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刊,我們推出了一組特別報導,聚焦於中國的香港和澳門兩大特區。以下為澳門篇。
如果你對香港篇感興趣,可點擊閱讀:《從維港到中環,香港金融業風雲》
*本文刊載於《第一財經》YiMagazine 7月刊,歡迎訂閱或單期購買,支持原創。
記者 | 許冰清
編輯 | 王姍姍
初夏傍晚將至,珠海南麓橫琴島上的大排檔開始招攬生意,後廚裡撬開生蠔殼的短促「咔咔」聲,很快也變得越來越響。在珠海,個大肥嫩的「橫琴蠔」很出名,一度是橫琴這個灘涂島嶼上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也曾吸引不少港澳居民周末前來嘗鮮。但現在,橫琴蠔和海鮮排擋更像是專供遊客的夜宵點綴,本地人早不再以此為生。許多更大的發展目標,已經讓這裡的潮水不再平靜。2019年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向整個珠三角地區釋放了濃厚的政策紅利。被確定為大灣區發展「橋頭堡」的珠海,過去一直走著「小而美」的發展之路,近年也不得不加快速度,以更好立身於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作為珠海,乃至整個大灣區內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國家級戰略新區,橫琴現在更是一片熱土。它是新興的自由貿易區、未來的「國際休閒旅遊島」,但它最特殊之處,還在於「一島兩制」的制度創新——在中國香港、澳門地區施行20年有餘的「一國兩制」目前已進入發展深水區,制度下一步還能如何變化?內地與特別行政區比鄰的區域,為不斷激活彼此經濟與民生的活力,還能貢獻什麼樣的力量?對於這些問題,與澳門相隔最近處只有178米的橫琴,正是一個重要的試驗場。2020年4月初,澳門與橫琴籤署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橫琴新區管委會向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出讓了一幅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的土地,供澳門特區建設綜合項目「澳門新街坊」。該項目位於橫琴新區的小橫琴島中東部地區,承建方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是澳門特區政府的公營機構。項目建成後,約4000戶澳門居民將入住橫琴島的中心位置,並享受澳門標準的生活、教育、醫療與社區服務。對亟待解決住房問題的澳門人來說,「澳門新街坊」是一項在5年前就獲得廣泛關注的民生工程。然而澳門特區政府「提出快、實施慢」的老問題,又一次在該項目的推進中重現。經年累月的討論,以及珠海與澳門自改革開放初期就不曾間斷的往來互通,似乎也沒能讓這兩座城市增加太多對彼此的了解。現在,如果要讓這兩座制度、氣質和發展目標完全不同的城市,在橫琴這座小島上加速談一場「戀愛」,又會發生什麼?時間回到2006年的夏天,考上大學的福建青年陳家欣坐上了去珠海的大巴。他對這座鄰省城市沒什麼概念,只是在填志願前研究了一下珠三角的發展狀況,覺得經濟上「慢熱」的珠海,與當時已經熱鬧起來、生活成本高昂的深圳相比,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潛力股。但當第二天一早,大巴車停靠在與澳門只有一河之隔的珠海拱北口岸時,一覺醒來的他覺得被騙了,「為什麼到了這麼個窮旮旯?」雖然與深圳、汕頭、廈門同屬1979年中國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但珠海確實稱得上是一座「慢熱型」城市。除了改革開放初期,概念紅利帶來過年均超過30%的GDP增速之外,剩下的近30年時間裡,珠海始終徘徊在幾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上,經濟增長也是起起伏伏。發展上的落後,部分也因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批覆廣東、福建兩省工作會議紀要中的一句定調:「廣東應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區建設好,其次是珠海。」「其次是珠海」,自此成為這個經濟特區發展過程中的最大掣肘。改革開放早期,中國想要吸引更多外商投資以發展經濟,並期待恢復行使對香港、澳門和臺灣的主權。但在起步階段,既擔心投資風險,又擔心政治風險。所以,「經濟特區」就是以這樣一種小規模「緩衝區」的形態誕生的。深圳與香港、珠海與澳門,它們在空間上的對位關係都很明確。