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質樸而具有修養,才稱得上君子

2020-12-24 禪說國學

《論語》中有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過於質補,缺少文採修飾,就合顯得粗野俗氣;但是也不能過於講究修飾,如果修飾多於質樸的話,就會流於虛偽、浮誇。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文質彬彬的思想淵源。東漢學者包威曾對「彬彬」做出過注釋,說是「相半之貌」。翻譯過來就是說,文一半質一半,質樸且具有修養,這樣才稱得上君子。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觀念裡,一個人要具備質樸的本性,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質樸主要指的是內心和行動、外表和精神相互統一,就是一種天性的純真表現,不賣關子,不裝腔作勢,與人為善,為人正直。

修養是內心的一種平淡,是一份善良與率直的純潔無私的心,天真而不受慾念所蒙蔽。在儒家思想裡,質樸其實就是一種修養。

我國古人特別重視人的價值,而價值的實現往往基於人格的完善,人之可貴首先體現在一個人高尚的人格上,而質樸正是儒家思想對人格評判的一個重要標準。

兩個年輕的創業青年,同時參加一個提供創業基金的節目,誰如果獲得一些成功企業家的認可,就會得到一筆基金,用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兩個青年都十分優秀,而且所選的項目都很有發展前景。其中一個青年在演講的時候,言語清晰流利,神態鎮靜、自然,言語間流露出無限的自信。

但是,另一個青年,在演講的時候,顯得有幾分緊張,說話磕磕巴巴,甚至手一哆嗦,把面前的水杯碰到了地上,這讓很多人皺起了眉頭。但是他的態度誠懇,特別能引人產生共鳴。

在場的很多觀眾都覺得第一個青年更有前途,幾乎勝券在握。但是到最後才知道,幾個企業家都紛紛把票投給了那個緊張的青年,這令很多人不解。

節目結束的時候,記者問幾個企業家,為什麼把票投給了那個不怎麼自信的青年。他們其中的一個代表回答說:「這個青年是質樸的,也更加真實,不善於偽裝自己,把自己真實的狀態流露出來,這樣的人才更有前途。

而另一個青年內心一定也是緊張的,但是他善於偽裝,城府很深,這種人的成就會很有限的。我們這些人都是從創業青年走過來的,十分理解他們的心態。」

那個緊張的青年之所以獲勝,關鍵在於他既不是「質勝文」也不是「文勝質」,而且文質參半。其實在儒家思想裡,前面兩種概念都是被否定的,文質彬彬」才是最終的要求。就是人應既有道德修養,又必須質樸真實。

提到陳光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慈善家,更有媒體將其捧為「中國首善」。慈善固然高尚,但是其招搖的行善,讓很多人對他評價都不高。

對於這麼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些人不無諷刺地這樣評價他:有些人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而陳光標則是「走自己的路,就是為了讓別人去說」。

2011年的時候,這個大善人以個人名義向雲南盈江地震災區兩個寨子的民眾捐獻了20萬元人民幣,所有村民人人有份,都能夠得到200元的救災款。

這本來是一件特別好的善事,本應該受到眾人的感激和尊重,但是這些被一個問題全部抹去了。因為陳光標在派錢之後,讓村民舉起拿著兩張紅票子的手,和他站在鏡頭前面,留下了一個合影。留合影就算了,他還將照片公布在網站上。

此舉過後,陳光標在網站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和爭議,這一舉動被眾多網友稱為「暴力慈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借行善之名來炒作自己。而且陳光標也曾說過,如果自己做了好事,而沒有人知道,他就會感到特別難受。

陳光標作為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慈善家,本應該受到至高無上的殊榮,但是為何卻成為一個如此有爭議性的人物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高調的行事風格與儒家傳統的做事觀念是違背的。陳光標在每次做完善事之後一定會大肆宣揚一番,所以他行善的本質就改變了,就顯得不那麼質樸。

社會與環境難以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做事風格,每一個人都要具備一定的修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就算會遇到磨難挫折,也應該保持質樸的做事風格,堅持以自己的原則面對所有事情。

