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人民的名義》導演談現實主義創作...

2020-12-23 新華報業網

新華日報·文藝周刊(第75期)

【視點】

【視點】

繁花

【新潮】

【視點】

用生命守護生命,以藝術致敬醫術

4月16日,在13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全部平安凱旋之際,「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贈送儀式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舉行。江蘇藝術家專題創作的2813件書畫作品贈予2813位江蘇援鄂醫務工作者,向他們表達最真誠的敬意。這不單是禮物,更是期許,是鼓舞,是精神的流淌和信念的接力。這不是故事的休止符而是美妙的序章:因捐贈而產生交集的他們,正在開啟屬於彼此的故事。

恣肆怒張,卻比前幾年飛揚的書風收斂了一些,激揚奔放之外,有撲面而來的書卷氣息,精心選取的「上善若水」四個大字,無需過多解釋,已然代表了傳統中國人對君子美德的至高讚頌——當84歲的中國書協顧問、江蘇省書協名譽主席尉天池捧出了獻給白衣勇士的「上善若水」四個大字,遊弋於翰墨之間的慷慨之氣,令人忍不住「腦補」這位頭髮花白的著名書家「凌雲健筆意縱橫」的丰姿。

書法是方寸間的舞蹈,尉天池嚴謹的性格由來有據。斟而又酌,思之忖之,他鄭重地在一張稿紙上寫下自己想對白衣勇士說的話: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出現以來,全國軍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直接領導、親自部署下,投入了戰勝疫情的人民戰爭,並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其中親臨一線的白衣戰士們以大愛的襟懷、高尚的情操、無畏的氣概、高超的醫術、精心的護理,只顧救助病人,唯獨不顧自己的艱難和危險。你們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謹以恭呈書法作品的方式,表示對你們的敬佩和讚頌的心情!」

「尉老是大書家啊!一開始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都有點不敢相信。」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寧即將結束隔離與家人見面,喜上加喜,「這幅《上善若水》是我帶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兩個多月前的元宵夜畢生難忘。「我報名!」「我報名!」「我也報名!」的接龍在醫院微信群裡閃爍不止,迅速刷屏。向武漢進發!楊寧所在的南京六合第二批援武漢醫療隊共38人,與南京鼓樓醫院、南京高淳醫院組成南京一隊,合力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第六病區,負責救治當地93名重症患者。

有一件事令楊寧印象尤深:「一位老奶奶,因為隔壁兩個患者出去做檢查,只有她一個人留在病房,誤以為自己被拋棄了,情緒非常激動,要求離開病房。」儘管老人操著一口不太好理解的武漢方言,他和隊員還是耐著性子傾聽,經過一個多小時溝通,老人情緒逐漸穩定下來。交接班時,他們不放心,再次去查看老人的情況。隔著厚厚的防護服,聽到他們的聲音,老人愣了一下,連聲說:「謝謝謝謝!」

這就是尉老說的「上善若水」麼?可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嗎?這四個字,楊寧覺得太重了。他更願意把這看作尉老的鞭策:「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像水一樣,潤澤萬物而默默無聲,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對人的德行的至高評價。『上善』我當不起,但我願意一直朝這個目標奔跑。」

在今天舉行的「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作品贈送活動上,得知江蘇對口支援黃石醫療隊隊員、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護士吳婷獲贈自己的作品《大醫仁者》,清華大學教授、書法大家言恭達表示自己與有榮焉,並向記者深度闡述了這幅作品的含義。

「仁」的基本概念源自儒學思想,孔子《論語·雍也》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只有正視人性,做到利己利人,才能成就自己生命的價值。 而「大醫」兩個字取自「大醫精誠」,在言恭達看來,一名「大醫」,不僅僅要有精湛的醫學水平和技術,更要有救死扶傷的奉獻精神,這次援鄂的醫護們就完全擔得起「大醫仁者」這四個字。

這場抗疫的「大考」裡,白衣天使們就像是戰爭年代的戰士,他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誓言,用生命守護生命的仁者境界,完美體現了新時代醫護人員的人格魅力和責任擔當。感動之餘,言恭達表示自己思考了很多,既有對生命的敬畏,也有對信仰的考量,既有對人性的追問,也有對文化的尊崇。「文化工作者要站在這個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用自己的筆為時代英雄樹碑立傳。」言恭達說:「藉助作品,我們除了表達對醫護人員仁愛之心的欽佩和讚嘆,也要重新思考時代人文精神的意義,文學藝術在這個時期更要關注大眾、關注人民。」

而結束了隔離,已經回到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的吳婷護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收到言恭達老師的這幅書法作品,自己很榮幸,也很感動。「大醫仁者」這四個字是一種激勵,作為一位90後年輕護士,任重而道遠。古語云,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作為醫者,我們既要有關愛之心,學會服務病人,同時也要展現大愛,展現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

在黃石市中醫院支援期間,吳婷在一次常規查房時,發現病區裡的一位老爺爺心率過快,並伴有房顫。「當我掀開被子一看,因為病情嚴重,老爺爺大小便失禁了。於是我和隊友一起為他更換了病床,並進行緊急治療。」吳婷說,作為護士,我們需要貼心為患者服務,尤其對那些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的病人。

前線工作艱苦,但病人帶給吳婷的更多的是感動。為了給醫護人員減輕工作負擔,許多患者會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吳婷所負責病區中的一位老人總會一遍遍地對江蘇隊員表達感謝。「你們還是孩子,吃這麼多苦,那麼遠跑來支援我們,讓我很心疼。」老人的一番話讓吳婷紅了眼眶,同時也更堅定了她救死扶傷的從醫初衷。「戰鬥在一線,有很多人在身後默默支持著我們,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更有信心和力量。我希望用『大醫仁者』這四個字激勵自己,繼續砥礪前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句出自《禮記》的名句被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當作座右銘懸掛在辦公室裡,也親筆書寫下來,贈給馳援一線的抗疫勇士。只見他在長桌上攤開宣紙,右手執羊毫,所到之處筆走龍蛇,翰墨飄香;左手則始終恭謹地背在身後,神態專注而靜穆。再次寫完這八個大字,章劍華告訴記者,他非常喜歡這幾個字,既是供自己自勉,也願意「贈給我最尊敬的人」。

