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限令2個小時內搬離皇宮,匆匆忙忙攜帶走的一批寶物中,《清明上河圖》位居其中。
1950年,北博物館在清理庫存文物時,《清明上河圖》重現世間。當時庫房中共有三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經專家鑑定後,確定其中一幅為真跡,後藏於故宮。
真品之上有 「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因太過珍貴,目前故宮公開展覽的《清明上河圖》是清乾隆摹本,也就是俗稱的「清院本」。
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無數典故珍藏被研究了個底朝天,其中的代表就是《紅樓夢》的「紅學」,然後各種研究(姑且尊稱為研究)泛濫開來。
當高俅的親爹是誰都被討論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清明上河圖》的3大謎團也越發引起人們的興趣。
1. 張擇端到底是誰?
在中國,隨便逮住一個小學生,問他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誰,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答案---張擇端。
張擇端是誰?
字正道,生卒年月不詳,徽宗趙佶朝供職翰林圖畫院。明《書畫傳習錄》中記載:「性習繪事,工於界畫,尤嗜於車舟、市船、郭徑,別成家數也。」
然後,沒了。
沒了??
號稱國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簡介就這?
現在你上街隨便拉過來一個送外賣的程式設計師,簡介都比他長。
連《水滸傳》中武松打死的老虎是不是華南虎都有人研究的今天,張擇端是什麼人,居然沒人知道。
更重要的是,既然張擇端是這副畫的作者,那麼《清明上河圖》上為什麼沒有張擇端的署名?
如果沒有《清明上河圖》的跋拓中金人張著寫的85個字兒,指出此畫是由張擇端所畫,我們甚至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
這樣一幅宮廷巨作難道不應該在完成以後,屁顛屁顛寫上自己的名字麼?
難道是張擇端嫌棄自己的字兒太醜了?
有人質疑說,興許是古代人搞錯了呢,作者也許不是張擇端。
嗯,我真想跳起來給你一個大嘴巴子。
你以為那是某某迅,幹不過就買,買不過來就抄啊。
你把你們班第一名的卷子拿過來,寫上自己的名字,你們老師信麼?
古代的版權意識可比現在嚴肅的多。有宋一朝,文人大多數是一邊做官,一邊畫畫、寫字。
一方面是「官聲」很大一部分是由士林中的「文名」所決定,另一方面是以後哪怕落魄了,也不至於餓死。
從這一方面看,文人的不要臉還是一脈相承的。
唐代詩人宋之問為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詩,硬生生用沙袋悶死了自己的侄子劉希夷,最後身敗名裂。
一句詩尚且如此,何況這種顯眼的畫作?
那麼,問題出現了。
如果張擇端寂寂無名,那麼百年後的金朝和明朝是怎麼知道他的事跡的?
你有興趣去關心民國北京羊尾巴胡同做火燒的驢大爺麼?
如果張擇端名聲赫赫,那麼為啥流傳下來的信息那麼少?
你沒見隔壁王羲之跟個老道買筐鵝,都被他們叨叨了幾千年。
除了一種情況。
這部畫作,是作者故意不留名字的。
為什麼?
雖然張擇端是個翰林,但畢竟是給皇帝作畫的,畫一幅畫拍拍皇帝的馬屁,不挺正常的麼?
畢竟翰林,也是要吃飯的。
場景如下:
——陛下,我今兒畫了一幅畫,獻給陛下,但是怕自己才疏學淺,請陛下賜名。
——嗯,確實不錯,就叫《清明上河圖》吧,你小子有前途,來人,賞。
汴京居,大不易。
2.《清明上河圖》中「清明」是什麼意思?
《清明上河圖》這個名字乃是卷首宋徽宗瘦金體所寫的「清明上河圖」5個大字(卷首已丟失),那麼「清明」是什麼意思?
要搞懂這個問題,就首先要搞懂《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有學者認為「清明」就是清明節的意思。「上河」中的「上」是個動詞,就是「去、來、到」的意思。
比如說上飛機。
上火車。
上廁所。
「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代,清明一到,氣溫上升,正是春耕的日子,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清明前後,人們多踏青,植樹,放風箏。
《清明上河圖》中有幾段景,可以表明是清明節前後:
第一景,幾個轎夫抬著轎子,後面跟著一對人馬,轎子的頂上插著楊柳花(古代習俗)。
楊柳花開的時候就是初春;這一部分跟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是相符合的。
第二景,路邊上有一個賣祭品的「王家紙馬」店,一堆紙紮擺滿門前。
如此這般瓷實的證據難道還不足以表明「清明」是清明節的意思麼?
本來這事兒大傢伙兒也不是非得弄得明白,混弄過去算了。
但是,這裡有個但是啊,也就是俗稱的轉折。
有人不同意了。
1981年,宋史學家孔憲易通過研究發現,圖上有一些內容,描繪的並不是清明時節的景象,秋季可能更符合實際。
為啥這麼說?
來,你瞅瞅,這個晃晃悠悠,有稜有角,上面甚至有小點點的東西是啥?
西瓜。
有人在街面上賣西瓜。
西瓜這東西,當然是夏天秋天的饋贈了。
如果你要硬說是春天,難不成有宋一朝,就有溫室大棚了?
