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美麗的呼聲聽證會——一場事先張揚的命案
樂隊:黃耀明
時間:2016年4月1日-2日
地點:香港麥花臣場館
作者評分:8.07
對於黃耀明這幾年的表現,我作為一個老歌迷確實有點難以適應。有一陣他和達明演出比較多,感覺已經在重複自己。於是我便產生倦怠感,在兜兜轉轉那場決定不去香港,誰知超強的舞美和設計以及選曲,讓我非常遺憾沒能到現場感受。等到《太平山下》時期政治意味越來越重,翻唱越來越多,他個人創作能力在下降,於是我也沒有去看那場同名現場。直到《美麗的呼聲》打出廣告,時間又是那麼特殊,我覺得這可能是黃耀明生涯中一次新轉折點,毫不猶豫訂了內場票前往。
黃耀明選擇四月初開騷,與香港兩個重要時間節點重合,必然有深意。張國榮遺憾離世是香港人心口上永遠的痛,同樣作為《Crossover》合作過的兩位巨星,他們之間情誼自然超越常人。而亞視今年於同一時間停播,其中蘊含的政治、文化等各種信息和內容,更值得一書。黃耀明退到小劇場,用與眾不同方式給亞視燒香,此舉相信日後會和亞視停播一樣是一次事先張揚的事件被人們所銘記。
實話實說,《太平山下》演唱會他得到的評價並不如意,舞臺縮水觀眾減少,內容上和之前有重合之處新意甚少,他重心又偏向政治性而使得音樂方面發揮越來越差。這次舞臺設置在麥花臣場館,人數直接縮減到千人規模,開始我也以為是票房原因。誰知道走到旺角這邊街後,遠遠就看到排隊的人。拿到票後想找到最末站好,已經排到幾乎街轉角。觀眾十分熱情,就我所知有好幾撥人已經在前一天就到場看了演出,並且有幾個人有看完三場的準備。何況第一場裡大家都知道中段會有「龍門陣」對談環節,三天三個不同主題,值得停留三日。
開場比較準時,舞臺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一點懸念。屏幕中間是個大裂縫,我們就在猜測它的作用。不知道是一個燈光線從上面垂吊下來,還是一個投影效果,謎底在演出最後才得以解開。一開場是亞視1989年「亞視煙花照玩家」作為開場,煙花秀帶給觀眾是一種繁榮欣喜的氣氛,但大家都知道今天面臨是什麼樣結局。屏幕打出「經典的獅子山,越望越像夢幻。現在是爛鬥爛,今天的紫荊花金得太糜爛」。現實和歷史相互映襯,頓時有了達明一派一直以來的味道。頭戴電視的遊學修用獨白形式引入,明哥這時才真正出現在舞臺上。選自《浮生六劫》的同名插曲是開場曲。黃耀明版本保留原曲的管樂和弦樂部分,加入電的效果,氣勢上還是有當年葉振棠唱武俠片時的味道。接下來依然是《浮生六劫》的插曲《戲劇人生》。從這首歌開始,我對歌曲基本上是全新認識,畢竟在我生長起來的家鄉,並沒有機會看很多亞視電視劇。但正是不熟悉,聽這些歌曲完全不會去先想那麼多背景,像聽一首新歌一樣去欣賞。《找不到藉口》加重管樂樂帶來壓抑感後,「今天你想怎樣,我忍淚承受」聽起來便可以和當下環境聯繫起來,有黃氏新版新含義在裡面。
當黃耀明坐回沙發,面對老式電視機,遊學修又出現在大屏幕上。間插類似棟篤笑的獨白,把亞視之死問題反覆擺到臺上。是紅色資本亦或是經營方式?是大環境還是內容?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判斷。等到燈光再度亮起,大俠葉振棠的幾首歌曲把人們帶回到武俠片時代。《大地恩情》這些作品終於對我來說有了觸動,在成長過程中總有機會聽到它們。版本就不再限於與原版相近風格,有了電氣,有了舞動的力量,配器更加西洋化。把黃沾和盧國沾的經典粵語流行曲變得很明哥化。而梁基爵等人山人海最為大家熟悉的成員和明哥一起出現在大屏幕上彈著吉他合音時,相信很多和我一樣從內地來的觀眾會感到十分興奮。
第一輪表演結束後明哥講完話下去休息換裝。柳俊江把《百萬富翁》節目搬到舞臺上。不用說,裡面問題依然與亞視之死有關,將節目中互動部分搬到臺上。後來柳俊江自己說與第一天有改動,也放得更開。網際網路讓現場有更多可能性和即興發揮空間,很好玩。換裝回來後明哥穿上他最愛的風衣款演唱《大丈夫》系列作品。比起葉振棠或者是林子祥版本,明哥唱得更堅定更慢,是他一貫風格。在每個拉長音符裡可以感受到他作為香港人那股力量。《鱷魚淚》中加入很多政客落淚畫面,讓歌曲更深入人心。
此後「龍門陣」環節讓我驚喜,因為嘉賓請到黃秋生。兩個姓黃的安瑟尼,是香港人的擔當。大飛哥雖然多了點白髮,但還和以前一樣敢說,很多話戳到當下痛點,把他看不爽那幾位又損了一番。「龍門陣」之後黃耀明突然俏皮起來,《找爸爸》的確是我們小時候聽得很多的一首歌,一旦到他口裡經過改編有種尋根的熱望。作為正常曲目最後部分,《浴血太平山》、《大內群英》等歌曲越來越有氣勢,編配越來越激昂,背景裡各種色彩和圖案帶給人強烈直觀感受。最後那段人山人海經典的呼嘯loop,伴著燈光閃爍再一次點燃當晚觀眾熱情。
意猶未盡的我們迎來encore。這次曲目大家都比較熟悉。致敬張國榮是必不可少環節,翻唱《AmericanPie》不但是對哥哥起點一次回望,相信也是原版《美國派》麥克林想要表達對時代的記錄。明哥版本裡給副歌填上中文歌詞,再次點出此次演唱會想要表達的東西:「今天呼聲瓦解,他朝多少呼叫聲都一天一點變賣。死因通過不可解方式了解,得軀殼在繼續散步行街」。同樣結束曲《問我》亦是對命運對未來思考。香港和香港人在風雨飄搖裡對前途有不同程度迷惘,原曲那種輕鬆在明哥傾情演繹下顯得沉重。「我係我」恐怕就是最簡單也最堅定的回答吧!這時開場對屏幕中間裂縫的問題總算有了答案:它就是一道真實的裂縫,在歌曲最後時燈光熄滅,從幕布背後打出燈光形成撕裂、閃電的效果,帶給人很多思考和想像空間。
從開場到結束,黃耀明和團隊設計都非常到位和緊湊。無論舞臺上和音樂裡細節都有它代表的內容。一個朋友看到曲目後開玩笑和我說去很尷尬吧,我反而覺得這次表演很不錯。正因為對歌曲和背後電視劇完全不熟悉,把全場都當做新歌在聽,沒有以前心目中既定的黃耀明模式。這些老歌過了幾十年,被黃耀明選出依然能代表當下,可見黃沾盧國沾他們創作的作品生命力。而小場地不光是拉近觀眾與表演者距離,更給其中很多互動和設計環節帶來真實感參與感,肯定和紅館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三天裡美麗的呼聲,一定不會停止,會讓這一場場事先張揚的事件延續下去。