何謂大道?當白衣勇士們不顧惜自己的小家,用生命點亮生命時,這便是施行「大道」,它託舉起的是一個更加和睦美好的社會。在得知江蘇援鄂醫療隊出徵時,章劍華就著手創作,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章草來書寫,風格追求厚重沉穩,在情感最飽滿之際一揮而就……章劍華對自己此次的創作比較滿意,因為他知道,自己飽蘸的不只是墨汁,更是難以自抑的情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甘如意的95後女護士,騎行三天三夜,輾轉300多公裡,只為了回到工作崗位上。她讓我看到了年輕一代的擔當和成長,這是此次疫情當中最讓我欣慰的事情。」章劍華一直非常關注青年的成長,也坦言曾為他們擔憂,寫下《喜歡「佛系」更讚賞「燃系」》一文,呼籲年輕人積極進取、發光發熱,照亮社會的同時也成就自己的人生。

章劍華書法作品的受贈者,正是一位90後「燃系」青年。4月14日,江蘇第五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鼓樓醫院消化內鏡中心護師程明,結束隔離休養,回到了工作崗位。防護用品引起的呼吸困難、壓痛,蒸桑拿般的憋悶,因出汗緊緊貼在身上的手術衣……一切終於成為了過往。回首出徵時的躊躇滿志,程明語氣鏗鏘:「到了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去往前線,是我輩之擔當!」

在程明所看護的病區,有一位90多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每一次見到醫護人員,他都會敬禮致意。當得知自己將得到章主席捐贈的書法作品時,程明一下子想到了這位老爺爺,想到兩位「90後」之間神奇的精神接力,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共同夢想。經此一役,他覺得自己又長大了,腳下和心中,都充滿了力量。

青春無問西東,奮鬥自成芳華。通過記者的鏡頭,章劍華對程明說的話,是致敬,也是希冀:「作為前輩,我要向你們學習。你們不僅為病人,也為中華民族挑起了重擔。希望你每次看到這八個字,就回想起光輝的戰『疫』往事,讓它鼓舞著你,在更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一直燃燒下去!」

面對紙墨筆硯,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孫曉雲的眼前又浮現出白衣戰士們奮戰在抗疫前線的身影。她不由得思緒萬千,飽蘸濃墨,筆走龍蛇,在潔白的宣紙上一氣落下「醫者大道」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在昨日舉行的「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作品贈送活動中,這幅凝聚著崇高敬意的作品,捐贈給了江蘇赴鄂醫務工作者、江蘇省人民醫院總務處維修保障科技術骨幹陶麟。

孫曉雲告訴記者,為表達對抗疫的支持,江蘇書法家們很早就行動起來,目前共創作兩千餘件作品,並為多部戰「疫」宣傳片書寫廣告詞,自發舉辦四十期聲援戰「疫」的網絡書法展。「對書法工作者而言,作品內容必須緊緊和人民站在一起。雖然我們不能去抗疫一線,但希望用手中的筆傳達心聲,鼓舞士氣,為社會服務。」孫曉雲表示,除了向重點承擔援鄂戰疫任務和省內定點醫療救治任務的7家醫院贈送作品,江蘇書法家群體還向近3000位江蘇援鄂醫務工作者每人贈送一幅書畫作品。

自從疫情暴發,孫曉雲每天都會關注江蘇赴鄂醫護人員的動態,很多名字銘記於心,隨口都能叫出來。「我在電視上看到,江蘇重症醫學專家邱海波臨危受命,在重症『紅區』堅守80多天。看著他熬白的頭髮和消瘦的身體,真讓人心疼又敬佩。我還看到了網傳的江蘇隊『小可愛』、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年輕護師李娟娟,在這場抗疫戰爭中,有很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朝氣蓬勃,充滿希望,願意把光和溫暖無私奉獻。」孫曉雲認為,「醫者大道」既體現為「最美逆行者」捨生忘死、勇赴一線的使命擔當,也體現為每一位前線醫護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信心、耐心和仁心。

收到書法作品《醫者大道》,陶麟很激動:「能收到孫老師的作品,我感到無比榮幸。我想,這四個字代表著社會公眾對所有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們的肯定。無數醫者、志願者們的點滴付出,最終匯成『醫者大道』,挽救了一個個生命和家庭。」

此次跟隨國家(江蘇)緊急醫學隊逆行湖北,陶麟是隊內唯一的非醫務人員。抵達武漢後,國家(江蘇)緊急醫學隊立即與兄弟單位一起籌建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而在一街之隔,就是此次疫情的「暴風眼」——武漢金銀潭醫院。搭建應急帳篷、保障物資供應、調遣應急車,種種任務壓在陶麟肩頭,但與病毒戰鬥的同時,他和戰友們也感受著江蘇大後方帶來的溫暖。「在一個下雪的晚上,我們收到了一批來自江蘇的保障物資。接物資時,我觸碰到了一雙雙冰涼的手,但我知道,人們心中那團溫暖的火足以融化這四周的冰雪。」第二天一早,江蘇醫療隊員們為遠道而來的物資保障人員送上了熱騰騰的水餃。「只有相互扶持,相互幫助,人們才可以戰勝困難,迎來春暖花開。」陶麟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自古以來就有花中君子之美稱。這次,著名畫家周京新以荷花寓情,創作了系列水墨作品《不染》,以此表達對白衣戰士的崇高敬意。

周京新的這組水墨作品筆墨簡約,寥寥幾筆勾勒出荷花婀娜多姿的萬千姿態,將飄逸、高潔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蜻蜓與景物構成動靜對比,顯得生機勃勃,又富有靈動之氣。「這組作品前後花了二十天時間,有的地方感覺不滿意,我就立刻廢掉重新畫,最後精選出了二十張。」周京新給這組水墨作品取名《不染》,「一是歌頌白衣戰士如荷花一般的高潔品質,二是表達了我心中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白衣天使不會被病毒侵犯,最終平安歸來。」

創作過程是艱苦的,周京新經常一畫就是十個小時,累得直不起腰,不過他覺得,比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無私奉獻的壯舉,這點付出微不足道。「前方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看得見或看不見臉的人,都讓我有止不住想要為他們畫像的衝動,所以我的心中一直有股力量支撐著我,我想通過手中的畫筆表達我的這麼一點點心意:我們和前方的這些醫護人員是在一起的,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病毒。」