相關焦點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所以,真正的君子要在文化教養與質樸的天性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今天跟各位聊聊《易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那麼在正式跟大家聊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易經》這部著作。可能現在一提到《易經》,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門佔卜學,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佔卜只是《易經》的一個分支而已。
  • 君子有三樂:事親,做人,育天下英才
    南懷瑾先生很欣賞孟子的君子三樂事,即「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中華文化】何謂君子?(君子有三樂)
    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立功(做事),我想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來豐富、充實我們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樹的花與果。
  • 《天道》之丁元英:所謂的君子,就是這樣
    我想無非是兩方面,一是德行修養甚高,二是胸中有乾坤,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毫無疑問,丁元英完全滿足這兩個方面。今天,娛評君就來剖析一下丁元英這個人物,分別來講講他的君子之道。君子的德行丁元英的確稱得上君子的名號
  • 君子若竹!
    ——元 曹文晦做人當君子,君子當若竹!君子為物,有志、有氣、有節、有度、有舍、有得,不為物使,小到一粥一飲,大到格物致知,君子立於其間,不卑不亢,不左不右,遺世而獨立。君子若竹,臨風不折,過雨不汙。竹,質樸淳厚,清奇高雅,文靜怡然,正若君子風度翩翩,不浮燥、不張揚、不嬌情、不卑瑣,無私無欲,如君如聖!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做人最高級的修養,是學會「閉嘴」
    可有很多人都認為會說話才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為人處世還有另一種境界——學會閉嘴。 古人也常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真正的聰明人,從不會急於開口,而是會在適當時候閉嘴,這樣不僅能避開很多說話的雷區,還能讓接下來的路更順暢。
  • 做人坦蕩蕩,心中無憂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亙古至今的一句至理名言。    做人,就要胸襟寬廣,內心保持坦蕩的境界,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樂觀對待,等閒視之,泰然處之,這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如果心胸狹窄,於人為難,必然於己為難,心裡就會經常苦悶憂戚。    世間最讓人心安然的,就是無奢望,無貪慾,心清靜,胸懷寬,人正直,結好緣。
  • 分寸感,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01說話說三分,交淺言不深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意思是說,君子最忌諱的,就是在和朋友的交流之中毫無分寸,說話不知輕重。深以為然,真正有修養的君子,自然都懂得說話留三分,不在別人面前誇誇其談,更不在背後閒言碎語,悄無聲息替人解圍,事後也不居功自傲。《紅樓夢》中的寶釵正是這樣一位有分寸的「君子」。在一次宴席中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了《西廂記》中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 南懷瑾:做人最高的修養是「貧賤不能移」
    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18、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悽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19、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什麼人稱得上君子? 一般而言,君子講道義,講正理,胸懷坦蕩,踏實做事,老實做人,待人以誠。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 什麼人又是小人? 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格言】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解讀】君子以不修品德,不講信用,沒有才能為恥。知道什麼是可恥的,不去做可恥的事情,愛惜自己的名聲,就是「知恥」。而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發現問題到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反求諸己」。這就是君子自我修行和自我提升的根本。
  • 四君子 陳玉樹
    一個白手起家的草根創業者,從十幾年前涉足紅木家具行業到現在成為幾十條生產線、數百名員工、年產值近兩億的企業管理者,其作品連續三年在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囊括冠亞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想讓四君子古典家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家具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的精髓,他還想把「四君子」寓意的君子文化、正能量傳遞給每一位國人,讓國人爭當君子。
  • 張居正五大金句,不愧明代大政治家,做人做事必看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敬畏之心源自於人的信仰,人的心裡有敬畏或恐懼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懼,才會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於是乎,做生意,明碼實價,童叟無欺;做學問,言之有據,持之有故;做官,不奪民財,不傷無辜;做人,不出賣朋友,不喪天良。
  • 做人,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勿做一個常戚戚的小人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內心通透、光明磊落,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光明正大的去做,從來不會去傷害別人。因為他們為人正直,不屑於去做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在他們看來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任何上不得臺面的行為都會被他們所不恥,別人要是過得好了,他們會由衷的為別人感到高興,從來不會嫉妒和算計別人,也不會背地裡說人是非,暗中使壞,因為他們為人磊落,所以他們往往都活得坦然而自在。
  • 南懷瑾: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是這三點,缺一不可
    《論語正義》引《申鑑·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真正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慮,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日常生活中,會經常聽到老一輩人說,做人要有修養,要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其中的「修養」、「涵養」折射出來的是一個家庭的教育問題。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有修養,是否有完美的人格修養呢?
  • 有一種修養叫,不隨意評價
    謹言慎行,這是一種自我素養的升華,注意說話的分寸,是做人的修養。不知道別人背後的故事,心酸,就請不要隨便評價,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而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的隨意評價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打算正義的旗號去傷害別人,我想,這才是最可恨的人,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正義,都是偽正義。
  • 安徽文聯副主席:君子文化有古為今用的現實意義
    宋代以來,以梅蘭竹菊表現四君子品格的書畫數不勝數,其繁盛景象讓人嘆為觀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鮮活,在當代社會也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在不同階層人群中都有相當的知曉度和認同度,君子風範今天仍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奉為做人的圭臬。  做人要做君子,這是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也是今天每個中國人應有和樂於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