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宅門》前後兩部共72集,分別於2001年和2005年首播。兩部我都看過,平心而論,第二部沒有第一部好看,有狗尾續貂之嫌。可儘管如此,這部電視劇依舊在我心裡紮下了根,多年來時不時會在心底回味其中一些經典片段。2013年,同名話劇首演,但我那時無錢又無閒,自然無緣得見。直到昨日,方有幸在無錫大劇院觀賞此劇。
但凡原作改編,不管是是戲劇、電影還是其它類型的藝術作品,難免被人與原作比較。先入為主之下,評論往往有失偏頗,給人後作不如前作的印象。為避免落入此一窠臼,我在前去劇院的路上,便早早地對自己進行心理建設:不要期待太高,話劇不是電視劇,不要將兩者混為一談,要把電視劇忘掉,逐如此類。
要說這番心理建設究竟有沒有用,我也不知道。但在話劇開場後不久,我就知道這部話劇的編劇,顯然沒能忘掉電視劇曾經創造的輝煌,不僅沒忘掉,還掉在裡面出不來了。
話劇截取《大宅門》故事中「家道衰二奶奶奪回老牌匾」、「庚子年白景琦私藏仇人女」、「奪九紅黑大爺挑戰督軍府」、「恨身世楊九紅母女成仇怨」、「戀戲子高門女痴嫁老照片」、「護秘方白景琦迎娶楊香秀」、「當會長白三爺吞服鴉片膏」、「迎解放老字號接受新改造」、「造棺材白七爺臨終訂遺囑」這幾個片段,把它們跟串糖葫蘆一樣串在一起,以此來展現白景琦從光緒六年到解放後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至於年代背景相隔較久遠的片段之間,則常以郭寶昌導演的視頻解說作為過渡。
《大宅門》的故事前後跨域近百年,支線繁雜,將這樣一部電視劇史詩濃縮為兩個半小時的舞臺劇,截取其中重要片段加以再創作,是此類題材戲劇的常用創作手法。而此類創作手法的難點,主要在於編劇能否找到一條足夠有力的線,通過它把零散片段有機整合成一個整體,並且梳理清楚故事脈絡,把故事講清楚。
那麼,話劇《大宅門》中的這條線是什麼呢?是白景琦對祖傳牌匾的忠?是對母親的孝?是對女人的情?還是他特立獨行的性格?
以上這些,在話劇中都有所呈現。這與白景琦這個人物的複雜性有關。但從全劇看來,似乎沒有一條線能夠由始至終擔起串聯全劇的重任。於是,這部話劇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散」。
雪上加霜的是,原本已經散碎的故事中間又加上了太多郭寶昌導演的視頻解說。這個說書人不像說書人,導賞不像導賞的角色,儘管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卻打斷了觀眾在前一個片段中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情緒,把觀眾帶出了戲外。於是,整部戲的情節越發的」散「,情緒也越發的」平「。若非要說這是一種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就未免文過飾非了。
就演員演技、舞美設計而言,這部戲不愧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可就編劇層面而言,我實在是無法理解為什麼網上有這麼多人為這部戲叫好。
編劇層面的問題,我想歸根結底脫不開一個「傲」字。
編劇大概是真的被電視劇輝煌的成績迷了眼,以為這個中國無人沒看過《大宅門》,以為現場觀眾都是《大宅門》的狂熱粉絲,只要把幾個故事片段往舞臺上一擺,就能引得滿堂喝彩,以為只要郭寶昌導演一露臉,就能引得觀眾納頭便拜。
可他大概沒有想過,當年《大宅門》電視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特定的歷史環境。那時候國內網際網路才剛起步不久,電視依舊是最主要的家庭娛樂方式,一部好劇的出現引得萬人空巷並不算困難。可現在呢?又有多少人肯耐著性子一集接著一集把72集的《大宅門》看下來?在看戲的時候,如我這樣看過電視劇的中老年觀眾倒是能夠很輕易地理解劇情,那些沒看過的、比較年輕的觀眾呢?對於這些觀眾,編劇就不管不顧了?這未免有些不友好。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如今那些沒看過電視劇、年紀比較輕、觀念比較新的觀眾,能接受故事中的一些設定嗎?
就以二奶奶奪走楊九紅剛生下不久的女兒,以至於多年後母女反目為例。完完整整看過電視劇的觀眾,多少能夠理解二奶奶為什麼這麼恨心,能夠理解白景琦為什麼不幫楊九紅。這其中除了浮在表面上的禮教吃人之外,還有沉在下面的祖母、父親對女兒人生前途的關懷。這孩子的母親出身下賤,已肯定會被人說閒話,若是繼續養在母親身邊,以後只要有一丁點言語行止的不當,都會被人以「果然是妓女生養的,天生下賤」之類的話攻訐。只有養在規行步矩、一輩子嚴苛的老太太身邊,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此類的流言。但這段故事在話劇中被掐頭去尾,沒看過電視劇的觀眾能明白嗎?
一齣戲,總是要給觀眾看的。倘若不顧觀眾的感受,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編劇,那和自嗨有什麼兩樣?若非要如此,這部戲恐怕難有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