但在1980至1990年代吸引外資落地、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兩座城市卻展現出不同姿態——深圳對於低端輕工業、服務業一度來者不拒,珠海則樹立了較高的產業準入門檻,更歡迎高新技術落地。深圳明顯比珠海要更放得開,從而為這座新興城市更快地注入了活力。反觀珠海,卻因為違背產業結構升級先有低端、再有高端的一般性規律,最終時間都用在了搭建「空中樓閣」這件事上。直到金山、魅族等技術企業相繼從珠海起步,打開了全國市場,珠海的科技城市夢想才算找到合適的落地案例。但如今若是提起誕生於珠海的大公司,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依然只有格力,而不是金山與魅族。「在珠海,格力自身就有大幾萬名的員工,還有像珠海銀隆這樣被收購的公司。目前珠海的常住人口數才200萬出頭,這就相當於整個城市接近1/20的人在為一個品牌工作,格力自然就很容易成為珠海的城市標籤。」曾在中國移動及魅族工作,如今正在珠海創業的翟冠楠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這樣評論。經濟發展層面走了彎路,但珠海超前的城市規劃理念,還是為其留下了「花園城市」的美名。珠海沿海靠山,又有河江、溼地分隔城區,正適合做小街區、密路網的分片城市設計,以及海濱岸線、城市公園等公共空間的營造。這座城市的整體開發思路,被寫入了年限覆蓋至2060年的《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以至於會有老一輩感慨:「珠海還是當年的珠海,深圳已不是當年的深圳」。翟冠楠是北方人,對於珠海的清新空氣、海灘岸線和高綠化率十分敏感。但他也承認,這樣的城市風格更適合「已經功成名就的人過來養老」,而不是像深圳那樣,能對有衝勁的年輕人產生吸引力。珠海曾經想從頭培養這座城市的年輕人,做法甚至有些極端。目前在珠海的城市範圍內,有包括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等多個合作辦學項目落地。陳家欣於2006年就讀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則是內地與香港合作創辦的第一所大學,當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珠海曾相信,大量高質量乃至國際化的高校畢業生,能夠完美解決這座城市未來對勞動力和技術發展的需求。為了將自身塑造為「大學之城」,珠海市政府一度對所有引進的院校都採取永久性無償提供土地,以及提供融資幫助等優惠條件,每所學校都被劃撥到了面積令人咂舌的規劃用地。但在2005年,由於部分高校涉及土地質押等違規操作,以及珠海辦學過程中變相的「土地財政」傾向,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方旋受到黨內警告處分。珠海興起的這撥「異地辦學」熱潮,隨後也受到了教育部管控。雖然期待著人才、資源和資金能在城市自身的吸引力下自然流入,但土地仍是發展階段最順手的工具——珠海的這種夢想與現實,目前正在其南端的橫琴島再次上演。身為花園城市的珠海,在春夏之交格外重視綠化養護。沿著城市東側著名的「情侶路」行走,能看到許多戴著鬥笠、忙著為海灘公園鋪設草皮的農民工。但行進到珠海南端的橫琴島上,農民工的裝備就從鬥笠統一換成了結實的安全帽,因為這裡的勞動力需求基本都集中在工地上。珠海周邊多島,目前的橫琴島最早也是大、小兩座島嶼。南北島嶼間的海溝,曾經是通往澳門的一段著名水路,名曰「十字門」。1970年代,希望開發橫琴島的珠海與順德合作,動用大量人力對水道圍墾填海,將其變成了如今窄窄的一條「中心溝」。「十字門」的稱號遺留了下來,如今被用來命名橫琴島上最重要的中央商務區。在圍墾填海的年代,橫琴還只是珠海的橫琴,所以珠海當時並不吝嗇與順德共享填海造地的成果。如今「澳門新街坊」的所在區域,一度就是由順德掌握土地使用權的一塊「飛地」。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直到2010年橫琴的國家級新區地位正式確立後,才由橫琴新區管委會通過回購使用權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策略問世之前的2005年,橫琴也一度有機會在「泛珠三角」的發展戰略中成為「廣東的橫琴」。彼時對其的概念定位,是在「一國兩制」的交匯點上,開發一個能廣泛吸引內外資源的經濟合作區。但整座島真正活躍起來,還是在它真正成為「國家的橫琴」的這幾年。2009年,橫琴成為繼天津濱海、上海浦東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大量基礎建設自此正式入場。