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脾氣爆烈,懟過小S罵過黑社會;
她財富如山,拿皇家龍袍做收藏品;
她遊戲人間,號稱男友只交25歲,因為能陪她玩;
她霸氣外露,比範冰冰還早5年宣言「我就是豪門」……
她就是《康熙來了》裡面那個嬉笑怒罵、金句不斷的羅姐——羅霈穎。
她曾讓世人看見了一位女性獲得財富自由之後可以活得多麼瀟灑,也給那些循規蹈矩活著的女性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8月3日,羅霈穎被好友發現在工作室去世,那天,距離她的60大壽僅剩9天,可惜她再也等不到了。
8月8日,羅霈穎追悼會上遺照一反常態,掛的是一張很漂亮的照片,現場也被布置成了漂亮的粉白色世界。
據說,那是她哥哥與好友們一起商討的結果。大家一致認為,羅霈穎生前愛玩、愛漂亮,走的時候她也一定希望是開開心心、漂漂亮亮的。
不一樣的富家女,貪玩叛逆愛賺錢
印度前總統尼赫魯說:「生活就像是玩撲克,發到的那手牌是定了的,但打法取決於你自己。」
羅霈穎就是那種出生就拿到了一手令人羨慕的好牌的人。
她生於大富之家,父親是進出口船務公司的老闆,大哥是著名的詩人和畫家,還曾得到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她是家中么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在家能呼風喚雨;在學校,她是班長、模範生和合唱團指揮,搶盡風頭;到了初中,因為長相甜美可人,她被評選為校花,幾乎所有男生都想追她。
在那個普遍生活都很貧瘠的年代,羅霈穎卻從沒受過任何苦頭。她從小就是個典型的天之驕女,有鋼琴彈,有空調吹,家裡的陽臺大到可以溜冰,院子闊到可以供大人們打高爾夫球。
但降生在醫院樓梯上的羅霈穎,仿佛在以獨特的出生方式降生時就預告了世人:我是個註定異於常人的女孩。
讀書讀到初中,羅霈穎開始展現出她叛逆的另一面。她個性驕縱愛玩,不喜歡念書所以經常翹課;她因為早戀交男友,最終也沒有考上大學。
後來,家人送她去讀基督學院,她沒有靜下心,反而瞞著家人跑去Pub打工、去秀場當模特,甚至到電視臺為大歌星甄妮伴舞,直到父親從電視上發現她大跳豔舞的鏡頭才被喊停。
羅霈穎因為想進娛樂圈和家裡產生了分歧,爸爸說她做戲子丟臉,給了她人生的第一個巴掌,二哥也被氣得撂椅子。
羅霈穎覺得不服氣,一怒之下她拎著幾件衣服就離家出走了,之後六年不曾回家。
離家的那段時間,她四處打工為生。為了生活,她賣過濾水器,做過餐廳,去了試衣公司,也拍攝過廣告。
偶然的機會,她被電視製作人週遊相中了,並出演了人生的第一部電視劇《神勇嬌娃》,從此踏入演藝圈。
後來又接連拍攝了《臺北甜心》、《飛越補習班》等劇,在《再愛我一次》之後,知名度達到了巔峰。
工地秀女皇,要錢不要命
羅霈穎做演員是紅過的,拍戲那段歲月,她當過8點檔女主角,也出演過大師楊德昌的影片。只是相比於演員,要錢不要命的「工地秀女皇」才是羅霈穎真正具有噱頭的身份。
那個年代,工地秀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現象。房地產商為了促銷,常會邀請藝人們在建築工地舉行歌舞表演吸引人氣,那是魚龍混雜之地,但是來錢特別快。
那時候,很多藝人都會接工地秀,下了演出就把錢塞滿車廂開走。
但誰都沒有羅霈穎那麼拼,為了賺快錢,羅霈穎簡直要錢不要命,她一年365天都在舞臺上。
為了防止裙子滑落,羅霈穎用透明魚線吊著禮服繞到脖子上,時間長了,魚線都勒進了皮膚裡。最忙的時候一天她能趕9場,乘著飛機從南飛到北,哪怕航班滿員,她也想盡各種辦法登機,讓空姐或空少下機給自己替補,幫旅客端茶倒水,甚至還敢制服歹徒……
