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暫譯)最終定檔於2018年2月23日北美上映。作為當年獨領風騷的機甲片/怪獸片代表,《環太平洋》的首作懷著巨大的野心,帶來了極其豐富的視覺奇觀,並且在更多方面影響了這種類型片的歷史進程。
▋其實是百裡難挑一的類型片
《環太平洋》機體設計、世界觀與巨大怪獸的造型都尤為獨特,其中隱藏的超級機器人動畫/怪獸電影的深梗也是誠意滿滿,充分暴露了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死宅屬性。可以說《環太平洋》本身就是這個墨西哥胖子私人愛好的具象化——當那些平日只能停留在漫畫、動畫與手辦裡的機械迷在IMAX的大屏幕上看到巨大的機械人面對怪獸揮出堅實有力的鐵拳時,他們那種激動幾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人們從中看到的不僅是卓越的想像力,更有向超級機器人動畫滿滿的致敬意味。
雖然在第一部結尾的致敬名單中僅僅提到了本多豬四郎,但很明顯這些特攝片與動畫都給導演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次《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暫譯)中,陀螺本人仍擔任製片人,以他對巨大怪獸和特攝電影的理解,相信續集的視覺水準一定會不輸初代。同時,全新的陣容與新劇情主線的展開,會帶給機甲迷更多深度的驚喜和超越式的體驗。
▋巨大機甲的視覺魔力豆瓣曾有影評稱讚:「Pacific Rim 之前,CG是貼圖的藝術。Pacific Rim 之後,CG是光影的藝術。」此言不虛。想起2013年《環太平洋》上映時,我正在瀋陽出差,夜裡10點到了酒店之後根本沒顧吃喝,直接打車跑到龍之夢強行看了一場國語IMAX版本——而我也不虛此行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無論科學怎樣論證巨大雙足戰鬥機械的不科學,莫名的燃點總是無法阻止,因為鋼鐵構建成的殺戮之魂,總是能給人帶來強大的代入感。粗礪的多鉚蒸剛飽受推崇的緣故,大概就在於那種碾壓的快感無法替代。通過體感操控機械人的方式,從《鬥將戴莫斯》、《高達G》時代便已有之,對駕駛者的考驗不僅合情合理,也展現了「為了對抗怪獸,我們創造怪獸」的激情。
電影藝術的百年中,一直難以解決的是戲劇級的臨場體驗。《環太平洋》系列依靠的是巨大的機體/怪獸設定(高80米以上),利用神乎其技的透視效果與鏡頭語言,讓現場觀看IMAX的觀眾能夠獲得接近真實1:1的體驗感。有人曾經形容:機甲和怪獸的每一次衝撞,都像煙花綻放一樣耀眼,劃破了黑暗長空,在觀眾的大腦皮層上留下一生難忘的烙印。
所以,我就是那個刷了3遍IMAX的人,而且直到現在還在後悔刷少了。
▋續集中內藏玄機的全新機甲對於巨大蘿蔔片來說,「燃」是第一要素,其他的根本沒那麼重要。這跟科學沒關係,只跟男人的戰鬥本能有關。因為破壞與毀滅,乃是代價高昂的浪漫。假如《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暫譯)這次放出的「機甲招募廣告視頻」是發生在現實中,恐怕報名應徵的人會將總部的門檻擠破。
在2017CCG Expo上,有網友曬出了現場拍攝的《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最新機甲概念圖,這裡看到的「Gipsy Avenger」也就是升級版的「Gipsy Danger」。結合招募視頻與現場展示,我們可以看到機甲的設計風格有所改變,從一代的粗礪厚重過渡到二代的靈動敏捷,在武備與性能上應該都有所升級。
另一方面來講,視頻中談到機甲的駕駛模式時,仍是與一代一脈相承(駕駛員在機甲頭部駕駛)。機甲的胸部能量標識非常顯著,這是否意味著復仇流浪者採用的全新黑科技會被普遍應用在所有機體上?
在「招募廣告」中出現的另外兩臺機甲分別是Bracer Phoenix和Saber Athena。後者尤其引人注意:紅色、有角、三倍速,從名字和造型來看,不僅頗像EVA二號機,而且其姿態與動作十分引人矚目。
另外,在SDCC 2017上,電影中7臺機體的資料已經展出,並公開了其中三款機甲手辦的預告,分別是Gipsy Avenger、Bracer Phoenix和Titan Savior。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關於《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暫譯)的內容會越來越多,在電影上映之前,我的錢包可能就已經氣絕身亡了!
喜歡看《環太平洋》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普通的觀眾,他們會覺得是《環太平洋》是一部視覺華麗劇情也夠澎湃的普通好萊塢電影;還有一種人是懷著對機甲片、怪獸片朝聖心態來看的人,會為其中出現的任何一個熟悉的元素暗爽、欣喜乃至歡呼。
「有一些事情人類無法反抗,自然和上帝。如果你看到暴風雨來臨,就要趕緊離開,但是如果你駕駛著獵人機甲,你就會覺得無所不能,你能戰勝一切。」
更多內容請關注機核網
點擊【閱讀原文】給原作者點讚!
↓就這兒!戳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