此時,也恰逢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亞洲市場,以博彩資金為絕對支柱的澳門經濟一度損失慘重。與澳門毗鄰的橫琴島,頓時就在「一國兩制」和珠海的自身發展的問題上,都有了明確的戰略價值。「橫琴的核心是對澳合作,國家直管的狀態一定意味著珠海對它的發展動力不足。但過去大家從來都不關心珠海,現在大家會通過橫琴和澳門關心珠海,地方政府的目的依然達到了。」陳家欣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記者表示。他在珠海創立了金融服務公司「極簡匯率」並擔任CEO。2009年,回歸祖國10周年的澳門收到一份位於橫琴的「禮物」:中央批准在橫琴島西側為澳門大學建立全新的、面積比舊校區大20倍的封閉式新校區,並授權澳門特區政府在新校區內實施澳門法律和行政體系。2013年,近1萬名學生和教職員工全部遷入這個新校址,他們日常往來澳門需要穿過一條專用的河底隧道。此後,橫琴島上又出現了兩地共建、並配備政策協調機制的「粵澳合作產業園」。2020年3月中旬,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旅檢區被移交至澳方管理後,原本「兩地兩檢」的模式在橫琴口岸處合二為一,橫琴與澳門的關係進一步被拉近。在這些涉澳項目中,橫琴採用了所謂「分線管理」的政策框架,根據需求對人、事、物實施不同程度的管控。比如目前,橫琴與澳門之間的口岸設定為「一線」管理,橫琴與內地之間設定為「二線」管理,日常執行「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原則。本質上,這是關鍵監管因國家發展需要,主動向後退讓的一種嘗試。「我們原來總結了很多橫琴的優勢,包括對港澳的政策優勢、所得稅優惠的經濟優勢,等等。其中也有土地資源的優勢,目前島上基本停止了對澳項目之外的供地,所以現在這兒的每一寸土地都很寶貴。」一名任職於橫琴新區管委會的政府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YiMagazine記者總結。近年來,橫琴也並非事事都「禮讓」於面對澳門的規劃。作為國家級新區,它也有自己的城市發展目標。2012年,與澳門半島東南角標誌性建築「澳門塔」隔海相望的十字門CBD建設項目,與橫琴新區城市設計方案同步開始招標,延攬了國際建築事務所Aedas入場參與。負責十字門城市CBD項目的Aedas董事錢理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十字門CBD的規劃方案延續了珠海本身花園城市的浪漫風格,以及高密度小街區的路網,沿海岸線全部保留為公園綠地。但在建築群的開發規模和強度上,十字門CBD不會輸給珠三角城市群中目前在建的任意一個同等性質的項目。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即將落成、與澳門塔有點「正面對峙」之感的橫琴國際金融中心。與許多掛著「國際金融」名號的大樓一樣,這是目前橫琴島上的天際線高點,達到339米,比澳門塔高了1米。圍繞大小橫琴島之間露出水面的兩座山體,橫琴新區的開發仍處在人煙稀少的早期。島上人氣最旺的地方,是位於橫琴島南端、自成一體的「珠海長隆度假區」。休閒遊的家庭可以在這裡逛水族館、看馬戲表演,並住在長隆自己的「企鵝酒店」內,一連玩上兩三天。長隆集團是最早願意押注橫琴,做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公司之一,按照公司創始人蘇志強的回憶,2008年他第一次來到橫琴時,感覺當地山清水秀,卻「荒涼到連一隻蚊子都沒有」。後來通過200億元級別的開發投入,長隆將橫琴項目變成了集團規模最大的「超級旅遊度假區」。由於和澳門的「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發展目標有可銜接之處,橫琴在去年也拿出了成為「國際休閒旅遊島」的建設方向。長隆集團則已經在與澳門方面探討,建設一條澳門和珠海橫琴的空中觀光纜車線路,建成後遊客可直接從長隆園區內抵達澳門景點,繼續自己的參觀遊覽。橫琴的野心並不局限於延續港澳遊客的旅遊欲望,在健康、金融、文化等一切與澳門有合作機會的領域,橫琴都想試一試,不管市場在起步階段有多少,或者看起來有多奇怪——目前橫琴島上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內,就在做中藥的產學研合作,以及市場推廣。通過澳門與葡語世界的聯繫,產業園內的企業正在做著將常見的中成藥「蓮花清瘟膠囊」出口到4個葡語國家的生意。