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的歌種是不同地區民間對本地山歌的獨特稱謂,常見的種類有陝北的「信天遊」,山西的「山曲」,青海、甘肅等地的「花兒」、「少年」,湖北的「趕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掙頸紅」,等等。現今依然流行的有孟姜女調,如《月兒彎彎照九州》;剪靚花調,如《回娘家》;繡荷包調如《走西口》。比如張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個雀子一個頭》等。其他的還有《打支山歌過橫排》、《彌渡山歌》、《對鳥》、《槐花幾時開》、《馬蘭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緣》、《難忘溪水》等。
花兒「頭尾齊」、「兩擔水」和「折斷腰」是流行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山歌"花兒"的歌詞結構形式。「 花兒」唱詞的結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頭尾齊」式,由4句唱詞、即兩對上下句組成,每句字數大體一致,但上下句唱詞的詞組結構在節奏上形成相互交錯的效果,單數字或詞組與雙數詞組相對;第二種歌詞結構形式被當地群眾形象地稱為"兩擔水"或"折斷腰",是六句式的結構,也就是在「頭尾齊」式的每對上下句之間,加進一個3至5字的半截句,不僅增加了歌詞的容量,而且節奏富於變化,念起來朗朗上口。加垛:加垛是民歌中經常使用的手法。垛句一般為密集型節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強,節奏上處理得整齊一致,頓挫有力,類似於朗誦式的數板。垛句不追求旋律的起伏變化,而是突出節奏的動感。垛句常常插在民歌樂段的中間,其鏗鏘整齊的節奏與前後舒展悠揚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又擴展了詞句的容量。垛句還有為其後的舒展旋律重新積蓄動力的作用。加垛又寫作「夾垛」。它是民歌樂段結構之外增加的部分,同時它又常常夾在一個段落的中間。
德化山歌有情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等,如勞動歌類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擔號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時政歌類有《抗日救國好名聲》、《月光光》、《壯丁歌》、《紅軍紀律歌》、《翻身歌》等;儀式歌類有《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祭典歌》等;情歌類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風仔吹來味清香》、《娘汝看來君看去》等;生活歌類有《勸孝歌》、《顧牛歌》、《問甲心悶》、《園內開花》等。
在經濟發達的閩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鄉土文化載體。人們用山歌歌頌新社會,歌頌新生活,山區農村山歌處處傳唱,豐富了鄉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當地的民間民俗禮儀活動、對當地的宣傳和對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德化特點德化山歌有別於其它地方山歌的特點在於:其一是歷史悠久源流清晰。德化山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晚唐,歸德場(今德化縣建縣時的前身)場長顏仁鬱「有詩百篇,傳於民間」,民間美稱其為「顏長官詩」,詩有《農桑》、《朱門》、《客路》、《邊庭》、《城市》、《貧女》、《負薪》、《空門》、《山居》、《漁父》十門類(各十首),反映農家、朱門、城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會的現實,顏仁鬱所作詩歌長期以來在民間廣為傳誦。其二是受地方戲曲推動發展。明清以來德化農村戲曲班、木偶戲、高甲戲、布袋戲、舞獅、舞龍活動的興起等,推動了山歌的繁榮發展。其三是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詞押韻,語言精煉,章法段落分明;有明顯的遣詞用語、習慣口語的組詞造句和服從韻律的音節節奏安排詞句的民間口傳編排特徵。其四是歌聲委婉動聽。德化山歌旋律簡潔、節奏簡單、具有規整的特點,而且歌曲的起伏不大,較為平穩,易於傳唱,而且表演形象、生動、親切、自然、樸實又獨具特色。
客家山歌客家人是善於歌唱的民系,客家山歌是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並發展的。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產生於客家勞動人民中間,人們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鏟松油、挑擔及田間勞動時,或為尋覓同伴,以驅野獸強盜;或為消除疲勞對歌打趣:或訴幽怨;或洩憤懣;或表男女愛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來表達。「唱戲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數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風流」,「山歌唔唱唔風流」。諸如愛慕、試探、追求、初戀、熱戀、拒愛、送別、相思、斷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異的山歌來表達。如上猶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嶺埂上打呼咒,細妹屋家吃晏晝;細妹聽到呼咒響,筷子一扔碗一丟。」表現了細妹聽到情哥唱山歌的喲嗬聲,便無心吃飯的天真活潑形象。又如興國的《生死纏》:「入山看到藤纏樹;出山看到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歌隨人走,這首表現愛情生死不渝的山歌,廣泛流傳於贛南、粵東、閩西、廣西和臺灣。