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端先講講最近比較火爆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
齊明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我也有一個女兒,看到齊明月不自禁會聯想到自己閨女的教育,我只是不希望自己閨女也活得像她這樣。
1
齊明月家庭條件相對較優渥,只要是為了學習好,父母盡一切可能滿足。
母親是典型的虎媽,在齊明月的閨蜜圈裡號稱「皇太后」,權力欲非常強。
對齊明月的管教也是絲毫不懈怠,小到穿什麼衣服上什麼培訓班,大到買房找對象,都無所不管。
而齊明月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雖然贏得了好的成績,名列前茅,但是內心蠢蠢欲動,明面裡不敢反抗,是一個文靜恬靜的乖乖女,背地裡和不被母親認可的(前期)朋友李尖尖交好友,隱瞞,喜歡喝酒等等。
李尖尖說:你們一直以為喜歡喝酒唱歌的是唐暢,其實是月亮(齊明月)!
自己一直想當一名記者,而母親逼著她讀財經類。
她不敢明面反抗母親,卻在高考故意漏答一張答題卡目的就是為了達不到母親指定學校專業,讀了本地一所大學自己喜歡的新聞記者專業。
工作後,有一次去北京培訓兩年的機會,她一直想去,但母親不同意她去,想要她考公務員,她卻陰奉陽違,不愛看書不想考公務員,卻假裝看書,床底下很多啤酒瓶。
畢業後和閨蜜一起出來租房子居住,在閨蜜的引導下,有了些反抗想法但還是欠行動。
最終因為母親背著父親將家裡的積蓄全掏出來給齊明月買房子的事,家庭矛盾升級至頂峰至父母離婚,終於各自把心裡話都說出來,才真正做了自己,真正為自己的夢想放手行動。
齊明月最終還是選擇去北京實現理想,算是結局還行,但是她的人生道路並非沒有走彎路,拿最重要的高考去反抗,而且反抗的方式很愚蠢。
一直以來感覺她很沒有自我,感覺就是為別人而活,感覺不到快樂真實。
感情上,她很不自信,甚至覺得別人的對她的喜歡都不配,以至於莊北對她的表白她反應那麼激烈。
2
我的一個學姐,那會兒同一個宿舍,雖然比我大不了一個月但是比我高了兩屆,不是我讀書晚,而是她是比同齡孩子早上了兩屆 。
她跟我說,小時候也是父母管得非常嚴。
為了讓她早點上學,不惜把她送到農村親戚家,在農村提前入學。(那時候,農村對孩子入學年齡管得沒那麼嚴格)
從小她媽媽對她也是什麼都要管,她說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什麼鞋都得管。
她確實受不了,以至於她上了大學寄宿,終於可以不回家,她高興得像籠子中的鳥。
挨著的兩個城市,她卻一個學期沒有回家,寒暑假也就回一下家就很快就回到學校, 因為她覺得終於解脫了,可以擺脫父母的約束了。
我們感受到了她對她父母的這種管理方式非常不滿。
學姐如同齊明月樣,乖乖女,優等生。
但是她的思想也非常前衛,很多想法不屬於這個年齡段 。
後來聽說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嫁到了臺灣。
3
以上是簡單兩個例子,我們看看嚴管下的孩子會怎樣?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被安排,什麼事情被父母承擔了,沒有自己思考選擇的機會,不知不覺中,他也習慣了跟隨,沒有了自己的主見。
齊明月做得再好也不被她母親滿足,永遠要她拿第一名, 雖然她是優等生而且是班長,但是她很多情況卻更被總是倒數幾名的李尖尖的想法吸引並左右著。
感情上非常不自信,她對自己喜歡的人也沒有主見,搞不清楚到底是喜歡對方還只是喜歡這種暗戀的感覺,甚至害怕被別人喜歡。
孩子本來自己心裡有一些想法,但是從來沒有被滿足,總被父母們安排了,沒有給她自己決定的機會。
明面上不敢去反抗,那就只能背地裡來了,撒謊,隱瞞等就由此而生,甚至有些離家出走,逃離自殺等等。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不是沒有,有得了抑鬱症的,有跳樓的,還真不是危言聳聽,你可以上網搜搜。
誰都習慣自由,喜歡有一些空間,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因為被管怕了,總是想著怎樣能逃脫父母這個「五指山」,所以一旦有機會就想遠離父母,逃得遠遠地。
即使強行被父母留在身邊,心也越走越遠。
4
說了這麼多,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正所謂過猶不及,中國人最講究分寸。
