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這部被雪藏了5年的電影,終於在中國大陸各大影院全線公映。影片中深刻而富有內涵的劇情,引發全國觀眾的深刻反思,只短短的幾天時間,這部電影的名字就佔據了大家滿屏的朋友圈,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狗十三》。
第一次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狗十三》的時候,以為電影中大概有一位主人公名叫「狗十三」,故事的內容也將要由這個人展開。而當我靜靜地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才明白,《狗十三》,講的是狗與一位十三歲少女之間發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13歲的妙齡少女,名叫李玩。由於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平時一直都是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一天,父親託人送來一隻狗,李玩給它取名為愛因斯坦,自那便每天帶它出去遛,給它買豬肝、做狗食,吃飯時趁爺爺奶奶不注意,偷偷將桌上的飯菜丟給它吃,晚上將它抱在枕邊一起睡覺。這隻名叫愛因斯坦的狗,成為了李玩貧乏孤單生活中的一絲暖意。
而好景不長,一次爺爺出門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卻疏忽大意使愛因斯坦跑丟了。李玩當天回家之後,家裡人一再逃避的態度令她心灰意冷,幾天不與家人說話使得爺爺也發了脾氣:「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了嗎?是想要我們的老命嗎?」
到後來繼母設法找來一條跟愛因斯坦一模一樣的狗,然後告訴李玩說這就是愛因斯坦,李玩一下子急了:「這就是你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嗎?我不是非要只狗,它真的不是我的愛因斯坦!」一向站在她這邊的表姐李堂也開始勸說:「它沒準就是你的愛因斯坦呢?」再之後一天,爸爸甚至痛打李玩,強迫她承認那就是愛因斯坦。
而當那些痛楚落在身上的那一刻,李玩的心裡就已經明白,她只有妥協、只有懂事、只有接受他們的錯誤,這一切才會過去。
在影片中,李玩的父親事業有成,性格卻總是嬌蠻霸道。從劇情開始替李玩強行決定興趣小組,到後來痛打李玩、讓李玩喝酒、狠心丟掉李玩的狗。而李玩的父親對於這一切暴力的行為只有一個解釋:「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打你,也都是因為愛你。」
白巖松說過的:「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家庭的物質生活日漸優異,提供的精神關懷卻嚴重缺失,這就是李玩家庭中的現狀,也是如今很多家庭還繼續存在著的問題。
影片中有一個角色叫李堂,是李玩的表姐,她有一個男朋友叫高放。在劇情中,李堂跟高放談戀愛之後,便去了紋身店,高放不顧疼痛在胳膊上紋了一個「堂」字。而在後面的劇情中,高放又轉而喜歡上了李玩,於是又在自己的頸後紋了一個「玩」字。可以看出,在高放的身上,代表著大部分年輕人青春時期對於愛情的衝動,不懂得愛是什麼,只知道對一個人有好感,就一定表現出來。而這正應了李玩後來拒絕他的那句話:「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高放明明跟李堂在一起,為什麼後來喜歡上了李玩呢?在影片的前段有一段李玩與李堂之間的對話。李玩轉身問李堂:「你愛他?」李堂皺了皺眉:「你怎麼用這麼老氣的詞兒啊。」接著仰頭看向天花板,一邊思考一邊說著:「愛,我不知道,喜歡吧,我喜歡他!」李玩接著問:「那你喜歡他什麼?」李堂眉毛一翹:「他優秀啊,而且長得帥,我們班女生都喜歡他。」李玩眉間一鎖:「所以你就喜歡他?」李堂低下頭降低聲調說:「我總得喜歡誰吧。」
你看,其實李堂自己也完全不懂到底什麼是愛,只覺得周圍的人都在喜歡著誰,好像自己不喜歡誰就掉隊落伍了。而這樣一種朦朦朧朧的喜歡,又怎會吸引高放呢?又怎會在發現妹妹與高放之間的曖昧關係之後,還那樣看淡呢?
高放為什麼會喜歡上李玩,也許只是因為李玩跟他講的那些時間之類的話讓他感到好奇,而李玩也想要得到他的安慰,這樣相互之間的需要,使他產生一種喜歡的錯覺。而對於那個年紀的高放而言,愛情,只是一種被需要。
是什麼時候,我們就突然長大了呢?
是李玩開始喝乾從前一口也咽不下的牛奶的那一刻嗎?是經歷兩次失去還能毅然吞下狗肉的那一瞬間嗎?是她認出愛因斯坦卻不敢相認時的那一次轉身嗎?我不敢說,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知道在哪一個瞬間,哪一個時刻,突然因為一些事情,就那樣長大了。
我們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去了稜角,失去了個性,忘記了初心,卻美名其曰:「這就是成長。」
那成長到底是什麼呢?
影片最後,鏡頭對準練習滑冰的昭昭,也許是導演的無意,可那個畫面卻隱約預示著,某個不斷往復循環的悲劇。
成長,是隱匿在我們過往時間縫隙裡的一個齒輪,只一瞬的轉動,便是一生無可回首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