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了沒,ID:A-qingnianleme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Part.1
和好朋友漸漸疏遠是什麼樣的體驗?
「把備註默默的改回全名。」
「在路上遠遠的看見會馬上避開,怕見了面尷尬。」
「很奇怪,明明我們就沒有鬧矛盾,怎麼就慢慢淡出了彼此的生活呢
與好朋友漸行漸遠,說不清原因,道不明時間,仿佛是突然之間的事。
其實這是醞釀了許久的必然結果。
仔細想想,當初與對方結識,可能只是因為你們坐在同一間教室、同一間宿舍。
你們喜歡喝同一款飲料,津津有味的討論明星,樂此不疲的一起打遊戲。
但後來,我們與朋友之間不一樣的道路、不同的人生經歷,張牙舞爪的揉碎了彼此之間本就愈來愈黯淡的聯繫。
他們最終成為朋友圈裡普通的一員。
因為一時的興趣交到的朋友,最終也很可能會因為興趣的慢慢消失而離開。
對於遠去的老朋友,我們不必強留。
但仍需要感謝他們曾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在成長路上給予的陪伴。
Part.2
我們始終要重新出發。新的旅程,未知的未來,不必再過多的沉溺於過去。
也許我們再也找不回那些年純真的友誼,但沒準在某一天,能夠遇上相見恨晚的兩三知己。
馮友蘭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家。
他在晚年才將金嶽霖引為同道,並漸漸成為摯友。
他們二人的理論、思想相近。
但有時也會各執己見,吵的不可開交。但最後仍能重歸於好。
馬克思與恩格斯四十年的偉大友誼,為世人所讚嘆。可馬克思24歲時,與恩格斯的初次見面並不愉快。
馬克思緣於某些原因,一開始對恩格斯完全沒有好感,不耐煩地應付幾句了事。
而鑑於朋友猛烈批判宗教神學的重大影響,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觀點也持懷疑態度。
恩格斯後來自己也說這是「十分冷淡的初次會面」。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往後長達40年的友誼。
你看,生命中真正的知己,是除了你之外最了解你的人。
你們默契無比,常常能了解對方的思想。你們也可能會有爭執,也許還很激烈,但並不會因此產生隔閡,就此分道揚鑣。
Part.3
從小到大,我們認識很多同學,其中有一部分成為了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和他們曾經真的擁有一段美好的友誼,但在生活變化中,我們變了,他們也在變,那種感覺自然也就變了。
有好朋友,說明你對人真誠友善;而能夠交到知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本事。
能找到知己的人,要先提升自己的層次,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只有這樣,才能不盲目的迎合他人,頭腦清醒,知道什麼樣的朋友才是與自己最合拍的。
那些高明的人,恰恰就是如此。他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他們心如明鏡,只與個別好友深交,而不必擔心好友的疏遠。
因為這種友誼,不會因距離而隔斷,不會因時間而消磨。
好朋友也許只是一時的,但知己是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