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沒演過「大女主」的女演員都不好意思叫自己一線花旦。
《那年花開月正圓》
75集的「大女主」戲《那年花開月正圓》,在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踩著點完結了。近兩個月的播放周期,足夠觀劇的迷妹上演一出「移情別戀」的大戲:對「原配老公」何潤東說完一句「愛過」後,轉身「改嫁」給了陳曉——正仰賴於觀眾「兩不耽誤」的擇偶觀。
《那年花開月正圓》網絡獨家播出平臺騰訊視頻,也趕在大結局前夜喜滋滋地宣布「點擊率突破百億」。什麼概念呢,照我國網民數量7億計算,平均每個人點開了這部劇(及周邊合集)— 14次。
孫儷當之無愧是『大女主』的開創者。在《甄嬛傳》之前,《玉觀音》其實也是一部女主戲。
三天一話題,五天一熱搜,動輒過百億的網絡熱度,恐怕很難有女演員能拒絕一部戲份滿格、花樣曝光、片酬/投資回報驚人的「大女主」戲。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2017年下半年,就有多達17部「大女主」戲登陸熒幕。
周迅指揮的「乾隆皇帝的女人們」戰隊(《如懿傳》)與範冰冰領銜的「大秦寡婦美女」 天團(《贏天下》)還排著隊等衛視檔期,各大影視城裡馬上又將送走一批各朝各代、 天上人間的大女主:楊冪的《扶搖》拍攝過半,她從「四海八荒第一美女」無縫變身為 「五洲大陸最受歡迎女戰士」,純血大女主瑪麗蘇氣息撲面而來;
《如懿傳》主演周迅、霍建華以上億片酬接拍《如懿傳》引發譁然。作為周迅回歸小熒幕的第二部作品,外界對其抱有極高期待。
《扶搖》自己當老闆的楊冪,當然可以任性當『大女主』。扶搖這次是五洲劍術強者,比『四海八荒第一美人』不遑多讓。
《凰權·奕天下》劇如其名,倪妮顯然是這場家國權謀爭霸中的絕對主角,陳坤都要屈居其後為其捧哏;
於正作為男性創作者,十年如一日地站在大女主的隊伍裡搖旗吶喊,預備用一部《延禧攻略》再續「丫鬟逆襲成清廷宮妃」的昨日輝煌。
《延禧攻略》 於正放話十年磨一劍的作品,服化道及劇本也相當精緻。
這還不算完,大波沒趕上早班車的預備役「大女主」決定不再等待,利索入局:湯唯已確認出演《大明皇妃孫若微傳》;
章子怡更是拉著撲朔迷離的男一號開機《帝凰業》(張震/胡歌/趙文卓均被網傳為男主)。 單看我國的影視文娛產業,不知道的,還以為中國的女權思想已走入國際前列。
接拍「大女主」戲的女星心思很好猜,無論是單純拿片酬出演,還是自己當老闆出資攢局,都是一筆相當划算的生意。一線演員均價在6000萬到8000萬的電視劇片酬,幾乎是電影的四倍;老牌電影咖回歸小熒幕更是有噱頭,周迅以9000萬片酬接《如懿傳》就是很好的實證。
《如懿傳》長達8個多月的拍攝周期,劇組全體員工多達600人,在目前業內已算良心。
流媒體的不差錢,更是讓「大女主」超越了題材概念,進入資本概念範疇——為了爭奪頭部劇的獨播權益,網絡平臺動輒5億起跳的版權費也沒有在怕的。
仍拿《如懿傳》說事兒,在該劇拍都沒開拍時,單集售價就已突破500萬創下行業新高,先期收回13.5億版權費用(電視版權5.4億,網絡獨播權8.1億),可見清宮娘娘火力之猛,一代更比一代強。
《贏天下》也不甘示弱,網絡版權費賣出4.8億足見驚人——作為帶資進組分享收益的周老闆範老闆們,當女主摟帥哥還有大把鈔票入帳,何樂不為!