一幅幅書畫作品,凝聚著江蘇美術家為抗擊疫情奉獻的一份深情,也寄託著他們對祖國和人民平安的祝福。「我們藝術家通過此次活動,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讓我們的整體隊伍得到了一次歷練,更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升華和滌蕩,如果受贈者能夠喜歡我們的作品,我的內心會感到極大的滿足。」周京新說。

而對受贈者、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領隊顧壽永來說,能夠收到書畫大師專門為前方醫護人員創作的作品,很開心。但開心之餘,又有些惶恐,「我們僅僅是做了本職工作,後方就給我們這麼多的榮譽和關愛,我更加感覺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1月28日從南京出發,3月17號完成任務撤回,剛剛結束三年援疆工作的顧壽永,又在武漢整整待了50天。「我們進駐的是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最早的時候接管了三個病區。」50天的臨床救治工作,這裡總共收治了39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200例。

「我覺得這幅作品很有深意,因為它的名字叫《不染》。」顧壽永說,如今2800多名援湖北的醫療隊員已經全部安全健康返回,經過這麼多天的堅守與付出,跟病毒近距離戰鬥了這麼長時間,沒有一例醫務人員感染,最終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真正實現了「不染」。、「這幅畫中的蓮花帶有一種聖潔的氣質,也非常符合我們白衣天使的品質。無論是在湖北前線還是在江蘇疫情防控一線,醫護們都出色踐行了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顧壽永感嘆,這幅畫不僅非常有紀念意義,也是對醫務工作者一種很好的激勵和鞭策。

「大愛無疆」,四尺的宣紙上,這四個極富張力的行草,傳達出中國抗疫精神的生氣鬱勃。從第三屆「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徐利明手中接過這幅捐贈作品,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呼吸科主治醫生舒磊感慨地說:「『這四個字分量很重,不僅僅是對我們醫護人員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我們的鞭策。」

回憶起支援武漢的三十多個日日夜夜,舒磊動情地說:「我們帶給病人生的希望,但同時他們也帶給我們許多感動。」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晚上燈光是不能關閉的,許多患者在密閉環境中產生了焦慮情緒,迫切需要佩戴眼罩來幫助睡眠。然而,武漢封城期間,這個小小的需求卻很難得到滿足。一籌莫展之際,一名患者主動找到江蘇醫療隊,說可以弄到一批眼罩。「我們在約定好的倉庫旁邊苦苦等了4個多小時,才終於等來了倉庫主人。當他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時,所有人都震驚了:一個腿腳不便的人,硬是騎了4個多小時的三輪車,才送來了這一千多枚眼罩。」

「救死扶傷,是我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永遠的職責所在。」在舒磊看來,離開江蘇,前往武漢支援,對於醫生而言,只是工作場所的變更,而令他感受更深的是,全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進來,匯聚而成的同心抗疫的全民力量,溫暖而堅強。

「將作品捐贈給白衣戰士,是藝術工作者表達心意的一種方式,是精神上的溝通,也是互相鼓勵! 」抗疫期間,我省著名書法家徐利明每日都在關注著前線的消息,生死時速的救援、逆行而上的勇敢、緊閉大門的自律……每一個人努力的樣子,都鑽進他的心裡,「不知道流過多少次淚!」

拿起筆,他飽含激情寫下了《大愛無疆》等多幅書法作品。在他看來,切身的體驗,轉化成創作的動力,這和溫吞水式的、應景式的創作有著本質區別。「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書法作品不僅僅是筆墨技巧,其背後的所思所想和所要表達的精神,是藝術家內心的投射。

願方艙封印,永不再起;盼疫情傷痛,早日散去。春暖花開,踏上歸途的舒磊收到「大愛無疆」的饋贈。武漢方艙醫院從2月5日開倉到3月10日關倉,總共有14家方艙醫院投入運營,收治約12000多人。「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就將疫情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大愛無疆,正是為我們傳遞了這樣的情感與力量。」舒磊說。

「這次的捐贈活動,不僅僅是對醫護工作者的一種支持、支援,也是對包括藝術工作者在內的所有普通民眾的精神洗禮和思想提升。」徐利明認為,大愛無疆,是中國抗疫精神的最好註解,也將在今後中國人的工作生活中發揮更為長遠的影響,形成新的精神激勵,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都是參與者。

「我畫雪景,一方面表達對寒冬過去的期盼,另一方面以皚皚白雪下挺拔的松樹象徵江蘇援鄂的白衣戰士,他們不畏艱險的付出,才為我們築成了生命防護網。」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設計系主任陸慶龍教授如是說。

《雪景之一》是「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作品贈送活動中,陸慶龍贈送給第七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揚州高郵市人民醫院院感科科長葛學順的一幅油畫作品。清冷的畫面裡,灰藍色的天空、潔白的積雪表現出一種莊嚴的氛圍。「創作時,我內心充滿了對醫護人員的感念,對他們作出的犧牲,我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崇敬,更想通過畫筆將這份感激表現得更好。」 陸慶龍說自己很幸運,能有這樣一個機會用作品向白衣勇士致敬。

疫情期間,陸慶龍還畫了一幅一米多的油畫《希望》:三位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眼神堅定地看向ICU病房的窗外。陸慶龍說:「藝術家的筆觸永遠應該去描摹這個時代,在作品中展現真善美,去凸顯創作者對時代、對事件的真情實感和美好願望。」

獲贈雪景作品的葛學順醫生擁有13年院感管理工作經驗,是所在醫療隊唯一一名感控醫生,他的任務是確保醫療隊164名醫護人員「零感染」。身負重任的他每天早上八點半進艙,盯緊每位醫護穿脫防護服的全過程,確保醫護在接觸病人後進行消毒,連病房是否每天保持通風,都要一一確認。37天的堅守,使他成為醫療隊在病區打卡次數最多的人。

「感控工作的難點就是要及時發現問題,只有在現場,才能知道臨床工作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葛學順說。2月21日,來自家鄉揚州的大廚抵達武漢,為隊員們帶去家鄉美味,但大廚們抵達後最先進入的不是廚房,而是葛學順的培訓課堂。同時,葛學順他還編寫了十份文檔、一萬三千多字的防控指南、院感一問一答等,把日常「嘮叨」做成了院感執行手冊。