就憑著這份不要命和敢拼,才30歲,羅霈穎就為自己攢下了4000萬的身價。
但好景不長,沒幾年她就因為和朋友投資餐廳失敗而敗光了錢。
據羅霈穎後來自曝:「那時候,我全身上下只剩18萬,還有一臺進口的車子,什麼都沒有了。」
羅霈穎一時無法接受,甚至將自己關在房裡長達35天,最後才在家人的鼓勵下振作起來(這時候她已經在大嫂的牽線下,和家人關係緩和了)。
那時候是羅霈穎事業的最低谷,羅爸羅媽對她說:「我們會養你一輩子的,你不用擔心。」
就是因為有了這句話的鼓勵和支持,羅霈穎重新鼓起勇氣,奮起直追,越挫越勇。
那時候剛好遇到臺灣房地產最好的時候,羅霈穎一邊瘋狂跑工地秀,一邊在羅爸的建議下買房子。就這樣到2002年,羅霈穎已經擁有了至少三處房產。
後來,羅霈穎又開始到內地置業,她在上海買了豪宅,還投資了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和BARHULU。
據說,羅霈穎在上海和臺北共擁有六套房產,每月光租金就有600萬臺幣的收入。
除此之外,羅霈穎還有個投資愛好,那就是買古董。
早年,她曾在節目裡大談「抗通脹,買古董」的言論,甚至還曾帶著一件龍袍上《康熙》,驚呆了所有人。
東區羅姐養成記,敢說敢懟橫著走
也許正是因為賺錢太不容易,所以後來的羅霈穎才會格外看重自己。
她在賺錢時吃得了苦,在舞臺上也受得了異樣眼光,但如果有廣告商想要潛規則,上來動手動腳,她馬上就會狠狠地回罵:「我賺的可是辛苦錢,為什麼要陪你吃飯?」
出生在蜜罐裡的大小姐,連吃苦都不怕,又怎麼會為了所謂捷徑而彎下自己的脊梁呢?
那些年,因為羅霈穎誰都敢懟,什麼話都敢說,所以一度闖出了「東區羅姐」的花名。
參加《康熙來了》時,她常常快口直言,給很多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和很多經久流傳的金句語錄。
聽聽下面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很耳熟:
「醜的也要偷人,帥的也要偷人,所以我就選又高又帥的。」
「我自己就是豪門,幹嘛還嫁入豪門。」
「女人不管到了哪個年紀,都有享受戀愛的資格。」
「我只和25歲左右的男生談戀愛,因為他們最有空陪我玩。」
「我並沒有妨礙到你們啊,我又不是S人F火搶J,我自己開心,關你們什麼事。」
……
後來,這些女權金句後來隨著範冰冰、王菲等頂流巨星之口而變得廣為人知。
羅霈穎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敢說敢懟,誰敢讓她不痛快,她就一定讓那人不舒服。
小S說她剪直劉海裝嫩,她一秒殺到小S面前,眼神犀利,開口直懟:「我如果沒有劉海,就好像你現在一樣,這麼醜!」
懟得向來以牙尖嘴利著稱的小S都啞口無言,氣勢矮三分。
節目裡,羅霈穎不僅直爽傲嬌,經常語出驚人,還大膽曝光了很多明星的緋聞黑料,比如:什麼某臺灣藝人是社交名媛啦,集郵男星豔史啦,顏寧給富商當小三被軟禁生兒子啦等等。而其中,最出名的還當屬張曼玉結婚。
當然,她不僅敢爆別人的事兒,在節目,她其實也沒少爆料自己。
比如,她說她嫌自己運氣不好,覺得男人都不愛她,只是來花她的錢,所以對爸爸說要把名字改成羅霈穎。
爸爸卻「潑她冷水」說:「霈穎,英文名Paying,paying 你一輩子都在為別人付錢。我給你起的名字多好,璧玲,英文名billion十個億,花都花不完。」
她聽到後哭笑不得,最後愛情沒有變好,但她卻看開了。
羅霈穎就是這樣真性情又直言不諱,也正是因為她這樣的個性,那些年她一直備受網友們的喜愛。
