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小孩的名字真是稀奇古怪,五花八門。仔細想想,現在的新生父母基本上都是80後和90後居多,都想給小孩起個與眾不同的名字顯得意義非凡。
同事兒子班上的女孩基本上都是梓涵,若兮,男孩都是澤睿,梓軒這些,還有個叫爾傑,我估計這些家長都是從瓊瑤劇裡面翻出來的名字。
最近看了一些新聞,才發現這些名字已經算是正常的了,有個程式設計師爸爸想給兒子起個叫趙 . com的名字,一來突顯個性,二來名字諧音叫趙康。也有平安健康的意思。民警硬是不讓過,說姓名不能起字符,把他一板子又打回去了。
還有個人想給小孩起名字叫「王@」的人,諧音是愛他本意是覺得這個名字沒人取,肯定新潮,結果也是被警察打了板子。
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字符已經滿足不了這些家長們的眼光了,複姓才是取名的硬道理。但是別以為是普通的像歐陽,上官這種名字。有叫白雪公主的,有叫許多金子的,還有叫光陰金剛的。
最厲害是對兄妹,哥哥叫謝祖隆恩,妹妹叫謝祖聖恩。這個家長怕不是清宮戲看多了,以為自己孩子是皇帝,真是吃了一肚子漿糊—竇裡不清白。
有個網友的駕照,那個名字真是厲害了——方向盤,我就在想他去駕校練車的時候旁邊教練要是喊「打死方向盤,千萬別回輪」,他會不會一腳就把教練踹飛了,求這兩個人在一起練車的心理陰影面積。
以前的人起名字女孩叫「豔紅」,男孩就「建國」、「建軍」。姓國的,起名字也頭疼,我以前有個同事叫國進鋼,他有一對雙胞胎兒女,把哥哥叫國旗,妹妹叫國徽。兒子又調皮,每次班主任打電話都是「你家裡國旗又把別人打了」 。
那還有很多人姓於,例如於秀英,於豔紅。但是沒誰敢叫於進鍋,不然就變成大魚進了鍋,也太不吉利了。
以前古人起名字愛起些生僻字。清朝時有個人名叫馬騳驫(dú biāo),他參加科舉考試,進場的時候,點名的官吏不認識他的名字,又來不及查字典,只好硬著頭皮喊:「一馬二馬三馬!」馬騳驫知道是點自己的名,又不敢當面告訴讀音,只好高聲答應:「到!」全場哄堂大笑。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把自己小孩顯得有文化,就翻詞典絞盡腦汁也要弄個別人不知道的字當名字。
我侄子隔壁班上有個女孩叫蘇垚(yáo),很多老師不認識這個字,有的老師就愛開玩笑,叫她蘇三土,還問她是不是算命的告訴她屋裡爸爸媽媽命裡缺土,所以才起這個名字。
這年頭叫支付寶,自然醒,是朕的已經不算什麼了,知乎上面有個人說自己有個同學叫溪茜茜,因為是多音字,所以每次老師點名都會叫「溪茜茜來了嗎?嘻嘻嘻,嘻嘻嘻」每次一點名全班都會哄堂大笑。
等她畢了業,上了班,領導在介紹她的時候,說:這是從支隊新來的溪茜茜同志,溪茜茜同志畢業於……嘻嘻嘻,噗嗤」結果全場笑噴。
她要是談了戀愛,男朋友還是個五大三粗的人,問她:「溪茜茜,我們去吃什麼呀?」那個畫面一定蠻美好。
還有個人叫叱(chì)幹寶劍。複姓叱幹,名寶劍。叱是叱吒風雲的叱,上大學時候每次老師點名如果不會讀就會念成「炸幹寶劍」然後就會說「好名字,我記住你了,你以後莫想逃課了。」而且他還有個同學叫歐陽劍南,每次他們兩個出現的時候。旁邊人都會想是不是一對來比武的兄弟。
萬一以後寶劍同志生了個女兒,取名叫叱幹靜。然後軍訓的時候教官教訓那些不好好吃飯的小吖,就說「吃乾淨!不準浪費!」然後他女兒特委屈的說:「教官,我沒有浪費。」。
不止我們中國人的名字是多元化的,我們隔壁的鄰國日本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
在1875年以前日本只有貴族和武士才準許有姓,其他的平民老百姓只準有名。到了這一年他們的明治天皇頒布了一個法令說所有的人必須有姓才行,這時候日本人就開始爆炸一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姓氏。到現在已經有了10萬多種姓,居世界第一位。
像龜田,太郎,土肥圓這種的現在已經過時了,我看到有個醫院的主任教授,他的名字叫我妻真二。而且這個教授就是個男的,幸虧他找的老婆是個日本人,要是個中國媳婦那不是天天都要跟他吵架改名字。
還有個日本撐杆跳選手叫我孫子智美,姓我孫子,名智美。廣州亞運會女子比賽最後宣布成績的時候,說第三名是我孫子的時候,全場爆笑。
碰巧的是,跟她一起來的個運動員叫安孫子充裕。這兩個人成了當年中國最莫名其妙的網紅。
日本有個專門寫偵探懸疑推理小說出名的作家,就叫我孫子武丸。這個姓搞笑歸搞笑,一開始還是從日本皇室裡面流傳出來的,頗有貴族的味道。而且在日本的千葉縣還有個城市就叫我孫子市。
今天聊的總結一下就是——
父母取名變化快,想法總是特奇怪。奇葩名字趣味多,姓名從來無好壞。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立馬嘎事,小編有好禮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