3月19日,醫療隊啟程回家,164名醫務人員零感染。回到江蘇之後,每日兩次,葛學順都要和護理組、後勤保障組人員一道去揚州的隔離酒店進行駐地感控督查。

「中國有句話叫『瑞雪兆豐年,神州萬象新』。我的理解就是這場大雪就像這次猝不及防的疫情,雪中傲然挺立的松樹代表英勇的湖北人民和奮戰一線的醫護,風雪之後我們必然迎來更好的明天。」收到畫作的葛學順認為,文化的力量可以化作疫情防控的強大動力,讓大家更添信心。「期待這次活動讓社會各界對醫護人員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讓醫患關係更加和諧。」葛學順說,這幅畫也是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作為健康守護者,以後黨和國家有需要,我們還會不計生死守護萬家團圓,為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春寒料峭中,一束迎春花悄然開放;墨綠的枝條舒暢地伸展著,一簇簇淡黃色的小花開得起勁。在一旁遊戲的兩隻小雀,如同活潑的精靈,帶給人們光明溫暖、生機盎然的感受。這幅國畫《迎春花開》,由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喻慧新近創作,用以致敬江蘇省援鄂醫療人員,謳歌白衣勇士們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

「一開始,大多數人並沒有預料到疫情後來的嚴重程度,疫情暴發先在武漢,後到全國。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我們耳聞目睹無數的醫護工作者,滿懷對人民的愛護和對祖國的忠誠奔赴一線,以巨大的奉獻和犧牲實現『雙清零』,為同胞築起一道道堅實的防護牆,這讓我們心裡倍受感動和激勵。」雖然無法與前線醫護人員並肩作戰,但喻慧拿起畫筆,用筆下傲雪綻放的紅梅、迎風屹立的青松、沉默無言卻堅忍不拔的山石等,寄託對「最美逆行者」無私奉獻的讚頌,給予社會公眾溫暖和信心。

到了後期,肆虐的疫情得到控制,喻慧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僅用兩天時間,喻慧就完成了工筆國畫《迎春花開》,祝賀山河無恙,勇士歸來。「迎春花帶著報訊早早地來到人間,在這之後,百花即將迎來春天裡的怒放。我們應該銘記,正是全體醫護人員以直面死亡的勇氣和堅毅,同時間賽跑,和病毒較量,日夜堅守為生命護航,才讓寒冷中有了亮色,讓春意重回人間。」

外婆家在常州,喻慧常稱自己為「半個常州人」,而她的畫作恰巧捐贈給了江蘇援黃石醫療隊隊員、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曹琦。2月14日,江蘇醫療隊員前往黃石市大冶市人民醫院,曹琦擔任醫院隔離六區業務主任,與當地醫護人員共同擔負起拯救病患的工作。她記得,當時病區內有位92歲的老大爺,血氧飽和度低於93%,屬於重症患者。在沒有病原學依據的情況下,診療方案的調整極具挑戰性,但秉持「救人第一」的理念,曹琦當機立斷,邀請常州二院專家團隊雲會診,並聯繫江蘇援黃石醫療隊專家來現場會診。經過精心治療,老大爺的病情好轉,最終康復出院。「雖然病程很長,過程曲折,但只要他們康復了,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得知自己獲得喻慧畫家的贈畫,曹琦感到非常驚喜。「迎春花不懼寒冷,是春天的信使,正如前往湖北的醫護人員,不畏嚴寒,終迎春天。對我們來說,這是榮譽,也是榮幸,我會把它掛在新房的書房裡。」

「疫情來襲,普通人連出門拿快遞都像赴前線一樣緊張,而那些真正在前線的醫務人員,正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在昨日舉行的「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作品贈送活動中,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詹勇,以畫作《堅守(之二)》向一線醫務工作者致敬。

「電視裡,前線醫護人員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帶著口罩,看不清面容。但他們的眼神傳遞著情緒,一次次觸動著人們的心靈深處。」 疫情期間的新聞播報,讓身為畫家的詹勇有了不一樣的靈感:抓住「眼神」這一特質進行創作,繪下勇士的身影,留住這段特殊的回憶。在《堅守(之二)》中,詹勇運用最擅長的白描技法,用傳統中國畫的柔和線條,勾勒出一位身穿防護服的女性醫護人員:她的雙眼直視前方,閃爍著平靜、勇敢而堅毅的光芒。人物身後是黑色,眼前是白色,「黑色意味著疫情帶來的陰霾,白色象徵著光明和希望。正如畫面所寓意,身處『黑白』限界、生死之間的醫護人員,守護著病人的安全和社會的安寧,燃起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念。放眼勇士們目光所及之處,光明和希望已悄然來到。」面對採訪鏡頭,詹勇動情地鞠下一躬,「辛苦了,勇敢的逆行者!」

匠心之作,千裡傳情。拿到這幅贈送給自己的畫作時,江蘇援黃石醫療支援隊隊員、江蘇省腫瘤醫院麻醉科護士吳雷立刻感受到了畫家刻畫「眼神」時的一片用心。「這一路上,對未知忐忑過,對疫病恐懼過,為救死扶傷筋疲力竭過,但更多的是對當地人民的心疼,對職責和使命的義無反顧……在國家危難時刻,我們願意挺身而出。」端詳著畫中人堅定而溫柔的雙眼,赴黃石以來的點點滴滴重又浮現在吳雷眼前。

「康復後,我想回家看看我的女兒,相信你一定能幫我實現願望。」 救援期間,一位患者曾向吳雷託付生死。而1989年出生的吳雷同樣是個準爸爸,在妻子懷孕四個月時出徵黃石。「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刻,我不僅深深感受到作為醫護人員的擔當,也領悟到此時此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正在發生更深的聯繫,因此更需要相互扶持的溫暖。」吳雷表示,為了這份守望相助的珍貴情誼,病患們會忍耐著極大的痛苦積極配合治療,而醫護人員穿著溼透的防護服,帶著護目鏡,哪怕8小時不吃不喝不能上廁所,鼻部和臉部被鏡框壓出難以癒合的淤血痕,也要堅守在病人身邊。

幸運的是,在接受治癒者捐獻的血漿治療後,這位患者已順利出院。吳雷和妻子不久也將迎來孩子的誕生。「我想給我們未來的寶寶取名『吳漢』,讓寶寶知道爸爸是好樣的。也以此銘記2020年庚子新春,為了湖北為了武漢,中國人民不論生死、萬眾一心的抗疫精神!」

「疫情期間,雖然口罩蒙住了我們的臉,但口罩下面,是那個不變的微笑表情,所以我想用這幅作品,給大家帶去溫暖和力量。」上海師範大學年輕教師吳洋創作的油畫《微笑》,表達了人們祈願疫情早日結束的美好心願。