當然,羅霈穎也並非是見誰就懟誰的野蠻任性大小姐,她只是不委屈、不將就。心直口快和犀利言語的背後,是她會對粉絲留言一條一條回復的認真,以及收留過世朋友兒子的善良。
「戀愛教母」在線教學,宣言稱要活在當下
除了有錢、愛玩和敢說,羅霈穎還有個十分出名的地方,那就是她的愛情觀。
年輕時,羅霈穎雖然事業順風順水,但感情卻是多番波折,屢受磨難。
她是個戀愛腦,每次只要一戀愛,仿佛世界就只剩下了男朋友一個人。
她為了男友放棄事業跑去美國,天天開車為男友送飯,兼任保姆和司機;為了討好未來婆婆,她眼睛都不眨地就送出巨額鑽石項鍊;她還出錢幫男友投資公司,幫他付賭資……
結果到了談婚論嫁,對方卻大開口,說:「想要結婚就要先拿出100萬來墊底。」
她傷心絕望分了手,卻不想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直接被另一男友騙光了錢。
因為這些事兒,她改了名字,也改變了愛情觀,她決定:與其愛而不得,不如活在當下,只談情,不說愛。
從那時起,她就給自己定下了兩個選男友的標準:要帥,要年輕。然後,她真的說到做到了,之後她交往的所有男生都是25歲左右。
對此,她給出的理由是:「我一般只和25歲左右的男生談戀愛,因為他們最有時間陪我玩。大概瘋狂到二十七八歲,他就會想說要好好做事了,是這種年紀,你選擇30歲以上的,他已經有固定的工作了,他就沒那麼多時間陪我到處走了。」
53歲那年,羅爸爸去世了,羅霈穎傷心不已,她對記者說:「爸爸是最愛我的男人,他是我爸爸、我男友,也是我朋友。」
爸爸走後兩個月,她在夜店遇到了一個小她27歲的外籍男友。男友雖然小她很多,但卻很照顧她,羅霈穎認為這是爸爸派來照顧她的人。
這段戀情可謂轟轟烈烈,名震娛樂圈。相戀三年多時,羅霈穎還曾在節目中大方透露:「我們現在屬於戀愛的蜜月期,三年時間,蜜月期差不多要過了,接下來要靠經營。好的感情是需要兩個人一起經營。」
可惜,這段感情最終依然未能開花結果。因為處於事業打拼期的男友,很少有時間陪她,有時候晚上回家睡覺,早晨一起來又不見人影了,所以,羅霈穎提出了分手。
在愛情裡轟轟烈烈,要分手時也能快刀斬亂麻,羅霈穎從來都不曾是個墨跡的人,她已經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愛情觀念。
所以,她會說:「我這個年紀,不適合陪你一起打拼。」
2016年,又有另一位年輕帥哥經常出現在她微博裡,她也坦誠說:「是我家帥哥」。
2018年,這段感情再次以分手為終,分手也是羅霈穎主動提的。
這次據說是因為對方每天都在忙事業,儘管如此,公司每個月都在破產邊緣,羅霈穎覺得:「我要的是玩樂,不要跟他吃苦」,所以提了分手。
在愛情裡,她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她不會委屈自己,也不會迷失自己。
她的婚戀觀通透,她說:「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對方的條件必須1+1>2,光等於2還不夠。」這樣灑脫的戀愛秘籍值得每個女孩子學習。
羅霈穎的一生不能說是完美,做人做事也不是毫無缺點。
但時光過去,回頭看來,那些年她留下的金句,當真是字字珠璣。
她也許不夠完美,但她的一生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和思考:
人一生總有一處要受些苦,與其被生活所迫,不如主動出擊。當你經歷過苦難,也靠自己賺夠了錢,不依靠別人,也不怕吃苦,這個世界你一定能過得很爽。
最後,願一路走好,天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