還真有。
自秦始皇開始,就有利用溫泉種植反季菜蔬的記載,後來慢慢有了利用地窖的習俗,到了有宋一朝,反季蔬菜已經非常豐富。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薄荷、胡桃、澤州餳。」
但是,這裡還有一個但是。
當然如果你煩了,我可以換成but。
市面上大多數還是菜蔬,韭、蔥、蒜、芹菜這類產品,很少有瓜果,因為太珍貴了。
像西瓜這種東西,古代又沒有保鮮的手段,你會切開來賣麼?
就算在現在這麼發達的年代,春天超市裡賣的西瓜價格還讓我覺得肉疼,更何況千年前的宋朝?
所以,此乃夏秋季節的證據之一。
圖中還有一副場景,在比鄰相間的街道上,到處布滿了酒館,酒館前的旗子上寫在大大的兩個字:「新酒」。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又有記載:「中 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
我知道肯定又有單槓成精的說有可能是商家以此為噱頭來騙客人的。
嗯,明目張胆的在首都打廣告賣假酒,你是真把眾泰當保時捷了。
你是不是從小在警察局長大,所以才沒人打死你?
此乃證據之二。
另外,在畫卷右首有馱負木炭的驢子,在河中也有拉煤的漕運。
在當時汴京城人口已經接近30萬,木材啥的早就砍光了,剩下的基本都是有權有勢的人的勢力範圍。
你要想砍柴?
好啊,拿錢來吧。
正因為柴火、木炭的昂貴,所以在宋朝極為豐厚的俸祿中除了「正俸、加俸、職田」,還有包含「炭錢」這一類的補貼。
是以當時汴京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爐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這兩種說法,幾十年來爭吵不休,就在大傢伙都想著算了,費這勁幹嘛,就這樣算了吧的時候,中間派出來了 。
他們說:你們說的都對,據氣象學家了解,張擇端創作此畫的北宋末年,剛好趕上了一個氣候的暖冷波動。他極有可能是從春天開始畫,一直畫到秋天。
考慮到古人在絹上作畫的難度之大,時間之長,這點倒是有說服力。
但是,這裡又一個但是。
氣象學家,研究畫作,這跨界堪比老羅不教英語,改去做手機。
這也難怪我一直以為天氣預報就是給我報時用的。
以上三種說法,我更偏向於——第四種。
敲黑板啊,重點來了。
「清明上河圖」幾個瘦金體大字是宋徽宗所寫,旁邊還有宋徽宗的雙龍小印。
宋徽宗作為皇帝,就算骨子裡再是個畫家,那也是個皇帝,從他的親筆命名來說,這幅圖還是極為喜歡的。
皇帝喜歡的東西麼,必須得起個大氣一點的名字,不然怎麼顯得出是朕的典藏呢?
就跟現在的皇家至尊無敵超級蛋炒飯一樣樣的。
宋徽宗自詡為明君,蔡京為取悅宋徽宗趙佶,曾倡導「豐享豫大」,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樂的景象。
《後漢書·班彪傳》中「清明之世」指東漢光武帝年間,社會逐漸安定,各方面生機勃勃。
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興、太平盛世,謂之「清明」。
至於「上河」就更簡單了,參考「天朝上國」、「上仙」。
考慮到宋徽宗連泡京城名妓李師師都要憑藉自己本身魅力而不是靠皇帝身份的文青性格,起個大氣一點的名字,難道不合理麼?
03.《清明上河圖》是殘卷麼?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清明上河圖》到底有多長?
在畫卷後段明代李東陽的跋文中提到:「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
用現代的話說,大概長兩丈多點,明清大概一尺等於30.2釐米,十尺為一丈,一丈大概為3米。
兩丈有奇也就是6米多。
故宮所藏《清明上河圖》為512公分,相差了足足90公分。
現在卷首宋徽宗的題字「清明上河圖」及雙龍小印已經丟失,丟失部分按照現存卷尾題字尺寸來說也是差不多90公分。
為什麼說它是殘卷呢?
整個清明上河圖的景色分為3個部分,從近郊景色開始,到汴河風光,再到街景市集,然後到最繁華的金明池邊上戛然而止。
金明池是古代的皇家園林,每年會在一定的時期開放讓百姓進入遊玩,可以說是整個汴京除了皇宮以外最富麗堂皇的地方。
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的北京三裡屯,成都的春熙路。
然而,《清明上河圖》上沒畫金明池。
專家據此推測《清明上河圖》後面還有一段,這個畫是個殘卷,關於金明池的部分是丟失的。因為從明代以來不少仿畫確實是畫了金明池的。
嗯,按照這個邏輯來說也算合理。
可是
維納斯沒有胳膊,大衛的雕像還少了件衣服
這樣的畫,難道叫殘雕麼?
這解釋不通啊,我按照我的邏輯又猛查了一下資料,真真是嚇死我了。
最精彩的部分來了:
張擇端除了《清明上河圖》以外,還有一副傳世大作,叫做《金明池爭標圖》。
畫的就是金明池。
是不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合著拍領導馬屁不能一次拍完啊。
這樣領導會沒有期待的。
你得分開拍。
畫一張圖誇了皇帝的汴京,等到還沒高興完,再嗖的一下畫張圖誇誇皇帝的園林。
這樣皇帝就能得到兩份驚喜了,還顯得對皇家園林的重視。
興許自己還能得到兩份獎勵呢
高啊,張大爺。
分期付款式馬屁,這個技能滿分。
這哪是《清明上河圖》啊,這分明是老祖宗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啊。佩服,實在是佩服。
一家之言,胡言亂語,如有雷同,純屬意外。
關注@牧牧大當家,歷史也可以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