一顆金色的五角星鋪展在紅色畫布上,宛若國旗的一角,熠熠閃耀其上的是一張張稚嫩的臉龐,雖然戴著口罩,卻依然掩不住眼中的光芒……由一張張孩子的笑臉構成的油畫《微笑》,色彩溫暖濃烈,充滿著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情感。

吳洋告訴記者,在抗「疫」的特殊時期,很多複雜的情緒在內心湧動著,一個個確診案例、不斷上漲的確診人數……一時間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緒籠罩著她。作為一名年輕的美術工作者,疫情面前究竟能做些什麼?當吳洋從導師那裡得知江蘇書畫界的捐贈活動後,便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對於畫作的題材,吳洋在心中已醞釀許久,「我的寶寶才3歲,但在這場疫情中,她也成長了不少,明白了必須要戴口罩才能出門,所以我想以孩子為主角,創作一幅作品。」在創作時,吳洋擅用暖色調,所以《微笑》的整體繪畫風格以紅色、黃色為主色系,給人以心靈上的溫暖和希望。

一個微笑,也許就能夠掃去陰霾,撫平焦灼的心。

巧合的是,南京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朱樂是個愛笑的90後姑娘,「非常榮幸受贈吳洋畫家的這幅《微笑》作品,自疫情以來,我們最奢望看到的就是彼此的微笑。」

自2月11日凌晨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開始,朱樂所在的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南京二隊共收治危重症患者88例,搶救成功率100%,保持了「零死亡」的戰績。數字背後,是朱樂和她的戰友們日日夜夜的付出。身著厚厚的隔離服,頭戴被霧氣覆蓋的護目鏡、手上套著三層手套……每天,朱樂都是以這樣的狀態投入「戰鬥」。長時間穿戴防護裝備會導致視線模糊,動作笨拙,她的穿刺工作變得難上加難。雖然工作辛苦,但在同事們眼裡,這個爽朗愛笑的姑娘,永遠是生活中的「開心果」。一句笑話,一個俏皮的小表情,都能讓大家瞬間開懷。

朱樂把網名改成「樂朱」,「朱」字還特意用一個「豬頭」的符號代替,「我希望大家每次看到我發來的微信都會莞爾一笑,心情一下子就放鬆了。」朱樂說,她很喜歡這幅畫,她想把這幅畫陳列於醫院院史館,讓每一位參觀的人都能銘記這段難忘的抗疫情,讓每一位職工都能感受到「微笑」賦予醫務工作者的使命。「生活總會面臨不可預測的一面,我們堅信,勇敢地微笑著面對一切,勝利終將屬於我們。」吳雨陽 馮圓芳 王慧 傅秋源 陳潔 王甜 謝詩涵 葉真

【繁花】

對話《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現實主義創作的疼痛與光芒

繼熱播劇《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後,一部《人民的名義》,讓江蘇導演、製片人李路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2020年,李路「三箭齊發」:由他執導的首部刑事執行檢察題材大劇《人民的正義》(暫定名)發布預熱版片花;首部聚焦火箭軍這一「大國重器」題材的電視劇《號手就位》進入後期剪接,他是總導演;而他的下一部劇——根據2019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梁曉聲《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在今年春分時節正式進入籌備期。

《號手就位》,李易峰化身東風快遞員,成為保家衛國的火箭軍戰士。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有線電視和IPTV用戶日均收視總時長,相較2019年第四季度上漲22.7%,每日戶均收視時長增長半小時。而豎屏劇、抖音劇、互動劇等觀劇新模式的不斷湧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影視行業正在積極求「變」,尋找下一個「風口」。

「5G新浪潮的到來,將重塑文化娛樂生態新格局。這是國產劇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時機,同時也是極大的挑戰!」在李路看來,疫情之下,作為「客廳文化」重要載體的電視劇將迎來更多機會。同時從全球視角來看,文化已經進入多屏互動的數字時代,全球影視趨於扁平化,中國影視從業人員鬚根除急功近利的心態,「有所思考才能有所表達。」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詩句「樸素生活,高尚思考」對讀者影響至今。個體與時代,是李路影視作品鮮明的坐標。他說,國產劇要像醫生群體裡的張文宏一樣,用硬核的知識、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表達,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脈」。

「茅獎」作品《人世間》的影視化

記者:繼《人民的名義》之後,您最近又推出了《人民的正義》(暫定名),能介紹下具體情況嗎?

李路:《人民的正義》其實並不是《人民的名義》的續集。雖然這部片子還是由最高檢影視中心、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出品,仍由我擔綱導演,但它是個全新的故事。要說有內在聯繫的話,那就是它們都跟「人」有關。《人民的名義》表現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打虎拍蠅」的決心力度,而《人民的正義》則是對中國法治建設中公平正義的表現和弘揚,劇情懸念叢生、節奏緊張。加上我手上正在籌備的梁曉聲的《人世間》,三部劇構成了「人系列」三部曲,我還是更關注當下社會的人的狀態。

片花來了,由于和偉主演的《人民的正義》(暫定名)離播出還遠嗎

記者:《人世間》是去年茅盾文學獎第一名的獲獎作品,梁曉聲說他寫《人世間》是在盡最大努力向現實主義致敬。將這樣的文學作品影視化,難點在哪?

李路:我決定拍《人世間》,還是兩三年前,當時小說還沒獲茅獎,在騰訊影業提供的多個IP中,《人世間》不是最具有「網感」的,而且這個故事年代跨度長,縱橫50年,故事發生的面跟點都比較開闊,不是太好拍,但是我第一時間就喜歡上了這部小說,它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偉大發展歷程的史詩,塑造了一個有情有義、堅韌擔當的中國人形象群體。 我想如果是用影視藝術的形式來表現中國這五十年的飛躍發展,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一種記錄和致敬。

至於文學作品影視化,之前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播出後反響都很好,我們應該看到文學對於影視作品的滋養。雖然一直以來,文學和影視的「聯姻」常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出現,但作家的思維和編劇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梁曉聲老師花了若干年的時間不斷揣摩、積累,大量的細節給劇作的豐滿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目前電視劇劇本由著名編劇王海鴒進行改編創作,非常感人,我讀劇本時熱血沸騰,數度落淚。

縱深時代的眾生相

記者:如果用大數據來畫像的話,在您看來,您的作品最大的特質是什麼?

