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邪不壓正》中周韻飾演的關巧紅
2018年上映的電影《邪不壓正》中,善於用槍、單槍匹馬為父報仇的關巧紅,讓觀眾對這個奇女子倍感欽佩。
其實,關巧紅這一角色,是有著真實歷史人物藍本的,這個原型正是有著「民國第一女刺客」之稱的施劍翹。
1935年11月的一天,居士林佛堂,孫傳芳正在誦經念佛,他不會想到,這間佛堂將會是他的喪命之地。
隨後的一連串槍響,擊碎了沉靜的空氣,孫傳芳應聲倒地,現場之人紛紛混亂奔逃。而行兇之人施劍翹卻並未逃離現場,而是坦然地等待著被捕。
第二天,《新天津報》就刊出了消息:「施從濱有女復仇,孫傳芳佛堂斃命」。
報刊關於施劍翹刺殺案的報導
原來,一介弱女子鋌而走險手刃大軍閥,是因為身負的一段血海深仇。
消息中的施從濱,是施劍翹的父親,也是山東軍務幫辦兼奉系第二軍軍長。施劍翹原名施谷蘭,她恰如其名,像一株空谷幽蘭,美麗且無憂。
在施劍翹心目中,父親是最疼愛她的人,然而生活的平靜,卻隨著戰爭的爆發被驟然打破。
施劍翹,原名施谷蘭
1925年,20歲的施劍翹突然收到三叔的一封信,信上寫道施從濱戰敗被俘後,被梟首示眾,且懸首暴屍三日,不準家人前來收屍。而這一切的元兇,正是大軍閥孫傳芳。
施劍翹驚聞噩耗,悲痛欲絕:父親慘遭殺害,又被暴屍於眾,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她再也不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了,身負血海深仇的施劍翹,發誓一定要為父報仇,手刃仇敵。
自此,復仇的種子埋進了施劍翹心中,一場為父報仇的刺殺計劃悄然萌芽,只是這顆萌芽在十年後才有機會綻放。
孫傳芳
施劍翹,一個裹腳弱女子;孫傳芳,一個有「東南王」之稱的大軍閥,似乎她的復仇,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二人之間的差距猶如天塹鴻溝,施劍翹的尋仇之路簡直難如上青天。
於是,施劍翹便把為父報仇的希望,寄托在由父親撫養成人的堂兄——施中誠身上。
施中誠幼年喪父,是施從濱將他養育成人,施從濱慘死後,堂兄也曾在父親的遺像前宣誓報仇。
施劍翹想著,堂兄一定與自己同仇敵愾,一定會齊心協力,為父報仇。
施中誠
但隨著官職的升高,施中誠貪戀權勢,不願拿自己的前途冒險。施劍翹每每問起復仇事宜時,堂兄總是避而不談,更怕她貿然復仇,連累自己,常常遊說她放棄報仇,隱姓埋名度日。
看著變得貪生怕死的堂兄,性子堅毅的施劍翹憤然與他斷絕了兄妹關係。
復仇大業未竟,施劍翹如鯁在喉,恰在此時,施中誠的同學、借住在施家的施靖公看上了正值芳齡的她。
得知施劍翹的遭遇,施靖公深表同情,並且當即表示願意替她報仇雪恨,以此為交換,讓施劍翹嫁給他。
就這樣,施劍翹答應了這般看似合理的要求,1928年,施劍翹和施靖公成婚,並且遷居太原。
本以為復仇在望,但是沒想到,丈夫和昔日的堂兄一樣,在日漸紙醉金迷的權勢享樂中,逐漸忘記了曾經的誓言。
1935年,距施從濱被梟首慘死之事,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而此時施劍翹的丈夫,也表露出了與施中誠一般的冷漠。
施從濱
官至旅長的施靖公對復仇之事充耳不聞,毫不留情地拒絕施劍翹報仇的要求。
這一次,施劍翹徹底認清了現實:弒父之仇旁人怎會感同身受?報仇雪恨,終究是要靠自己的。
她離開了施靖公,回到了天津。為表報仇決心,她改名為「施劍翹」,「劍翹」出自「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取此名,意在警醒自己勿忘血仇,拔劍出鞘,必報此仇。
但,施劍翹是一個裹腳的女人,走路都是個問題,如何復仇?
