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窟、石村片區集體土地上房屋搬遷補償第一輪籤約啟動儀式現場。(本報記者 張江毅 實習生 林振強 攝)
本報記者 林 雯
6小時100%完成住宅房屋測繪順序號抽取;30天100%完成909棟住宅、117棟非住宅房屋測繪;35天100%完成住宅戶預商談……總有一種幹事創業的激情氛圍,在思明區泥窟、石村片區舊村改造項目現場激蕩。
爭分奪秒高品質推進「島內大提升」,思明區既要徵遷加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昨日,泥窟、石村片區集體土地上房屋搬遷補償首輪籤約啟動,徵遷一線人員把休息放鬆的「黃金周」變成推動徵遷的「攻堅周」,火熱繁忙的指揮部現場成為廣大居民支持徵遷工作的最佳證明。
以黨建為引領,立下軍令狀、計劃往前排、服務往前衝,泥窟、石村土地房屋徵收分指揮部拿出必勝心態、衝鋒姿態、決戰狀態,開啟全力衝刺。分指揮部總指揮,思明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呂永輝表示,徵遷工作是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具體行動,我們將以精細嚴實的工作作風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徵遷,早日將擘畫的「生態科技創新城」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現場
籤約現場熱火朝天
群眾熱切支持回應
籤約正式啟動時間是昨日上午9點,但8點20分不到,石村社居民郭先生就攜家帶口走進了分指揮部。在商談二組的辦公室裡,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郭先生和兒子小郭一次次落筆籤字。8時31分,他籤完所有文件,成為昨日泥窟、石村片區首位完成籤約的居民。
「補償方案事前已經很清楚了,補償標準也很透明公開,我們相信商談組,支持政府徵遷。」郭先生說,他在石村生活了50多年,如今舊房要變新房了,年輕一代希望居住環境更美更好。
商談二組組長吳傳茂說,郭先生來自一個大家族,此次徵遷涉及6棟房屋5個家庭13戶協議戶,「由88歲的郭老先生帶頭,大家很團結,也很信任支持我們的工作,非常感謝他們。」辦公室牆上掛著徵遷任務分解表,入戶、人口認定、測繪、商談等各項任務的完成率都已定格在100%。吳傳茂一邊更新籤約戶數一邊說,「希望這個數字也儘早達成100%,這張圖上很快插滿紅旗。」
同一時段的片區分指揮部一樓,趕早來籤約的居民已經坐滿了商談五組的辦公室,現場人聲鼎沸。先來的居民正在籤約,排隊的居民圍坐在一起暢聊村莊的未來。也有人一進門就直奔組長傅朝陽,和他再聊一聊籤約細節。
「我們特意早來,不和別人擠。」泥窟社居民林女士笑意盈盈地說,商談人員已經把改造細節和協議解釋得很清楚了,昨日她只管來籤字,「對補償方案,孩子滿意,我就滿意。」
6個商談組70餘人馬力全開服務群眾,泥窟、石村片區迎來首日籤約「開門紅」。截至昨晚9時,共有137戶籤約。
進展
徵遷工作勢如破竹
「思明速度」不斷刷新
項目為錘、擊鼓奮進,泥石片區項目現場一次次刷新徵遷工作的「思明速度」。舊村改造各項工作幹出勢如破竹的新氣象,離不開廣大居民的鼎力支持。而群眾對徵遷工作全心全意的支持與肯定,則來源於片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民生福祉擺在首位的初心。
「相關政策解釋工作做得紮實,群眾對徵遷工作的理解與認可度就高。更要換位思考,多替群眾算好經濟帳,嚴格按照補償標準為他們爭取最大利益。」在總指揮呂永輝看來,徵遷工作人員堅持以真心換「徵心」,是快速獲取群眾信任的關鍵。細心、耐心抓好每個環節,落實落細每項重點,在分指揮部各個辦公現場,「只要你來,我們都在」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經歷141天的不間斷緊張工作,泥窟、石村片區舊村改造項目已成功邁入徵遷工作的關鍵衝刺階段,開啟嶄新的重要節點。
趁熱打鐵、乘勢而上。當前,分指揮部正按照12月份協議生效的工作計劃,實行掛圖作戰、清單作戰,以目標倒逼任務,以時間倒逼進度,努力積累每個階段的「小勝」,爭取早日奪取項目「全勝」。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