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此同時,她也開始依賴孤兒院發的鎮定藥,貝絲的天賦開始展現,她日夜沉浸在想像的棋盤中。
後來,貝絲被收養,在養母的帶領下,她開始頻繁比賽,頻繁贏過那些男性棋手。比賽不斷掙來收入,也為她帶來「天才」的光環。
她變得越來越依賴鎮定劑,越來越執著於下棋的輸贏,然後她遇到了俄羅斯第一棋手,博戈夫。遭遇失敗的貝絲回到賓館後,發現一直陪著她的養母酗酒而亡。她孤獨地躺在一旁,感覺自己再一次成了孤兒。
再後來,有朋友通知她,那個啟蒙她走入象棋世界的薩貝,也去世了。她身邊有過曖昧關係的一個又一個男性,也一一離去。
而棋局的一次次失敗,讓貝絲開始崩潰。如果下棋不是為了贏,那是為了什麼呢?如果下棋不是人生的全部,她還擁有什麼呢?
對貝絲來說,她曾以為天賦是她的武器,結果這天賦也是她走不出的困局。
當年生母自殺前曾對她說:
「我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不該把你帶到這個世界。」「像你這樣的人,會過得很辛苦。凡事一體兩面。你有天分,但天分是要付出代價的。」有觀眾說,她嗑藥、酗酒、遇見渣男、孤身一人,仍舊不耽誤她是天才,是世界冠軍。但我看見的恰恰相反,是天才之名的背後,被困在藥品、酒精和孤獨之中的代價。或許這也是劇名「后翼棄兵」的另一種含義,在棋盤上意味著先棄一兵以贏得全盤,而在貝絲的人生中,意味著失去一些東西才換來某種成功。這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也曾這樣被譽為天才——《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作者哈珀 · 李。△ 哈珀 · 李
然而卻鮮有人知,在「天才作家」的背後,李是如何度過的。
無盡的採訪、讀者的來信、人們期待的目光,都讓她痛苦不已。她悽惶地對朋友說:「哈珀 · 李是功成名就了,不過卻是以內爾為代價。」(內爾是哈珀 · 李的真實全名)李開始害怕寫作,無法再動筆,這種痛苦束縛並壓抑她的生活超過十年之久。△ 《殺死一隻知更鳥》電影劇照終於在十多年後,李決定寫第二部作品《牧師》,這部真實犯罪小說取材自一樁震驚世人的「殺人牧師反被殺」的案件。
但李要寫的不是小說,而是一部嚴肅的、苛刻的作品,包含了調查、採訪、情節、人物等等。她獨自一人待在公寓裡,艱難地寫著一本似乎並不想被寫出來的書,就像天才棋手貝絲輾轉於不同旅館思索輸與贏的那些獨處夜晚——她們都如同身處「絕望島」。被困在寫作中的李,後來找到了一種方法,她變成了一個拒絕不了威士忌和伏特加的女人。△ 李與卡波特
李和貝絲十分相似,她們都接二連三地失去身邊的人,藉助酒精或藥物麻痺自己,對寫作或下棋,有著幾近苛刻的追求。在《后翼棄兵》裡,貝絲戰勝了藥物、孤獨和自我。在李對抗酒精、抑鬱和完美主義的過程中,按照爽劇的設定,如果你是一個天才,你理應可以跨越所有障礙,它們都不足以阻擋你寫出一本書。外界認為李在放棄後一定會感到挫敗和遺憾,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許李對這一點毫不在意,她早就說過:「自怨自艾是一種罪過。」正如克爾凱郭爾所觀察到的,隨著人生不斷地向前,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不斷加深。就像貝絲最後懂得下棋不是只為了贏,僅靠內心的憤怒也無法帶來絕對的勝利,甚至下棋並非人生的全部。我們在天才爽劇裡過癮的同時,也不必投去過度羨慕的目光,天賦是饋贈,但也意味著代價,在光環背後,人人都在承受自己的重壓與困頓。「天才」亦如此,我們這些普通人又為何不放過自己呢?人生不是只有輸贏,就像劇裡貝絲最後說的那句臺詞——「Let's play」。歡迎讀一讀這本《瘋狂時刻》
道盡傳奇作者的偏執與瘋狂、孤獨與榮耀直播預告
老闆又要直播啦!
未讀CEO、創始人韓志聊 幾 句
♟️
編輯 = Cellur
圖片 = 《后翼棄兵》、網絡
商務合作 wd@unreadsky.com
做自己,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