《鳳權·奕天下》與《扶搖》同屬作者天下歸元作品。她的大女主小說格局很大,很少瑪麗蘇。
女演員們好處佔齊,女性受眾也一本滿足。「大女主」戲進步的地方,在於將女性設定在與男性平等甚至高於男性的設定上,並被賦予了成長的深刻和自強的厚重,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現代女性追求進步獨立的思想和心理預期。螢屏上她們英勇果敢、策謀全場,既有巾幗之勢又兼具細膩情長,擺脫掉傳統言情劇「傻白甜」和「生下來只為談戀愛」的低級設定,有一種戲劇審美上的陌生感與新鮮感,又仿佛注入了些促進女性意識覺醒的意味。
但仿佛,僅僅是仿佛而已。打著成長勵志旗號背後的真相,不過是高配版的瑪麗蘇。
為了現代女性受眾隱秘的心理預期,「大女主」戲都有著相似的關鍵詞。「女主角坐擁江山(有時江山被稱為四海八荒、八荒四合)與統治階層美男(美男隨機替換為上仙、尊上)」(澎湃有戲),武功、法術、權謀、商業頭腦可以多選,三個及以上男性無邏輯的愛,無往不利,但女性角色的所謂蛻變,仍建立在各類男性角色,尤其是男性掌權者輔助下——女性仍不過是依附性存在。
更為人詬病的,「大女主」戲當中的其他女性角色,通常少有自己的個性、邏輯、生活,僅僅充當女主角的敵人、追隨者和被救助者三種角色而已,功能性大於人性。
哪怕是年度劇王《那年花開月正圓》,也在二十集之後迎來了崩壞。不少人將同為清朝戲的《甄嬛傳》拿來與之對比,不能否認,在精神內核的挖掘上,甄嬛是勝於周瑩的。
《甄嬛傳》不止是一個女人開掛的史詩,更有封建制度對人性的壓制異化,對女性的殘酷剝削,並且甄嬛身邊始終有可以平等對話的友情、主僕情與對手。
而「周瑩」由跑江湖的下層女性,完成了當家太太到女首富的所謂成長,無一不在男人們的襄助中完成。丈夫吳聘通過嫁娶,幫助她獲得身份轉換與自我認知提升;沈星移、趙白石、圖爾丹等人在貢獻愛慕之外,更是為女主積累財富、克服困難提供幫助,就連無法設置感情戲的女主公公吳蔚文,也教會了她從商講誠信的道理。反觀劇中的其餘女性角色,嫉妒的、無能的、少見識的、不通情理的不一而足,除了為女主角製造危機、增加麻煩,沒有真正能與之對話的存在,更遑論指導。
儘管講述的是女富豪跌宕奮鬥的一生,但《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周瑩的成功仍離不開男人襄助,而其他女性角色,在該劇中並沒有很大進步。
和《那年花開》同期的另一「大女主」戲《秦時麗人明月心》,更是為了體現大女主的魅力,把秦始皇都寫傻了,恐怕會把該劇原著作者、已逝臺灣作家溫世仁氣得棺材板都蓋不住吧。
作為迪麗熱巴第一部女主作品,表現不算上佳。為了凸顯大女主,連秦始皇都變傻了,一言難盡。
好消息是,製作方們也正逐漸意識到「大女主」戲走歪的勢頭,有意在言談間弱化甚至規避這一標籤。《那年花開》的導演丁黑直白地說:「創作時沒想什麼大女主瑪麗蘇。我們創作時也是根據人物自身的成長,不是拿一些觀眾喜歡的橋段和人物關係去套,而且周瑩本身是有其魅力和能力所在的,確實是實實在在靠自己,所以大家覺得不那麼瑪麗蘇。」該劇製片人趙毅也強調:「我們是講女性,但我們不是風月片,也不是宮鬥宅鬥戲。」且不論《那年花開》是否完成了上述兩位的創作初衷,不過思路方向沒有背離。
大女主戲,除了滿足大齡女明星/觀眾的少女心,和販賣散裝雞湯正能量外,還有滿屏中青年大女主和「鮮肉臘肉」花樣談戀愛,也不知道會不會有絲絲懷念荷爾蒙過剩的「大男主」時代。
這些套路,「大女主」們必須懂
細究起來,「大女主戲」裡,氣質溫順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笑到最後。準確地說,如果一個女人長著和氣的外表,操持溫柔和氣的腔調,又得到三兩貴族男人的保駕護航,她很可能成為笑到最後的女人。大女主們約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本性即溫和良善,只是不幸遭受奸人所害,開局蹉跎,但憑藉不鬧騰的性格和一副花容月貌,最終實現幸福結局。
代表:《大唐榮耀》《錦繡未央》《思美人》《如懿傳》
第二類,女主本來不符合主流價值和審美,性格鮮明,自我叛逆,從事低級行業,在社會摸爬滾打,但遇到了一個或多個好男人,進入了一個上流人的體制,隨之被改造成端莊大氣、歲月靜好的女人。
代表:《那年花開月正圓》《扶搖》《凰權》
只分享新鮮的指南
帶你發掘城中最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