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過於質補,缺少文採修飾,就合顯得粗野俗氣;但是也不能過於講究修飾,如果修飾多於質樸的話,就會流於虛偽、浮誇。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文質彬彬的思想淵源。東漢學者包威曾對「彬彬」做出過注釋,說是「相半之貌」。翻譯過來就是說,文一半質一半,質樸且具有修養,這樣才稱得上君子。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觀念裡,一個人要具備質樸的本性,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質樸主要指的是內心和行動、外表和精神相互統一,就是一種天性的純真表現,不賣關子,不裝腔作勢,與人為善,為人正直。
修養是內心的一種平淡,是一份善良與率直的純潔無私的心,天真而不受慾念所蒙蔽。在儒家思想裡,質樸其實就是一種修養。
我國古人特別重視人的價值,而價值的實現往往基於人格的完善,人之可貴首先體現在一個人高尚的人格上,而質樸正是儒家思想對人格評判的一個重要標準。
兩個年輕的創業青年,同時參加一個提供創業基金的節目,誰如果獲得一些成功企業家的認可,就會得到一筆基金,用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兩個青年都十分優秀,而且所選的項目都很有發展前景。其中一個青年在演講的時候,言語清晰流利,神態鎮靜、自然,言語間流露出無限的自信。
但是,另一個青年,在演講的時候,顯得有幾分緊張,說話磕磕巴巴,甚至手一哆嗦,把面前的水杯碰到了地上,這讓很多人皺起了眉頭。但是他的態度誠懇,特別能引人產生共鳴。
在場的很多觀眾都覺得第一個青年更有前途,幾乎勝券在握。但是到最後才知道,幾個企業家都紛紛把票投給了那個緊張的青年,這令很多人不解。
節目結束的時候,記者問幾個企業家,為什麼把票投給了那個不怎麼自信的青年。他們其中的一個代表回答說:「這個青年是質樸的,也更加真實,不善於偽裝自己,把自己真實的狀態流露出來,這樣的人才更有前途。
而另一個青年內心一定也是緊張的,但是他善於偽裝,城府很深,這種人的成就會很有限的。我們這些人都是從創業青年走過來的,十分理解他們的心態。」
那個緊張的青年之所以獲勝,關鍵在於他既不是「質勝文」也不是「文勝質」,而且文質參半。其實在儒家思想裡,前面兩種概念都是被否定的,文質彬彬」才是最終的要求。就是人應既有道德修養,又必須質樸真實。
提到陳光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慈善家,更有媒體將其捧為「中國首善」。慈善固然高尚,但是其招搖的行善,讓很多人對他評價都不高。
對於這麼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些人不無諷刺地這樣評價他:有些人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而陳光標則是「走自己的路,就是為了讓別人去說」。
2011年的時候,這個大善人以個人名義向雲南盈江地震災區兩個寨子的民眾捐獻了20萬元人民幣,所有村民人人有份,都能夠得到200元的救災款。
這本來是一件特別好的善事,本應該受到眾人的感激和尊重,但是這些被一個問題全部抹去了。因為陳光標在派錢之後,讓村民舉起拿著兩張紅票子的手,和他站在鏡頭前面,留下了一個合影。留合影就算了,他還將照片公布在網站上。
此舉過後,陳光標在網站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和爭議,這一舉動被眾多網友稱為「暴力慈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借行善之名來炒作自己。而且陳光標也曾說過,如果自己做了好事,而沒有人知道,他就會感到特別難受。
陳光標作為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慈善家,本應該受到至高無上的殊榮,但是為何卻成為一個如此有爭議性的人物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高調的行事風格與儒家傳統的做事觀念是違背的。陳光標在每次做完善事之後一定會大肆宣揚一番,所以他行善的本質就改變了,就顯得不那麼質樸。
社會與環境難以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做事風格,每一個人都要具備一定的修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就算會遇到磨難挫折,也應該保持質樸的做事風格,堅持以自己的原則面對所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