李路:我偏好現實主義題材,尤其是那種有縱深感的東西,大時代中的人間冷暖、喜怒哀樂最打動我。你看我的片子,很少是那種大男主、大女主,大部分都是群像。從我的第一部電視劇《小蘿蔔頭》開始,我一直想通過作品向觀眾傳達一種關照現實的力量和溫度,比如《老大的幸福》、《坐88路車回家》和《人民的名義》,不論是對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畫,還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反思,都希望能讓觀眾產生共情。

範偉主演的《老大的幸福》

記者:近年來,現實主義創作強勢回歸,產生了大量優秀作品,但也出現了劇集「懸浮」「高收視低口碑」等現象,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李路:像《中國機長》這樣真人真事改編的是一種現實題材,《大江大河》這種有歷史縱深感的,也是現實主義。雖然角度不一樣,但都是真實可信的。不是喊口號,而是將現實主義精神通過藝術的提煉,實實在在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那才是好的作品。我個人認為,現在的一些作品對於現實主義的理解相對比較膚淺。這是當下的中國職場?這是當下的白領現狀?這是當下的婚姻圖景?觀眾看了會提出很多疑問,包括很多劇,熱衷於借現實題材的「殼」來抒發不著邊際的作者意圖,離現實很遠,更談不上現實主義。

記者:您認為應該怎樣破局?

李路:老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現實主義創作應該是極其嚴謹的,沒有沉澱,沒有思考,沒有經過時間的打磨,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是流於表面的清湯寡水。受疫情衝擊,影視劇製作、綜藝節目錄製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我們從中也看到了影視劇撫慰人心的作用。在我看來,現在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潛心創作和準備,只要創作者用心、用功、用情,觀眾肯定會買帳的。這次的疫情,也讓我們重新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生活、工作和個人健康之間的關係。電視劇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藝術,需要在不斷修正中前行。但對主創者來說,只要專注於創作本身,你的作品呈現出來就是乾淨、純粹的。說到底,文藝作品,都是創作者內心的投射。

「張文宏式」的國產劇

記者:這些年有不少優秀的國外影視劇被引進到國內,您覺有其中哪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李路:國產劇目前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想像空間是有「房頂」的。很多人喜歡看韓劇,其實韓國就那麼巴掌大的地方,但發散性思維讓他們的作品邊界很寬,可以從不同的領域、角度,飛到很高很遠的地方。而我們不少影視劇創作,喜歡扎堆跟風,原創力不足。

5G浪潮下,未來將有更多的規則被重塑。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在穿越「海闊天空」之後,我們需要漸漸落地,回歸生活,回應當下。抗疫期間,張文宏醫生受到歡迎,從他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人除了硬核的學識積累、深刻的社會思考,還能通過一種張文宏式的冷幽默來到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需要「張文宏式」的國產劇,觀眾才能發自內心的認可。

韓劇《請回答1988》系列在中國受追捧

記者:5G時代,您預測電視劇領域將會有哪些改變?

李路:製作公司和播出平臺逐漸瘦身,「頭部」和「尾部」存活,製作品質趨於更加精良,盈利模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比如美劇《老友記》至今都十多年了,每年全球播放的版權收益仍有數億元美金,這些反覆播放的收益仍與版權方及主創個人分帳。而國產劇目前是賣一次版權就基本結束了,如果不重新拍戲,之後的收益就是微乎其微。 我認為,未來國產劇的收益方式,也可能不再是一錘子買賣的版權交易方式。現在新媒體已經開始採取分帳模式,這也會激勵從業人員生產出走得更遠的高質量作品。

隨著新技術的參與,電視劇領域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玩法,比如說網絡大電影、豎屏劇、互動劇等等,這都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在「孵化」過程中,也要避免進入另一個誤區,就是什麼時髦做什麼,什麼能贏做什麼。對於我個人而言,還是想把自己弄得簡單一點,專心一點,不負時代,做自己有感而發的良心作品。

交匯點記者 陳潔

【新潮】

歌劇女郎

文| 張立雄

雪梨有個叫滑鐵盧的區,與拿破崙的兵敗之地同名,也有點那個意思。它在雪梨城的南面,因為有許多政府房,住著許多失業者和傷殘人士,地盤就顯得很破敗,遊走其間的人也有點「不入流」。

那是疫情開始前的一天下午。我在那裡的一個點取車,上了路,就穿過這個區朝市中心開去。臨到一幢政府房大院時,裡面奔出一位紅裙盛裝的婦人。她的著裝和歡躍的情緒,與破敗的周圍格格不入,像是「草窩裡飛出了金鳳凰」,我從沒見過從政府房裡走出過這等陽光的人。

她上了車就說:「去歌劇院,我要到那裡做彩排。」音色明亮渾厚,顯然受過歌唱訓練。我禁不住朝後視鏡瞥了一眼:一個五十不到的婦人,畫了濃妝,不算美麗,但她的上唇比下唇短,並且兩角翹起,似乎總處在一種笑的狀態,倒是有幾分可愛。

「米喲——,米喲,米——喲,米喲!」她坐下不久就吊起了嗓子,聲音奇大,嚇了我一跳,連帶方向盤也抖了一下。突然一隻手溫柔地放到了我的肩上,「對不起,是不是聲音太大了。」她從後面湊近了說,散發出一股香氣。

這下弄得我有點不好意思了,就抬頭向著後視鏡裡的她,笑了笑。她有點興奮和躁動,絮絮叨叨地告訴我,她幾年前加入了某某教會,教會看中了她的歌唱才能,常讓她到臺上去唱,過幾天還要在歌劇院開全澳演唱會,今天是唯一的一次實地彩排。「在歌劇院演唱是我的第一個夢想,也將是最後的夢想。」她的話讓我感動,「我將演唱普契尼的詠嘆調《我親愛的父親》。」

「司機先生,我有點緊張,我怕唱不好。」她有點結巴地說。

我對她說:「我們中國人有句俗話,叫伸頭一刀、縮頭一刀。還有,如果緊張能助你演唱,你就緊張下去;如果你是去唱艾迪特·皮雅芙(又叫法國香頌夫人)的抖音歌,緊張反而是好事。」我還試圖模仿著唱起來,聲音顫抖,慘不忍睹。她被逗笑了,感激地說:「謝謝你,謝謝你。你知道,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我有點驚愕:怎麼會唱一支歌便是臨到了生死關頭?

