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
家住朝陽區草房的張小姐又在拆快遞了,包裹一個兩個三個四個,裝的是大牌包包、當季美裙、和BlingBling的雙C胸針,收件人欄都寫著Chivonne Cheung——看上去,Chivonne遠在香港的mommy又給寶貝女兒寄禮物了。
只有夜深人靜時,張小姐才變回來自保定的張繼芬。張繼芬和延邊女孩宋小妮合租一套一居室,她踩著東莞高仿Tory Burch在6號線上磨出滿腳水泡,一個月累死累活掙那幾千塊錢。
可白天,她是時尚雜誌新媒體部的Chivonne Cheung,和中韓混血密友Nicole Song同住一座帶飄窗的Loft公寓,日常生活除了吃吃喝喝,就是寫稿子指點中產生活方式。稿子日更在雜誌的公眾號上,標題數字打頭中英混雜,比如《10家京城sunday brunch好去處》、《5種Parisian早餐幫你開啟一日優雅》——這樣的文章Chivonne半年寫了一百篇,時不時就有幾篇刷爆朋友圈。也就是說,我國當代中產階級,生活多多少少都經手過張小姐的指點。
說起中產生活方式張小姐確實是專家。The Rug的菜單她能倒背如流,也比誰都清楚摩卡站的哪種沙拉和哪種Smoothie一起上鏡最好看。這些知識幫張小姐在社交網絡上積攢了一批粉絲,你猜對了,張小姐為了賺房租,的確給粉絲推薦過Hey Juice和輕生活,當然這些東西她本人是不用的——因為瞧不上,還因為,用不起。
只有傻乎乎的新中產才會為營銷和包裝買單,張小姐,她不過是個裝得精妙的偽中產。
可路過樓下的驢肉火燒小攤時張小姐也會遲疑:中產精英Chivonne Cheung是絕對不會吃這種食物的,可是對保定女孩張繼芬來說,驢肉火燒才是心尖兒上的那團柔軟。
『算了。』張小姐心一橫,蹬著腳上的外貿原單紅底鞋走遠了,她選擇繼續假裝Chivonne Cheung。已經有投資機構在聯繫張小姐了,說是看上了Chivonne對中產消費的諳熟,也許很快,張小姐就不用再打腫臉充胖子了。
B面
家住昌平區回龍觀的王先生有點煩,最近見的投資人都對他的項目興趣寥寥。他想不通:自己一個清華的高材生前BAT骨幹,籠絡了一幫靠譜的弟兄,項目方向也對頭,怎麼就摸不到投資人的G點呢?
『O2O和屌絲經濟都已經過時了,最近我們在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項目。』幾杯啤酒下肚,投資人終於向他吐露了原委。
『你這種坐路邊擼串喝啤酒的人,是讀不懂新中產年輕人的心的,可這個人群現在才最有價值,你如果能把他們抓住,我就投你。』投資人邊說著邊用門牙狠狠撕下一溜羊肉筋兒。
到底什麼是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呢?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翻到Chivonne Cheung的文章時,他才見識了中產的全新世界。王先生決定。明天要跟著文章有樣學樣,出觀體驗一把『新中產』。
上午11點,王先生步入三裡屯一家沒有中文招牌的法國餐廳,山東口音的『Bonjour』嚇停了他胃裡的『咕咕』聲——平時王先生8點半就吃完早點開始工作了,可中產精英Chivonne的文章裡說了11點,他不敢隨便改——菜一上桌,王先生又傻了:幾根菜葉子配著溏心半凝的煎蛋,鹽還要自己現磨現撒。『這樣才新鮮好吃』,服務員解釋道。可王先生覺得這蛋並不新鮮也不好吃,還有點酸,比自己老家的土雞蛋差遠了。他抓過桌上的水,猛灌一口去味兒,沒想到水也是酸的——『這是巴黎氣泡水,先生。』服務員的語氣裡有掩飾不住的嫌棄。
王先生沒被嚇倒,吃完飯他去了Chivonne推薦的咖啡館,去度過一個『L.A風情的愜意午後』。沒想到,咖啡館人滿為患,自拍杆兒從四面八方戳來快門聲四起。『愜意』一詞,用來形容王先生家樓下的回龍小炒,都比形容這家咖啡館更妥帖一些。
王先生踉蹌著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國貿地區的一家商場。Chivonne推薦的義大利手工皮具店就開在這裡。買下那個3000塊的名片夾時,王先生很肉疼,畢竟他創業以前,一個月也就到手個兩三萬塊,而且這玩意兒從外觀到手感都沒啥特別。可想到自己正在逼近中產生活的核心,王先生覺得值了——王先生想不到的是,Chivonne本人用的名片夾購自淘寶加郵費一百三十五塊,其中一百三十四塊都是為那個高仿真的logo花的。
中產生活,確實參不透啊!王先生感慨道。想一想,他和一幫弟兄們怎麼也算中產了,怎麼就沒誰在過這樣的生活呢?這種新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到底是誰在買單呢?不等王先生展開抨擊,投資人的簡訊進來了。
『你現在那項目我們肯定不投了,調整方向了嗎?你只要做新中產生活方式我就投你。』
王先生抬起頭,眼角划過兩行熱淚。看來必須約Chivonne Cheung本人談談!中產階級是真的崛起了,今年創業啊,新中產生活方式這個坑繞不過了!他打開微博就給張小姐發了條私信。張小姐好,我是XX公司創始人王XX...寫到這裡王先生靈機一動,整句刪掉,噼裡啪啦重新敲了一行:
『Hey Chivonne, 我是一家startup的co-founder Peter Wang...』
不一定是C面,你猜
A面還是B面,屌絲還是中產,虛榮的鳳凰女、苦逼的創業男還是浮躁的投資人,都是我們為了偷懶為了不多花心思了解,而貼下的投機取巧的標籤。
浮躁的社會在不停地貼標籤,粗暴地將人分類;我們也在不停地給自己貼標籤,靠合群抵禦對『未知』的恐懼。可貼標籤,到最後總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為了中產的標籤,張小姐捨棄了驢肉火燒,王先生捨棄了靠譜的項目,投資人直接捨棄了大腦,三個人都生生掐滅了標籤之外新的可能性。如果你還跳不出A面和B面,那麼也許,你就該削減腦袋去適應標籤,打腫臉充胖子假裝中產——那正是想掏空你錢包的人最希望看到的事。
可怕的從來不是『沒譜』、『不一樣』和『不一定』,而是為了一個標籤捨棄自己的喜好,用標籤,把自己縛進一個繭。
職業是標籤,年齡是標籤,階層也是標籤,標籤試圖一錘定音,可年輕,要的就是『不一定』。直播平臺映客就幫這些『不一定』的年輕人向大眾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我不一定網紅,不一定會唱,不一定自律,不一定勇敢,不一定能贏...但在映客,我一定是我』,1分鐘的視頻裡,他們真誠地講述了1件事:年輕,就不該被標籤束縛,就要勇敢做自己。
也正是映客,給了『不一定』的年輕人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在映客,你不一定好看,你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性感,你不一定幽默,但你都有可能贏得關注,找到陪伴。
生活不止AB面,C面,也不一定是C面,你不光要猜,還該自己親手試試、親眼看看。點擊閱讀原文,去映客,做個『不一定』的自由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