施劍翹
為此,施劍翹狠下心腸,通過手術,放開了自己的裹起的小腳,並想方設法弄到一把手槍,苦練槍法。
與此同時,施劍翹還在四處打聽殺父仇人孫傳芳的下落。她曾聽說,孫傳芳如今隱居在天津,但茫茫人海,如何尋覓?何況自己並不記得孫傳芳的樣貌。
可施劍翹怎會輕易放棄?她買來近一年的報紙,一點點搜尋關於孫傳芳的報導,將報紙上孫傳芳的模樣死死地刻在心裡,據此尋仇。
功夫不負苦心人。幾經周轉之後,施劍翹得知孫傳芳已然皈依佛門,並時常前往天津城東南角,草廠庵的居士林進行參禪禮佛。
居士林佛堂
何其可笑!殺人如麻的殘暴之徒現在居然滿口仁義道德,公然前往佛堂誦經拜佛,也不怕玷汙了佛門淨地。念及父親的橫死和孫傳芳的假仁假義,施劍翹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機遇。
為此,施劍翹製作了周密的刺殺計劃,每天練習射擊動作,尋找最佳的開槍角度,她還將準備好的《告國人書》和遺囑印製出來,打算在行刺後散發。
1935年11月13日,瑟瑟秋雨,孫傳芳按例出現在了居士林講經堂裡。
施劍翹當機立斷,悄悄轉移陣地,挪至孫傳芳右後方的位置。待孫傳芳與眾人一起閉目誦經之時,她拔出白朗寧手槍,將背負血仇十年來的悲憤化作三發子彈,一同還給了孫傳芳。
《刺殺孫傳芳》
三聲槍響,帶走了孫傳芳的命,也打破了施劍翹心中,那面仇恨築起的高牆。
短暫寂靜之後,講經堂裡炸開了鍋,眾人四散奔逃。
施劍翹起身大聲陳情,言自己射殺孫傳芳是為了替父報仇,並稱自己一人做事一人當,絕不連累眾人,同時四處揮灑自己早早寫就的傳單與陳情書。
傳單上寫道:「一、今天施劍翹打死孫傳芳,是為先父施從濱報仇;二、詳細情形請看我的《告國人書》;三、大仇已報,我即向法院自首;四、血濺佛堂,驚駭各位,謹以至誠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
傳單內容
沒多久,聞訊而來的官兵,將施劍翹抓捕入獄。
此事一出,舉國譁然。各大報刊紛紛報導了這齣「血濺佛堂」的復仇奇案,並將施劍翹事先擬好的《告國人書》布之於眾。
施劍翹被捕後,被天津地方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施劍翹提出上訴,後又被酌情改為有期徒刑7年。
雖然這樣的結果,已經是法庭頂住孫傳芳的家屬,以及孫氏舊部「請予嚴厲判處」的壓力,並沒有按照「殺人償命」的慣例作出的輕判,但判決一出,仍是群情激奮。
社會各界人士聯名請求特赦施劍翹
社會各界人士被施劍翹臥薪嘗膽,十載復仇的傲骨所感動,紛紛聲援,呼籲法庭釋放或者特赦施劍翹。與此同時,施從濱曾經的戰友也時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的營救故人之女。
有新聞報導了對於身陷囹圄的施劍翹的採訪,施劍翹朗聲說到:「我在獄中仍努力研究文學。最近在看守所中,多為謀害親夫案件。深感我國女子教育之不普遍,且社會罪惡日甚。倘天假我年,當努力於女子一般教育也。」
施劍翹獄中存照
此時的施劍翹想不到自己竟一語成讖,以後終身都將奮鬥於自己口中所感慨的教育事業。
一年後的1936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以施劍翹為孝道尋仇,情有可原為由,宣告特赦施劍翹。
由此,施劍翹在經歷了344天的囹圄生涯後,再獲自由。
特赦施劍翹的新聞報導
出獄後沒多久,抗日戰爭便打響了,施劍翹積極參與抗日活動,奔赴前線慰問將士,並在合川縣募捐湊齊了3架飛機的資金。
後來,施劍翹在蘇州創辦了私立小學,志在為無父無母的孤兒和貧民子弟們提供良好的教育。
在父親施從濱逝世21周年那天,施劍翹遠上靈巖寺為父親超度,在一片煙雲繚繞中,施劍翹心有所感,於三天後皈依佛門。
孫傳芳死後兄妹和好,這是施劍翹和堂兄嫂合影
此後的施劍翹一心向佛,度過了晚年,1979年9月,時年74歲的施劍翹離世,她留下的最後一句遺言是:「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這是一代奇女子施劍翹的最後遺願,位卑未敢忘憂國,至死都在掛念著生養她的祖國。
晚年的施劍翹
施劍翹的復仇案,蘊含著我們傳統的孝道和所謂的俠士精神,而時代的風雨飄搖,更是給這段為父復仇之路,增添了一種悲情色彩——無畏生死,只求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
暫不提情與法的論爭,在那樣一個亂世,一介女子能十年鍥而不捨地為父報仇,其不同尋常的堅毅與果敢,足令世人欽佩。她身上閃爍著的俠義精神,無愧於「民國第一女刺客」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