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信息化時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天不刷朋友圈就四個字:
渾身難受!
其實不只是微信,所有社交軟體和社交媒體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交友方式。
便捷的網絡帶來了各種虛擬的鍵盤朋友,可你真的知道屏幕對面是人是「鬼」嗎?
——《好友請求》。
主人公蘿拉,社交達人,臉書上擁有一大波粉絲,當同學口中的「怪胎」瑪麗娜向她發送好友請求時,她並沒有拒絕。
可瑪麗娜刷屏般的邀約著實讓人反感,主頁上的恐怖圖片也令人膽寒,所以當她提出想要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時被蘿拉以「和男友過二人世界」為由一口拒絕。
事後,瑪麗娜卻在蘿拉的主頁上看到了她和朋友們的一張張自拍,第二天便找到她理論。
一氣之下蘿拉果斷取關,沒想到竟導致瑪麗娜自殺,一系列恐怖的事情也隨之發生。
本片在國內豆瓣上的口碑和評分不高,甚至多少有些偏低。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缺乏新意。
近些年來關於社交網絡的恐怖、驚悚、懸疑類電影並不少見,《解除好友》系列、《網絡謎蹤》都是如此。
單說劇情上的創意,這幾部作品差別不大,無非就是利用貫穿現代人生活點滴的社交媒體大做文章、通過某個離奇事件勾起觀眾探尋真相的興趣和好奇心。
但本片卻輸在了形式上。
恐怖片最重要的是代入感和真實感,出色的恐怖片尤其重視這兩種感覺的營造。
觀影過程中害怕,看完就忘,屬於比較低級的恐怖片。
觀影過程中害怕,回想起來依然害怕,甚至不自覺地聯想自己會不會碰到類似的事,這才是高級的恐怖片。
所以不管是《解除好友》系列還是《網絡謎蹤》,都採用了與恐怖片天然契合的偽紀錄片形式,為的就是營造出代入感和真實感,引發某一部分觀眾群體的共鳴。
相比之下本片就是一部純粹的傳統形式電影,缺乏新意顯而易見,也無法避免。
詛咒、黑魔法等元素的加入,更是為全片蒙上了一層魔幻的面紗,致使現代人對於社交網絡獨有的代入感和真實感大打折扣。
其二,故事設定本身就不討喜。
一個無辜的人或一群無辜的人由於觸碰到某個人的「玻璃心」而陷入危機、丟掉性命,這樣沒有任何因果報應可言、頗有道德綁架意味的劇情設定難免讓人產生一種無力感,甚至心生反感。
縱觀全片,蘿拉和她的小夥伴們針對瑪麗娜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情?
蘿拉無非是因害怕而欺騙、取關,她的小夥伴們則更加悲催,僅僅是因為出現在了蘿拉生日派對的合照上就「幸運」地成為了獵殺對象。
你要說這是錯,有錯,因為對於性格孤僻、沒有朋友的瑪麗娜來說,作為她唯一的朋友的蘿拉格外重要。
但你細品,你覺得我是你唯一的朋友、比命都重要,我就要把你看得同等重要嗎?
一個性格孤僻、看起來有些奇怪的人,人們敬而遠之實屬人性使然和人之常情。
然而本片卻將這種對於友情的渴望放大到了極致,變成了「你背叛我、欺騙我,你和你的朋友都得死」。
確實不討人喜歡。
不過拋開這兩點硬傷,本片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的。
雖然整個故事頗為簡單,但對於懸疑的劇情穿插卻非常自然。
前半段有許多細節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暗示了劇情的走向,比如瑪麗娜臉書主頁上的恐怖圖片直接指向自殺地的建築圖像等等。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蘿拉和瑪麗娜身上看到很多現代人特有的影子,甚至是我們自己。
你細品,蘿拉最開始究竟出於什麼心理接受瑪麗娜的好友請求?
好心?可憐?不忍拒絕?都不是,她只不過是想立住自己人緣好、善於交際、學校風雲人物、走到哪兒都吃得開的人設而已。
這非常符合某些現代人的心理,不管認不認識對方,先加上再說,從而滿足自己好人緣的虛榮心,甚至很多人熱愛網絡社交已經遠遠超過現實社交。
而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像瑪麗娜一樣依舊孤獨?
她眼中的好友請求何嘗不是你發布到朋友圈裡的一張張照片?你等待別人點讚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她渴望別人通過自己好友請求的心情?
這是本片的目的其一,影射部分現代人的「網路成癮症」和網絡時代部分人的孤獨。
瑪麗娜對蘿拉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會讓你嘗到孤單的滋味。
言外之意是什麼?我要讓你的人設崩塌,變成另一個我。
於是蘿拉身邊的好友接連遭遇意外、死去,她自己卻毫髮無損。
好友出事的視頻發布在她的臉書主頁上,刪不掉也註銷不了,粉絲數一降再降,原本暗戀她的電腦高手理解了詛咒的含義後也從幫助她轉變到企圖殺死她。
人性、友情,當威脅到自身性命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為了朋友犧牲自己?
現實中的朋友尚且多數不會如此,更別提那些一面之緣甚至素未謀面、遇到麻煩就急忙解除好友關係的鍵盤好友了。
這是影片的目的其二,透過這樣一個虛幻的故事諷刺軟弱又脆弱的鍵盤好友關係。
更關鍵的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不要輕易接受好友請求。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人是「鬼」。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