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楊樹
一個「小動作」,其實是大轉折!
最近大家的關注點可能都在疫情上,但軍武菌注意到了一條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教育部於4月9日發布消息,暫停2020年大陸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臺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兩岸學生合影
乍一看,這好像是大陸不讓自家學生去臺灣念書了,但了解相關細節後並不難發現,其實是臺灣當局「不準來」。
1月16日,臺當局就下令,「陸生暫緩來臺」,2月6日又宣布暫停大陸居民赴臺,如果從防疫角度看,當時大陸的疫情尚在上升,此舉可以理解,但隨著臺灣高校陸續開學,在大陸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仍不解除禁令,就有點專門對著幹的意思了。
▲記者出身的陳學聖當過三屆「立委」
在這個問題上有足夠的發言權
國民黨前「立法委員」陳學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名義上是疫情讓兩岸學生交流停下來,但是看得出來,兩岸關係更險峻,其實大陸很早就提醒蔡當局兩次,結果蔡當局還是不準,現在大陸跟著宣布『陸生不來了』,必須說一點也不意外。」
他還特別提到了一點——「去年底『反滲透法』通過,兩岸學生交流更讓臺灣的學校老師很難拿捏,臺灣去大陸交流沒問題,但是回來臺灣,就要隨時擔心被扣帽子或被舉發……」
原來還有個「反滲透法」?這是個什麼東西?好像沒聽說過啊?
▲民進黨舉牌造勢
國民黨坐地抗議
事情是這樣的,從2018年起,民進黨就不斷地在「立法院」會議上提出「中共代理人」、「境外勢力影響透明」等議題,雖然屢次不過,但民進黨還是借蔡英文仍然在任之機,將前後8個類似版本整合為「反滲透法」,於2019年12月31日「三讀通過」,成為正式法律。
「反滲透法」其中規定,為了防範「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幹預」,任何人參與「政治獻金、助選站臺、遊說、擾亂秩序或妨害集會遊行、妨害選舉或罷免等五大類都是「不法行為」。
▲國民黨「立委」打出「脖子炸彈」的標語
但最後放棄了投票,因為投也沒用
此法通過後,「臺獨」勢力就有了一把對付統派的尚方寶劍。
只要跟大陸沾邊,比如有過到大陸經商、讀書或訪問經歷的人,就要小心了——商界的可以說你有「政治獻金」,政界的可以說你「助選站臺」,學界的可以說你「遊說」,統派搞點活動,可以歸為「擾亂秩序」……你到過大陸嘛,有過來往嘛,誰知道你是不是被「敵對勢力」派回臺灣來搞事啊?先查了再說……
簡而言之,「有了『反滲透法』,蔡當局要找麻煩很容易。」
難怪此法一通過,馬英九就將民進黨稱為「專制退步黨」,而韓國瑜則說得更直白:「《反滲透法》若過,140萬臺商……每個人脖子都綁炸彈,引爆器在民進黨手上!」
▲大陸學生在赴臺的留學生中待遇最差
實際上,「防陸生」是「反滲透法」的必然後果,只是碰巧撞上了新冠疫情,被披上了「防疫」的外衣而已,即使沒有疫情,大陸學生赴臺就讀也有「三限六不」的諸多限制。
「三限」是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安全領域的專業;「六不」是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能在臺就業、不能報考證照,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赴臺學生則無此限制,真可謂「量身定做」,防得死死的。
「反滲透法」的出爐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將引發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轉折。
關於這一點,大陸方面恐怕認識不足。
▲「反滲透法」通過
民進黨「立委」欣喜若狂
雖然國臺辦已經予以強烈譴責,但民間沒什麼反應,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件事。
這一是因為疫情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二是因為有這樣的感覺——民進黨嘛,經常會搞些小動作,習慣了,所以這次也是個「小動作」,掀不起什麼大浪,罵他兩句,批他一頓就得了。
但這次恐怕真的不一樣,大陸這邊動靜不大,而「臺獨」已經在彈冠相慶了。
蔡英文在Facebook上毫不掩飾地說,「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都在努力防止來自中國的滲透,今天台灣加入了……(細品這用詞)」眾多「臺獨」小黨紛紛表示慶祝,其中臺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更是興奮地將2020年稱為「抗中元年」——在他們看來,「新時代」開始了,轉折點來臨了。
為什麼說這是轉折點呢?因為從此以後,兩岸關係就要走下坡路了!
