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雪量還不足,因此稱做小雪。進入該節氣,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氣溫明顯下降。
在小雪節氣來臨之際,小編為大家帶來幾首描寫雪景的古詩詞,陪大家一起迎「小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這是岑參最負盛名的一首詩,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聯,以春天的梨花比喻冬雪,別出心裁。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同時字裡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鬱的無邊春意,歷來為人廣為傳誦。
別董大二首(其一)[ 唐 ] 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七絕詩前兩句寫景:黃沙千裡,遮天蔽日,陽光昏暗,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後兩句別友:此去莫愁遇不到知己,天下誰人不知道你呢。
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寫的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夜雪[ 唐 ] 白居易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在詩中,詩人並未看見下雪,而是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使讀者切實感受到這場夜雪。
詩的前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衾枕冷」是感受,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窗戶明」,是所見,但卻不是看見了雪,看見的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後兩句詩人從聽覺寫所聞。這場夜雪到底有多大,詩人並未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判斷出「雪重」。
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對雪[ 唐 ] 高駢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
這首七絕借景抒懷,詩中不著一雪字,只用了雪的別六出代替,寫得別具一格。
雪花呈六邊形,所以古時以六出指代雪花。
詩人坐在窗前,欣賞著雪花飄入庭戶,雪花把窗外的青竹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接著詩人又想像此時如果登高遠望,那野外一切崎嶇難走的道路都將被大雪覆蓋,展現在眼前的將是坦蕩無邊的潔白世界。結句借景抒懷,詩人希望白雪能掩蓋住世上一切醜惡,讓世界變得與雪一樣潔白美好,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與不平。
清平樂·雪[宋]孫道詢悠悠颺颺。做盡輕模樣。半夜蕭蕭窗外響。多在梅邊竹上。朱樓向曉簾開。六花片片飛來。無奈燻爐煙霧,騰騰扶上金釵。
孫道詢是南宋女詞人,這首詞從女人的細膩觀察入筆,讓人嘆為觀止。
「悠悠颺颺,做盡輕模樣。」,這一句最受人喜愛,清代詞人納蘭容若曾經化用過此句。「輕模樣」,輕盈的模樣,此形容可謂貼切傳神。
全詞借物抒情,不寫一字之喜,不著一句之怒,作者用輕靈的筆觸,把一個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畫得是如此細緻入微,惟妙惟肖。
想要了解更多古詩詞,歷史,關注深圳楹聯學會百家號,為愛正銘帶您一起分享快樂。
本文作者;為愛正銘《瀟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