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箜篌吟》
歷史久遠卻不蒼白,歷史於我們如過眼雲煙,於歷史中的每一個人物來說卻是波瀾壯闊的!他們用他們的一生,用他們的鮮血來譜寫一個個傳奇,開啟一個個時代!
出自樂府詩集:「《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裡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常用吟此詩來諷喻對方身罹險境,卻執迷不悟,苦勸不聽,並警告對方再不納諫將有嚴重的危險。
公無渡河:勸誡。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凡是渡河者,都心知肚明。
公竟渡河:質疑。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何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恐懼的力量,令其毅然而行?
墮河而死:結局。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本可以避免,只要他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衝動,悲劇註定是要發生的。
將奈公何:追思。悲劇發生了,後來者哭泣呼喊,也無力遮免,無法改變。結果又回到原來的困惑上:為什麼渡河?究竟是什麼讓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個:強大的堅定的信念
寥寥16字,都是平常字眼。可真正想像當時的情景,卻也覺得黃沙瀰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窺見文字簡練的力量。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那時梁啓超說到這16字,是對譚嗣同慘死的悲痛,但即使變法失敗,也絕不動搖振興中華之信念,相反,更可視作為一種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執著。當任公用盡一生渡河,四處奔走時,當這片土地的振興在他夢想的血液中奔騰,榮辱相連時,那麼多的無能,無力與無奈在生命的賭注面前蛻去羈絆的面紗,重整了意義的旗鼓。僕僕風塵裡,一些融在生命裡的東西,怎麼也忘不掉。當直覺與生命的合流摧掉脆弱與世俗的堤壩,衝過意欲與懶惰的深淵:公竟渡河!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必定有難以割捨的東西,或道義,或堅持,或理想,或信仰。
這種思想,放在三國,就是曹孟德「挾天子令天下」,劉玄德「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是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司馬仲達的「肅清萬裡總齊八荒」。
在萬古長夜中,哪怕就是一盞微弱的光芒,也會讓你身不由己地追隨這光明,至死方休。
換做我們,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就是指我們對生活的執念對理想的追求,再簡單點就是為人的底線行事的準則。「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在最好的年代虛度光陰,他們在最壞的年代洗盡鉛華。」當生活的重擔幾乎要壓垮你,當苦難已經成為人生的必修課,在心裡的動搖對自我的迷失,才是真正最悲哀的部分。
慢慢長路,跌跌撞撞,煩惱過,憂愁過,迷茫過,曾經為了所謂的未來,你在深夜哭紅眼眶,孤單一人寂寥地走在無人的街上。預言未來的最好方式便是創造未來,如果你堅定理想信念,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再次細細體會這十六個字,更覺意味悠長,總有一些澄澈的心靈時刻在感動著我們,但人生漫漫,我們自己的河究竟在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圖文源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告知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被煩惱憂愁困擾,那就請你把北夏解憂驛站分享給他,讓他向北夏先生傾訴,告別煩惱,封存憂愁。如果您喜歡本文,可以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