前述橫琴新區管委會的政府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表示,管委會對「多元發展」這件事實際上有所警惕,「我們的核心就是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休閒旅遊、金融服務其實都是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去的概念。」目前的橫琴,在很多方面還是很像幾十年前珠海搞特區時的思路,比如對高新技術的追求。為了趕上這一撥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潮流,橫琴新區自己總結了相關創業企業早期成長中最大的壓力,是來自於自有算力不足,於是就與有相關技術的寒武紀公司合作,開發了「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對在橫琴註冊的企業和機構開放優惠使用。藉助臨近港澳的地緣優勢,珠海的高新區及橫琴新區近年來都把吸引香港、澳門的年輕人創業作為發展方向,尤其是對澳門——由於博彩業在澳門經濟中的絕對地位,本地其他經濟主題的活力和創意都像是被侵蝕掉了。如果有跳出來的機會,反而可能會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澳門對這個問題似乎都不以為然。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隱形澳門》的作者李展鵬認為,近年來澳門大眾教育及文化中本土元素普遍缺失,使得「不止別人看不見澳門人,澳門人有時也看不見自己」。與李展鵬同校任教的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餘永逸則認為,矛盾出在澳門特區政府以「派錢」為核心策略,強化日常性福利的管理方式上。餘永逸指出了一個細節:每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文本中,都會將增派福利放在顯要位置,繼而再討論其他政策變化。2020年4月,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是由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的,這也是他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報告提及了新冠疫情對澳門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展望未來,報告文本仍顯得很有信心,其中更是花了超過2000字的篇幅來討論包括「澳門新街坊」項目在內的橫琴與澳門的合作。「和以往不同,『澳門新街坊』計劃不再只是單純針對澳門居民的福利措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澳門在橫琴的發展中的角色,並推動澳門居民到橫琴,以至於更廣闊的大灣區去發展、生活,讓澳門人進一步融入國家的發展。」餘永逸在接受《第一財經》YiMagazine採訪時,這樣評價目前仍是一片空地的「澳門新街坊」項目。在港澳海關因新冠疫情影響人流驟減前,餘永逸每周的工作日都在澳門大學工作,下班後就回到學校宿舍休息;周末則會回到香港與家人團聚。他是香港人,雖然有澳門身份證,但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在澳門工作」。翟冠楠則相信,等橫琴和珠海再與澳門協調發展幾年,自己原本在中國移動上班時負責解決的「中澳兩地運營商串手機信號」的情況,就不會再是個問題了。每一代的年輕人,總有自己專屬的精神歸屬地。如果說天涯、西祠胡同是70後的,那麼剛剛過完11周歲生日B站就是90後的,這代年輕人在多元化的環境裡成長起來,他們的「小破站」也從充溢著彈幕、鬼畜、ACG等內部梗的青蔥歲月走到了如今商業化程度更高、困境愈發明顯的大團隊。次元壁已經打破了,忠實的老用戶們願意理解並接受B站之變嗎?對於這一話題,更多視角的精彩報導還可以在《第一財經》YiMagazine雜誌第7期的新刊中獲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在本期雜誌聚焦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兩大特區的商業沉浮與展望製作了特別報導。當然,你也將在這期雜誌中看到多篇優質財經報導,富大人和戴老闆的專欄一如既往。
你可通過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前往微信小店購買本期雜誌。
常點在看,更及時獲取資訊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