她的敘述簡單而不連貫,似有語言障礙,梳理起來,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她出生於紐省鄉下的一個農莊,因為天賦優嗓,來到雪梨讀聲樂。畢業後,她在酒吧裡遇上了比利,是一個展銷會經紀人,他說他能讓她去歌劇院演出,她就跟上了他。父親說比利不是個好人,不要和他混在一起,但她一心要到歌劇院裡去唱歌,就管不了那麼多了。比利帶著她出席各種高級宴會和私人派對,她在許多有頭有臉的人面前奮展歌喉,一時風頭無兩,看來只差一步就要到歌劇院開個人獨唱音樂會了。比利未必是個騙子,但他以兩人的名字籤下了幾份大合同,最後不能履約,連帶她一起破產。

「對我來說,歌劇院起火了,燃燒了,燒成了灰燼。」這是她的原話,也是她說的唯一一個完整的句子。從此她一文不名。直到前幾年,她偶然碰上了那個教會的傳教士,他們邀她去晚會唱歌。「我被捧成一個歌星。」她有點靦腆地說。

聽到此,我禁不住朝後視鏡瞥了一眼,在她的濃妝豔抹的光彩裡,似乎住著一個小姑娘。希望使她逆生長,越長越年輕,越接近過去那個懷著初心的她。

車子終於駛上了直通大歌劇院的麥覺裡大道,兩旁的棕櫚樹迎風招展,翠豔欲滴,真是美好的一天。當看到藍天白雲下歌劇院的貝殼尖頂時,她卻突然說:「邊上先停一下,我很緊張。」這我能理解,經過幾十年的盼望和失望,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一朝夢成,如命懸絲弦,誰能自衡?我笑著說:「好的,我把咪錶停掉,你願呆多久,就呆多久。」

她語無倫次地說:「你真好,一百萬個謝謝,我不會忘記你的……」靜了一會,她又小聲地說:「我能為你先唱一遍嗎?你先評一評。」我大聲說:「太好了,我最喜歡這首歌了,但從未聽人在身邊唱過,我要謝謝你,我免你車費。」

她清了清嗓子,開始唱了起來,聲音嘹亮,富有激情和磁性——

啊,我親愛的父親

我愛那英俊少年

我願到露薩港去

買一個結婚戒指

我無論如何要去

假如您不答應

我就到威克橋上

縱身投入那河水裡……

我屏氣抑息,聽得熱淚盈眶。她的聲音優美、嘹亮、動人,卻走音、跑調、破損,像一顆流星划過玻璃。尤其是高音區,一拉上去,唱就變成了尖叫,格格裂裂,片片欲碎。

正當我不知如何回答時,兩個印度裔交管員走了過來,衝著我說:「你,不能停,走走走。」我心頭一喜。

我想,人應該被允許重新再來一次,旁觀者也應該再審視、再評估她一次。她的嗓音無疑是優美的,感情是真摯的,只是咬音不準,走調厲害。但音調是人發明的,也是可以發展和打破的。動物沒有樂譜,也一樣叫喚得優美和驚心動魄,像馬嘶、猿啼、鶴唳、杜鵑泣血……我突然感到她剛才的「叫唱」有一種獨特的震撼:美聲如嘶,激越如顫,像嬰兒出世的第一聲呼喊。那不是音樂女神繆斯精美有序的音樂,那是為音樂而生而死的聲音。

我對著後視鏡裡的她大聲說:「不要多想,你只要走進去,走上舞臺,當鎂光燈亮起,掌聲響起,你就能看到那個過去的自己,在一分鐘裡你就能變回一個過去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她的兩道眉毛開始舒展了,爽朗一笑,說:「我懂了,謝謝你的鼓勵。」

