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單慧粉
寫在前面
走進時光深處,總會留下清晰的印跡。
70年前的金秋,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光影無言,歷史有聲。10月2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540餘張照片、1900餘件文物集中展出,其中824件珍貴文物首次揭開神秘面紗。展覽圍繞戰爭主線,突出戰場較量,精心設計序廳、「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 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結束語7個部分,設置「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最可愛的人」等專題,讓參觀者穿過時間的長廊,追思歷史,緬懷先烈。
回望,聆聽歷史的迴響
1950年,北緯38度線,又稱三八線,晝和夜被炮火一次次撕裂,天空被血與火染紅。一場戰火猝不及防地燒到初生的共和國國土上。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展廳起始,以時間軸為序,清晰呈現著黨中央從10月1日至19日每天關於出兵援助朝鮮問題的討論,可見決策出兵的艱難。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戰場環境艱險,敵我力量懸殊,武器裝備落後,打贏戰爭靠的是什麼?就是志願軍將士敢打必勝的信念!」在高高懸掛的100面印有志願軍部隊番號的旗陣中,86歲的志願軍老兵張漢傑找到自己當年所在部隊的旗幟,含淚回憶起那個烽火連天的戰場。
1950年11月27日,大雪紛飛,寒風徹骨,氣溫驟降至零下30攝氏度。叫囂著「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美軍主力進入志願軍伏擊地域,著名的長津湖戰役打響。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這是志願軍戰士宋阿毛留在長津湖陣地上的一首絕筆詩。當時,他所在的連隊埋伏在死鷹嶺高地,衣著單薄、缺糧少彈的志願軍將士在零下數十攝氏度的雪地裡一動不動,最後全連125人以俯臥戰壕的戰鬥姿勢全部壯烈犧牲,成為永不後退的冰雕群像。
是役,志願軍全殲美軍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繳獲團旗,完成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團級部隊的壯舉。如今,這麵團旗作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收藏於軍博,並在此次展覽中展出,同時,反映鏖戰長津湖的情景再現也吸引著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11月30日,松骨峰。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為追擊敵軍,一路穿插到這裡,與蜂擁而來的美軍激戰5個多小時,陣地一片火海。志願軍戰士帶著滿身火焰撲向敵人,展開殊死搏鬥。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1951年,從戰地歸來的魏巍將慘烈的松骨峰戰鬥寫入《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至今日,再次閱讀展櫃中的原文,仍被志願軍的英勇事跡所震撼。
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一件件武器裝備實物,一張張珍貴歷史照片,一面面立功受獎旗幟,生動記錄著志願軍戰士英勇戰鬥、克敵制勝的光輝歷程和不朽功勳。
銘記,閃耀在歷史天空的英雄
這是一把來自抗美援朝戰場的軍號。
軍號的主人叫鄭起,志願軍第39軍347團7連司號員。
當時,該團突破三八線後向漢城方向追擊,在釜谷裡殲滅英29旅一部。在戰鬥中,該團7連負責阻擊敵軍,司號員鄭起在連隊幹部傷亡的情況下,主動代替連長指揮部隊,堅守陣地一整天,打退敵人3次衝鋒,最後只剩他一人。他把僅有的爆破筒和手榴彈投向敵人後,在關鍵時刻機智地吹衝鋒號嚇退敵人。
這激昂的號角,是力量、是勇氣,更激蕩著血性膽氣。軍號聲聲中,志願軍將士們前僕後繼,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懷激烈的不朽篇章。
上甘嶺,美軍的「傷心嶺」。激戰43個晝夜,敵人向這塊3.7平方公裡的高地發射炮彈190多萬發,炸彈5000餘枚。志願軍頑強抵禦,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
山體一片焦土,天邊黑煙瀰漫,遍地都是散落的空彈藥箱。本次展覽中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其中就包括上甘嶺戰役中被炸斷50多處的電話線。
此外,特級英雄黃繼光犧牲處挖掘出來的爆破筒殘體、381個彈孔的戰旗、鑲滿彈片的枯樹幹、被炸成粉末的石頭、美軍投下的蝴蝶雷……這些歷史物證都講述著上甘嶺戰役的慘烈。在那場戰役中,拉響手榴彈、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碉堡、堵槍眼的英雄,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黃繼光、孫佔元等英烈譜寫了一曲曲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英雄讚歌。
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90餘萬志願軍將士入朝參戰,湧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197653名烈士犧牲……展廳一隅,一串串滾燙的數字,讓人讀懂了制勝的密碼。
共和國沒有忘記。此次展覽,專門設置了「最可愛的人」專題展。表現英烈人物形象的白色浮雕,鐫刻英烈姓名的紅色玻璃幕牆及幕牆後陳列的200本英雄傳略等,紀念著這些用鮮血染紅金達萊的英雄們。
多少風華正茂的戰士,懷著滿腔熱血保家衛國,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那烽火連天的時刻。
展覽現場,93歲的軍旅畫家彭彬在「登高英雄」楊連弟的畫像前,久久駐足,對他來說,楊連弟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了。當年,彭彬曾作為鐵道兵的一員到過朝鮮戰場,用畫筆留下「最可愛的人」的形象,他所畫的鐵道兵英雄楊連弟的油畫,以及其他戰友所創作的黃繼光堵槍眼的油畫,都成為經典。
傳承,英雄傳人高擎戰旗
「我們向志願軍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9月27日,搭載第7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空軍運-20運輸機飛行員與機場塔臺的空中對話,代表了全國人民的熾熱情感。
離家猶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2014年以來,我國先後迎回7批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於瀋陽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這次展覽,從韓國歸來的43件志願軍烈士遺物也相繼亮相,其中4枚志願軍印章幫助烈士找到了親人。
歷史是生命的聚散也是精神的聚光。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徵途上,立起了一個又一個閃光的精神坐標。那是對英雄的禮讚,也是對後人的激勵。
17歲入朝作戰時拍攝的老照片、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證明、與醫護人員互致軍禮的照片……在展覽中,展出了4件與志願軍老兵張兆堂有關的物品。
站在展櫃前,張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樣展示給記者。「我確診新冠肺炎後,相當於又打了一仗,這一仗,我又打勝了。」老人說,志願軍戰士敢打必勝的信念深深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時給軍隊的醫護人員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也是為了和他們相互鼓勵。
今年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疫魔,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除夕夜逆行出徵;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為按下「暫停鍵」的武漢撐起一條不中斷的「鋼鐵運輸線」;疫苗研發,我軍科研人員忘我投入分秒必爭……此次展覽專門開闢抗疫相關展區,「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火神山醫院一線醫護人員的抗疫日記本等一一展出。
接過英雄的接力棒,無愧戰旗的傳人。和70年前一樣,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子弟兵無怨無悔披上戰袍、為國出徵,衝鋒在最危險的地方,用行動書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每個人都是一顆釘子,要牢牢釘在陣地上,天大的壓力也要頂住。」每天晚點名,第81集團軍某合成旅「松骨峰特功連」官兵都要齊聲背誦時任指導員楊少成在朝鮮戰場上做的最後戰前動員。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特級英雄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早已融入到「楊根思連」官兵血脈,成為永不磨滅的戰鬥宣言。
「不立戰功,不下戰場!」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降兵某部軍史館裡響起鏗鏘誓言,那是英雄傳人的又一次熱血出徵。
70載歲月洗禮,戰爭的硝煙歸入歷史塵埃,但歷史的記憶從未褪色,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