複合多樣
「2013年找不到投資,2014年到處找投資,2015、2016年投資到處找我。」這是一位網絡電影從業者的真實心態。
經歷1.0時代的蠻荒生長,網絡電影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同時,乘著付費習慣養成的東風,2015年底,以愛奇藝為首的視頻網站付費用戶迅速增加,為網絡大電影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無論投資成本和盈利率,都充滿了高度想像。
伴隨敏銳的資本入場,行業信心加倍。淘夢、新片場、奇樹有魚、映美等幾大傳統頭部紛紛拿到投資,中腰部公司也完成了資本與資產的原始積累,入場者格局初定,市場進入快速飛躍期。網絡電影的成片數量和分帳票房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天花板不斷被推高——在全網2500部數量之下,愛奇藝2016年對外分帳超百萬的網絡大電影有122部,23部分帳金額超過500萬。2017年的分帳冠軍則超過了2500萬,2018年直超5000萬。
此前,由於在題材和內容上的監管不嚴格,也使得網絡電影享受了很多短周期、小成本的「捷徑」紅利。2016年中,愛奇藝楊向華提出網絡電影「精品化」策略,單片成本不斷攀升,之後,100萬、300萬、800萬,上千萬投資漸成常態。
「精品化」的另一表現在於,用「大IP思路做網絡大電影」。2016年開始,諸多經典武俠、四大名著、知名歷史人物、事件等傳統影視IP被引入網絡電影行業。同時,項氏兄弟、眾樂樂影視等經多次作品打磨的人才力量和團隊以更為熟稔的姿態比拼,拼團隊、拼產品的作品意識逐漸深入。
隨著製作成本的提高和製作周期的延長,從《西遊記》《狄仁傑》到《黃飛鴻》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等一大批公版IP,成為了很多網大故事的改編來源。《齊天大聖·萬妖之城》以精彩的動作特效和創新性改編的故事結局,破4000萬分帳,收益甚佳。據統計,2018年,有21部網絡電影對《西遊記》中的重要人物或經典故事情節進行了改編。
這當然又造成網絡電影新一輪的單一類型化,題材同質化,也存在一定的對經典作品的惡搞調侃現象,另一方面,這些源自經典IP的改編作品,也大概率成為市場上票房營收的穩定力量。
大投入大製作背後,政策監管趨嚴,各大視頻網站建立起完善的審查機制,傳統擦邊球內容成重點監管對象。2016年11月,《超能太監之黃金右手》《大風水師》《催乳大師》《消滅大學生》《絕色之戰》《夜色驚魂》《麻辣俏護士》等60多部網絡大電影因涉嫌低俗、暴力、色情、髒話等內容被下架。在資本和視頻網站的雙重助力下,網絡電影的製作門檻大幅提升。
2018年,在創作人員自我素質升級,看準題材空缺的檔口,需要大特效加持,注重氛圍營造的怪獸片《大蛇》應聲出現,一舉成為年度分帳冠軍。客觀看來,影片對用戶心理和情緒的把握非常精準,整體的製作水準工藝並沒有達到相應高度,「破土而出」實則緣於風口上的題材創新紅利,《大蛇》也引領了2019年的怪獸片風潮。
總的來說,從2016年開始,網絡大電影的題材呈現多樣化趨勢,喜劇、動作、驚悚、愛情、懸疑、玄幻、魔幻仍是消費主流,只不過類型更複合,比如,懸疑類型以推理為核心,又融入刑偵、科幻、驚悚等多種元素。而動作類網絡電影往往與軍旅,武俠元素結合。災難類型的生物怪獸片又常常雜糅懸疑、探險、動作等元素,多樣滿足用戶口味。
內容的變革總是漸進,預計在一段時間之內,市場還會扎堆出現同質化題材,這些傳統題材也仍舊是中堅力量。
2.0時代縮影:現實表達,記錄時代
並非所有都「半路出家」,網絡電影中也有一批專業出身,技術過關,懂電影語言,又有片場實踐經驗,對「電影」二字充滿原始感情的創作者。而網絡電影作為一種內容形態,創作者也有自我價值表達的自覺。
同時,在傳統題材構築的穩定營收之上,觀眾品味提升,愛奇藝等三大平臺本身的流量紅利上升的勢頭在往平緩的階段走,市場拐點悄然而至。一些傳統的影視巨頭開始參與市場風向,他們把作品的社會效應和價值表達放在經濟效益之前,相信市場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2016年的《監禁風暴》是導演餘慶創作的,改編自「性侵案」真實事件的社會現實題材作品,口碑表現突出。2017年的《哀樂女子天團》是慈文傳媒與愛奇藝聯合出品的口碑網絡電影,講述幾個唱搖滾的年輕女孩在給死者唱歌的殯葬從業經驗中,回歸自我,找到人生方向,實現人生價值的勵志故事。影片用小清新和小幽默「化解」人生悲痛,題材切入角度新穎,豆瓣最高時達到7.3分,也是網絡電影第一次獲得知名電影大號的盛讚推薦。
也不乏其它風格創新與題材試水的小眾文藝片。例如《我兒子去了外星球》《睡沙發的人》《出走人生電臺》等文藝題材的深度探索,它們對於生活有著細緻入微的體察和表現。以及《最後的日出》《孤島終結》《海帶》等科幻題材的領先試水,這些科幻類型網絡電影有著深刻的社會思考和樸實的人文關照,屬於商業性、娛樂市場中清流般的存在。
5年間,作為網際網路+電影高速發展的新業態,網絡電影也由野蠻生長的1.0時代進階到精品化、有表達的2.0時代。
而今年2月份重點網絡影視新規實施以來,監管政策的風險不確定性增大,古裝大幅縮水。行業市場也更需要故事、製作、情感升級,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並重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我們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影片,尤其現實題材的「小正大」作品,開始拓寬邊界,聚焦現實生活,關注平凡人物故事,擔起記錄時代、反映民聲、展現社會正能量風貌的重任,除了娛樂大眾,網絡電影也開始承載時代精神,突出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不久前上映的《大地震》突出困境中永不放棄的自強精神,《我的爺爺叫建國》《毛驢上樹》以小見大地反映時代的發展變遷,還有接下來的《我的喜馬拉雅》通過講述半個多世紀兩代邊疆守護者的故事,弘揚愛國奉獻精神。以及《我是警察》系列、《紅色之子》等,都為中國電影觀眾提供了更多正能量、多題材的好故事。
網生新內容,傳媒新風口。從專注獵奇到實現共情,未來,市場品類豐富繁榮,網絡電影必然要回歸到高品質的內容競爭,而只有不斷革新,納新,創新才是網絡電影的出路。
期待更美好的10歲、20歲的網絡電影。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