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鬆口原板山歌、梅州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興國山歌「興國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南北部地區,屬贛州市管轄。三國時期孫吳嘉禾九年(公元236年)建縣,始稱平陽縣,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以「興國」年號為縣名,至今已有千多年歷史。興國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唐代中書令越國公鍾紹京,書法繼繇埒王,名傳於世;宋有李潛、李樸父子兄弟一門七進士,均以理學詩文名世……歷史文化積澱極為豐厚。全縣轄25個鄉(鎮)、304個行政村,73萬人口,境內多山地、丘陵,蜈蚣山、大烏山、覆笥山、秦峨山分列東、北、西部,方石嶺綿亙中央,只有朝南一隅,地勢低平。山上林木茂密,古時山民多為樵夫或半農半樵。
相傳,興國山歌「唐時起,宋時興,世代流傳到至今。」在興國縣誌中,就有唐朝「太上隱者」唱山歌的記載;宋朝大文人蘇東坡也留下了「山中木客解吟詩」的佳句。民間流傳,興國山歌為唐末落第秀才羅隱所創,民間至今還有一首流傳久遠的山歌:會唱山歌歌駁歌,會織綾羅梭對梭;羅隱秀才造歌本,一句妹來一句哥。由此可見,興國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歷史了。興國山歌本來是山民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葉,一種叫「跳覡」的封建迷信活動從閩西一帶流傳到興國。跳覡,本意是祈吉攘兇、保佑平安吉慶,它有一整套獨特的畫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聰明的法師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把群眾喜聞樂見的興國山歌引入跳覡之中,使之成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法事活動,一部分為娛樂,也就是唱山歌。於是,興國山歌就進入了室內演唱。山歌,也就隨之出現了人物、情節、故事、表演,出現了有男有女的覡公、覡婆(男扮女裝),而後,又逐漸深入到廟會、婚嫁、建房、祝壽等民俗活動中。
至此,興國山歌出現了兩條平行發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間的即興唱和,另一種是職業歌師的室內娛樂山歌。蘇區時期,興國山歌成為了有力的戰地宣傳武器,寫下了「一首山歌三個師」的輝煌篇章,一曲「蘇區幹部好作風」唱遍整個蘇區。新中國成立後,興國山歌在宣傳土地革命、歌唱新中國等方面更是名聞遐爾。1996年,文化部正式將興國命名為「山歌之鄉」。
景寧山歌景寧山歌,是景寧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景寧人民喜愛山歌,以歌代言,溝通感情 ;以歌論事,揚善懲惡 ; 以歌傳知,比睿鬥智。不僅婚嫁喜慶和逢年過節唱,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腸。在舊社會,在與統治階級的鬥爭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達對壓迫者的憎恨和對美好的追求。解放後,以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山歌和讚歌,反映出景寧人民新的思想風貌,與傳統山歌質的區別。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體式韻文為一 條,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第一句為 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是仄聲。山歌多唱 " 假聲" ,有獨唱、對唱和齊 唱。很少伴隨動作和音樂。著名歌手有藍春翠 ( 女 ) 、雷石連、藍振水、雷龍花 ( 女 ) 、雷馱銀 ( 女 ) 、雷永慶、藍榮昌、藍餘根、藍培菊 ( 女 ) 等。
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 情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山歌、兒歌、雜歌等種類,景寧約有手抄歌本 3000 多冊,2 萬餘首。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和《古老歌》、《湯夫人歌》等 4 聯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
《十八小妹學插田》,屎窟朝後臉向前 ; 路頭客商莫笑話,代我丈夫插年田。舊社會景寧人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鬥睿鬥智,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
以上都是原生態的山歌。還有一些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即《劉三姐》的主題曲,這是後來改編的。
柳州山歌廣西柳州市的魚峰山,是柳州山歌的發源地。柳州山歌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歷經滄桑而不衰。時至今日,每逢年節假日,魚峰山下、小龍潭邊、人民廣場上,都有歌手自髮結伴對唱山歌,圍聽者甚眾,場面歡快熱烈。在現代化的都市裡至今仍保留著傳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態,這在全國的城市中是罕見的。
柳州山歌有獨唱、聯唱、對唱等形式,其中對唱是柳州傳統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對唱俗稱對歌,是歌手或歌隊互相比試歌才的競賽形式,因此又稱為賽歌、打擂臺,具有強烈的對抗性、競賽性。每逢歌圩,對歌雙方你唱我和,即興創作、臨場發揮、出口成歌。用詞詼諧生動,出歌迅速犀利,常常讓聽者為之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