她下車了,望著她走向巨大的貝殼尖頂的身影,我不禁感嘆:我見證了一個逆生長的奇蹟,一個音樂和美能使時光倒流的奇蹟。

相關焦點

  • 西安中醫腦病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勝利返陝|西安中醫腦病醫院|援...
    白衣執甲 英雄凱旋3月24日,西安中醫腦病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3名「抗疫勇士」——急診內科護士長黃寧利、護士雷嫚莉、手術麻醉科醫師孫亮作為陝西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共145名英雄一同踏上歸程。2月19日,他們肩負使命,趕赴湖北,為守護生命而戰。
  • 弘揚「勤慎誠愛」精神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舉行援鄂校友英雄事跡...
    中國江蘇網6月8日訊 (通訊員 沈偉 記者 羅鵬)勇士逆行寒冬時,英雄歸來滿城春。6月7日下午,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舉行「弘揚『勤慎誠愛』校訓精神 學習援鄂校友英雄事跡」主題宣講會,邀請了奔赴湖北參與抗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校友中具有代表性的10位校友返校為全校師生進行主題分享。
  • 白衣勇士 唯「國禮」相待!
    西安是一座重感情的城疫情漸漸消散時光裡為曾經被銘記的白衣勇士獻上最隆重、最真誠的禮節與榮耀永寧門入城最高禮遇!一座世界名城的頂級禮遇,專屬生死間無畏的醫護英雄凱旋,榮耀屬於置身危險中的醫護人員,榮耀屬於毅然決然的白衣勇士們。
  • 「七一」寄深情 翰墨獻青島援鄂英雄
    半島記者 王愛科在「七一」黨的生日來臨之際,青島援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歸來已有數月之時,人們沒有淡忘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逆行馳援武漢的英雄壯舉。;協會副秘書長、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理論教學部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董宇;副秘書長荀強;副秘書長、青年書法家(國際書法獲獎者)王思成;產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姜聖嬌一行,前往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向醫院贈送青島市書畫藝術促進會老中青藝術家們精心創作並裝裱好的主題鮮明、格調高雅的書畫作品150餘幅,對該院援鄂英雄進行慰問。
  • 冬去春歸 致敬英雄 我市舉辦援鄂英雄先進事跡報告會
    冬去春歸 致敬英雄 我市舉辦援鄂英雄先進事跡報告會 2020-12-17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漳州市第三醫院向援鄂英雄發放超硬核福利!
    會議正式開始,在場與會人員通過抗疫紀錄片重新回顧了漳州三院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不懼危險,盡力救治患者的全過程。看著援鄂隊員從出徵到武漢支援,再平安返回漳州,那一幕幕情景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全場人員不無深受感動。
  • 蓬萊市人民醫院援鄂英雄「星木蘭」勝利歸來
    在這山花燦漫、浪濤遊弋、杏雨梨雲、景色撩人的暖春時節,4月5日下午,山東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員、蓬萊市第一位最美逆行者,也是最早赴鄂、最晚離岡、最後返鄉、在鄂抗疫時間最長的巾幗英雄「星木蘭」--蓬萊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優秀的主管護師張星,勝利完成援鄂戰疫使命,順利返回闊別69天的故鄉蓬萊。 5日上午,張星在德州市齊河縣結束了為期14天的休整和醫學觀察後,平安凱旋。
  • 愛心企業再次為援鄂醫療隊隊員送美食
    繼3月21日「花式投餵」返回東莞的我市第二、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之後,昨日,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東莞市衛生健康局、東莞市連鎖餐飲發展促進會、東莞市烹飪協會再次聯手,開展「美食送餐」活動,幫助白衣戰士們實現美食心願。白衣戰士:被家人寵愛的感覺真好「兩個月來的第一次,終於吃到了超級美味的大生蠔。
  • 《戰疫故事》直播援鄂醫療隊啟程回家
    3月17日,在電影頻道融媒體《戰疫故事·謝謝,一路有你》直播中,很多準備離開湖北的各地援鄂醫療隊隊員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慨。41支國家醫療隊,3675名醫務工作者,這些為湖北拼過命的白衣戰士曾支援當地14所方艙醫院和7所定點醫院,為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轉好,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分批離開湖北。
  • 致敬白衣「戰士」!每一位上海白衣戰士,都是上海的驕傲!
    白衣戰士們,都大剪去了留續多時的頭髮。看著短髮姑娘們,「滷蛋」男孩們,再看看滿地的青絲,既心疼又驕傲!而且,他們的行李箱裡塞滿的是成人尿布。因為一旦穿上防護服,就只能咬牙堅持一整天不喝水不上廁所!平日裡美麗的姑娘們、帥氣的大男孩們,那一刻都成了戰士!對於我們來說,或許疫情進入尾聲,對他們來說,病毒一天不治癒,每一天都是戰場。我們能做的,就是記住這些英雄,深深的道一聲感謝。
  • 大唐迎賓儀式致敬抗疫英雄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馮煒 攝)五月榴花紅似火,5月12日,由西安市婦聯主辦,市委宣傳部、市衛健委、市文旅局、市商務局、西安市紅十字會、西安日報社作為指導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範燕燕絲綢藝術中心、西安時尚聯合承辦的「白衣天使·明日榴花」5·12國際護士節致敬生命守護者主題捐贈活動在交大一附院舉行,為交大一附院援鄂一線的158名醫護人員,贈送藝術家創作的
  • 春暖花開 英雄凱旋|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歸來
    通遼機場以民航界最高禮遇「過水門」的方式,迎接援鄂英雄們凱旋,為他們「接風洗塵」。當艙門開啟,首批返回家鄉的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醫療隊27名隊員向等待已久的家鄉人民揮手致意。他們精神抖擻地走下舷梯,現場迎接的人群中響起了熱烈掌聲。
  • 著警服送你白衣披甲!記者回訪:熱戀100天援鄂的女護士嫁了嗎?
    「白衣披甲」有一幕,感動無數網友:出徵前,甜美的護士妹妹背負行囊,和身穿制服的民警男友依依惜別。  他們的愛情已然開花結果。東方網記者日前回訪了解到,援鄂護士闕雯和他的警察男友已經在今天5月領證登記,如今已經是一對人人稱羨的神仙夫妻。
  • 重慶潼南: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員回家
    鐵騎開道,全程護航,鮮花、擁抱、掌聲、歡呼……4月6日,家鄉用「最高的禮遇、最深的敬意、最佳的形象、最順暢的通行、最安全的保障」為載譽凱旋的援鄂白衣勇士保駕護航,向他們表達家鄉最熱情的歡迎和最崇高的敬意,迎接出徵的英雄回歸。車隊所到之處,在場全體執勤民警面向英雄車隊列隊敬禮,表達敬意。民警和現場的群眾把內心的尊敬和感謝,匯成一句共同的心聲:「歡迎英雄回家,你們辛苦了!」
  • 《那年芳華》專場演出致敬「唐山援鄂醫療隊」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趙雅靜)7月29日晚,唐山文旅集團旗下首部湖中島上沉浸式實景體驗劇《那年芳華》慰問唐山援鄂醫療隊專場演出在南湖景區雲鳳島舉行,70餘名來自唐山各大醫院的援鄂醫療隊成員及其家屬觀看了本場演出。
  • 「連線衡水援鄂醫療隊」之四:致敬,最帥的逆行者
    五位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後排左起 代金佔 陳靜 前排左起 郭文昊 李振興 王瑞1月27日下午,郭文昊和陳靜作為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赴鄂抗疫醫療隊第一批第二組隊員,帶著醫療物資趕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第一線——武漢。次日凌晨4點38分,夜色還很重,兩個小夥子踏上了這片全國人民為之牽掛的土地,與第一批第一組的3位同事李振興、代金佔、王瑞成功會師。
  • 對話上海五院援鄂英雄施勁東
    ,叫「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有一種奉獻,叫「白衣執甲,決戰疫線」有一種無私,叫「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看著每一名平安歸來的援鄂醫護人員我們倍感驕傲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施勁東,是此次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
  • ...致敬「白衣天使」篇⑧】紙短情長!臺兒莊區援鄂醫療隊隊員侯妍...
    【最美巾幗奮鬥者 致敬「白衣天使」篇⑧】紙短情長!臺兒莊區援鄂醫療隊隊員侯妍的感謝信請您查收!我是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侯妍,已經平安回到山東,現在德州市齊河縣接受醫學隔離觀察,一切安好。2020年2月9日,我有幸代表家鄉出徵武漢抗擊疫情,在駐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我們頑強拼搏,英勇奮戰,實現患者「零死亡、零感染、零返艙、零事故、零投訴」的目標,圓滿完成了組織分配的各項任務。
  •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第二集《醫者仁心》
    為大力宣傳戰「疫」中湧現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了8集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4月21日起在江蘇衛視晚間21:20黃金時段播出,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教育頻道、江蘇國際頻道以及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同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