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幻影花釉
圖|網絡,侵刪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步入晚年的松子在出租屋房間外面的牆壁上寫上這幾個字。我想經歷了不斷沉淪的大半生,對愛情失去力氣的松子在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或許已經明白:這一生她全心地愛過很多男人,卻唯獨沒有愛過自己。
在讀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後,繼而又看了該書改編的電影。「松子」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我們身邊就有「松子」存在,而且十分普遍。
中國社會文化中女性作為附屬由來已久,女性一直處於卑下的地位和被束縛的角色。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主內男主外、貞潔牌坊、裹小腳等現象無不體現了這一點。
經過社會文明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以來,出現了女子群體化的崛起,無論是受教育的比例,還是參與社會工作的比例,女子都迎來了相對的獨立與自由。
然而,這一批女子是通過高考走進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卻無法改變還處於傳統文化社會的家庭。重男輕女、沒有受過教育的父母、經歷文革、自然災害、集體主義的父母的殘缺的舊人格和舊思想。
不管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還是《安家》裡的房似錦,甚或是《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是這個背景下的女性:外表獨立自由,工作能力強;內在無不藏著原生家庭的傷。
相比而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更深層次的揭示了缺愛這一心理原傷對一個女人一生的傷害。
01 缺愛是松子悲劇的一生的罪魁禍首
松子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有個生病躺在床上的妹妹。
因為妹妹生病,因為虧欠,父親把所有的注意力、關愛都給了躺在床上的妹妹,而忽略了還是小女孩的松子。
父親長期的忽視、冷漠,在小小松子的心底種下了「我是不值得被愛」的種子。松子多麼渴望父親能夠愛自己。隨即她採取了「討好」的行動,開始討好父親。
電影裡最令人心酸的一幕便是父親帶松子到遊樂園裡玩,可父親心裡始終想著妹妹不能這樣健康而滿臉傷心。父親和松子在一起總是不開心,父親不喜歡松子,小小松子十分失落。當她看到小丑的一個表情討父親笑了,於是她經常做這個表情討父親開心。時間長了,這一招也失靈了,松子用盡她那個年齡的努力,卻還是得不到父親的喜歡。
在她心裡,不管她怎麼做,父親都不喜歡自己,她根本就是不值得被愛的。這種渴望被愛卻不被愛的自卑,跟隨了她一生,在她遭遇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男人中都起了不可見的作用。
心理機制會成為一個人的行為機制,一般人都不會認識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種潛意識的操縱不知不覺就改變了松子的一生。
《童年創傷》這本書中說,經歷過童年情感創傷的兒童會出現情感認知偏差、情感體驗偏差。也就是說,松子沒有經歷和體驗過健康的親密關係和感情,她對情感的體驗和認知是基於她的經歷,不健康的經歷。
在她愛過的男人中,第一個便是她的父親,她與父親的關係直接奠定了她一生在親密關係裡的角色和結局。
她不知道何為愛,她以為的愛其實不過是依賴和不孤獨,愛情是她對幸福渴望的稻草,她可以隨意抓住任何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付出是無限制的討好。她說,我寧願死,也不要一個人孤獨。
她亦分不清真正的被愛,哪怕被打、被欺騙,被利用,被帶入黑暗的生活,她都孤注一擲,飛蛾撲火般去守護那份殘缺的愛。
每經歷一次殘缺的愛情,她的生活便再次陷入黑暗,陷入孤獨。每次被傷害過後,她仍然全身心投入愛情,像從未被傷害過一樣。
再看第二遍時,我被松子聖潔般的愛感動了。無論經歷什麼,對愛的渴望一直深藏她心,從未失去。她這一生只為愛而活。
只可惜,她的愛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殘缺的,不是真正的愛。
一個不懂愛,沒有被真正愛過的人,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她傾盡一生,用盡所有,也很難得到真正的愛。
缺愛,從一開始就奠定了松子一生的悲劇。
最後一次,松子再次被愛放棄。她徹底陷入了黑暗,愛也被燃燒殆盡。她開始自暴自棄,最後被幾個小孩不小心殺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02 愛情不是救贖,缺愛是可以自我治癒的
松子因缺愛而總是對願意和自己在一起的男人付出全部的愛。她的愛代表了她心底渴望的愛的模式,即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
另一方面,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習慣付出。然而對自己,只需要男人一點點的好,她就如痴如醉,深陷其中。
她需要一個接著一個的男人讓自己心中燃起愛的火焰,只要有愛的期待,即便在監獄中她也充滿希望。
只要有個男人在對岸等著她,她心中便充滿愛。愛情是她的救贖。
然而,她沉醉的一段又一段愛情,不過是她的幻覺,是她的想像,只是她的一廂情願。她愛一個有一個愛的幻覺,唯獨不愛真實的自己。
哪怕她愛自己一次,她都可以重新開始。可惜,一直到死,她才對自己說了聲抱歉。
對一個缺愛的人來說,愛情,可以升起希望的明燈,亦可跌入黑暗的深淵。而且,愛情再強大也不可能填補父母給予孩子那無私的愛。
松子所缺的愛,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法通過愛情來得到填補的。父親過世,也無法回到孩提時。唯一的辦法就是自給自足。
我想對所有「缺愛「的女生說的是,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傷口」,然後摒棄愛情是救贖的觀念,認識好的愛情具有療愈作用,壞的愛情是更深的深淵,然後用心去愛自己、接納自己、支持自己。
有人說,關係就是「需求」,需求是因為「缺」。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缺愛」,因為我們的父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不圓滿的。只是每個人「缺愛」的程度不同。
愛是什麼?如何學習愛自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修煉的課題。
希望通過學習認識自己,每一個女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幸福。每一個像松子一樣「缺愛「的女人都能夠從黑暗中走出,愛上自己,愛上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