對於孩子我們家長作為監護人,也更是要有分寸。
肯定不能不管,不能放任孩子,那樣更是害了孩子,但是我也不能管得太多太嚴,這個度很重要,要做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有主人公意識,為自己的事去選擇,並且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這個話題其實很多人都說過,大家也都很明白,但是真正做到還是挺難的。
家長也總是一個矛盾體,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衣服摔破了,要挨頓打,因為一件新衣服就這樣破了。
孩子想畫畫,在牆上畫了畫,就要挨頓打,原因損壞弄髒牆壁了。
孩子想學習畫畫,你偏偏要他去學音樂。
像上面齊明月,從小想當記者,母親卻讓她學財經。
……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管他多大,只要是人就會有想法,即使還是一個嬰兒,我們要學會去了解並尊重。
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更有創造力,也才更容易做出更好的成績!
「寶貝,該做寫作業了!」
「寶貝,不能玩,寫完作業再玩!」
「寶貝,該洗澡了!」
「寶貝,不能看電視!」
……
家長每每跟在屁股後面喊叫,甚至河東獅吼,最終自己生氣,孩子照樣該幹嘛就幹嘛,但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卻親子矛盾更惡劣。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還不如給孩子出選擇題。
在二選一的情況下,孩子不知不覺的事兒做了。
「寶貝,你是先休息十分鐘再寫作業呢,還是先寫作業,再玩呢」,重點是做作業。
「寶貝,你是先看會書再看電視,還是先洗澡再電視呢」,電視可以看,得看書或者洗完澡才行!
……
孩子自己做主做了選擇,又高高興興把事兒做了,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想做一個事,在意見不統一時,家長可以把利弊都幫孩子客觀分析後,讓孩子去選擇,並且告訴她選擇了就要為其結果負責任。
平等的,認真的聽孩子說的話,而不是以一個家長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
幫著孩子去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 做值得孩子信任的朋友。
這樣孩子才會願意與你溝通,願意跟你傾訴。
在傾聽的同時了解孩子一天的情況,知道她有哪些進步,同時也能發現問題,能更早規避問題,防範於未然。
其實每天接孩子這段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孩子願意溝通,記得做好正向引導。
還有就是吃晚飯時間,也是一個很好溝通時段。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管教,甚至代勞都會毀了孩子。
《三十而已》中的李尖尖,其實相對屬於放養型的,因為她從小媽媽去世,有溫暖的李爸和兩個陪伴長大的哥哥,畢竟沒有母親的孩子在管教方面沒那麼嚴格。
但是從小她有她的主見,很有想法,而且喜歡雕刻及畫畫就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讀了本專業,並且畢業後和學姐一起開了工作室。
我們不去評價誰的人生成功,但是她活的真實自在,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並且為了自己的喜歡的一直努力,這難道不是幸福嗎?
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放養型孩子,他們思維更加開拓,也在自己熱衷的專業領域更有成就感。
孩子,他們只是借著父母的身體來到了人間,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是單獨的個體,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可以做他們的監護人,但是代替不了他們去生活去選擇,所以,適當的放手也許收穫更大。
我是紅紅,一個熱愛生活的二胎媽媽。希望我們文字你能夠喜歡,歡迎點讚關注轉發,也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