在蔡英文之前,兩岸關係雖然有各種波折,「臺獨」勢力也在增加,但兩岸關係總的來講還是在往上走。
▲兩蔣統治臺灣時
兩岸其實並不存在「關係」
我們都知道兩岸對立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雙方軍事對峙了三十多年,臺灣方面施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雙方自然毫無來往。
後來,隨著雙方內部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這種形勢有所鬆動。第一個變化出現在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流落臺灣數十年的老兵終於得以返回大陸探親,兩岸的民間接觸開始了。
然後就是兩岸用20年的時間實現了「三通」。
▲當年兩岸通航是非常轟動的新聞
1988年,大陸批准臺灣船運企業在大陸設立公司、代表處,商船可繞道日本、韓國運貨到大陸。1998年,實現了經日、韓、港等第三地到大陸的一船到底運輸。
2003年實現了節日包機(停經港澳),2008年完全實現了海上和空中的直航,同時也實現了直接通郵,並維持至今,兩岸商界往來已經習以為常,2011年實現了大陸學生赴臺學習——這明顯是一個交流愈加深入的向好過程。
兩岸官方的接觸同樣是一個向上走的趨勢。
從1992年開始,「海協會」(大陸)和「海基會」(臺灣)開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行會談,這是1949年後兩岸首度的半官方接觸,並且形成了兩岸關係的基礎「九二共識」。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會談,達成五點共識,實現了1949年以後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此後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洪秀柱、朱立倫)接連訪問大陸,均與大陸領導人實現了會晤。
2008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臺灣,與馬英九實現了會面,這是1949年後首度訪臺的大陸非官方代表。
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這可以說是兩岸關係的頂峰了,放到三十年前,這種事想都不敢想!
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兩岸開始會談,是李登輝當選之時,實現節日包機,是在陳水扁任內,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即使是這兩個公認的大「臺獨」掌權,「臺獨」勢力也在擴張,但也不敢公然違逆兩岸交流的大勢,甚至還不得不做點正面的事情來裝一下。
但蔡英文上臺後,「臺獨」勢力開始「厚積薄發」了。
▲國民黨(藍色)地方選舉大勝
卻仍然不能掌握最高權力
在蔡英文實現連任之前,民進黨剛剛在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中全面潰敗,按理說這個結果表明民進黨的治理令人失望,完全可以算是失去民心了。
然而在選舉中,蔡英文仍然高票連任,「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也拿下了幾乎比國民黨多一倍的席位,充分說明了島內「民意」在臺灣政治走向這個問題上,已經被充分「綠化」,這也是民進黨敢於強推「反滲透法」的底氣所在。
「反滲透法」之所以沒有在大陸民間形成影響,還給人一種「小動作」的感覺,主要是因為該法的短期危害不顯著,而長期危害非常大。
▲兩岸經貿額上升
背後是人與人的交流
兩岸關係向好,本質上是因為兩岸在人這個維度上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不管是商人、官員、遊客,還是學生,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永遠比隔空喊話更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也更能化解矛盾,形成相互體諒——面談總好過打電話,這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
特別是年青一代,這種交流的渠道更加顯得珍貴,因為年青一代是未來的主力,雙方年青人的交流更是兩岸關係的支柱之一。
想像一下,一個臺灣年青人聽到「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之類的荒唐言論時,如果身邊正好有一位「陸生」,自然可以快速了解到真相,或者將來他自己有機會到大陸讀書旅遊經商,同樣可以眼見為實,不會形成歪曲的認識,大陸人同理。
▲臺灣年青一代已經非常綠化
以後將更為嚴重
但這個「反滲透法」一通過,事情就不一樣了。
表面上看,臺灣當局並沒有明著切斷三通,但每個與大陸沾邊的人都會有成為「敵對勢力」的可能,長期下去,將會人人自危——到大陸求學?不敢去了……想到大陸經商?自己掂量掂量……官員到大陸訪問?「賣臺」坐實了!
至於來自大陸的學生、遊客、配偶、商人,原本就是被防範的對象,有了這個法律以後,敢於來臺者恐怕只少不多。
這就築起了一座隔絕兩岸人際交流的大壩,書讀不了,生意做不成,締結婚姻嫌疑就更大了……久而久之,喪失了民間和官方交流基礎。
前面提到的那位「立委」陳學聖表達了同樣觀點:
「在臺灣的陸生、在大陸的臺生,期望在未來30年、未來50年,成為兩岸交流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因為這群人最能夠瞭解兩岸,但是現在卻看到,臺生與陸生變成兩岸『夾心餅乾』,少了這群人當中間橋梁,以後兩岸交流只有「硬碰硬」,對兩岸絕對不好……不能小看疫情背後的真正的事實,一定要參透兩岸倒退的意義。」
馬英九也痛批,「強力通過《反滲透法》的行為是綠色恐怖,甚至遠遠超過白色恐怖,好像恢復戒嚴了,好像恢復動員戡亂了。」
雖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但民進黨只要將之打成「親共」或「親中」,即可輕鬆化解。
最後列一個數據,在「反滲透法」通過前,臺灣「綠黨」公布的民調顯示,支持者佔48.6%,反對者佔19.7%,5.3%無明確意見,26.3%表示不知道——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兩岸關係將出現實質性的逆轉,幾乎是必然的,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